TPP对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7-11-03宋树理叶佳豪
宋树理,叶佳豪
(浙江外国语学院 国际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TPP对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宋树理,叶佳豪
(浙江外国语学院 国际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出口相似度和出口比较优势的对比研究发现,虽然中国与部分TPP成员国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但是在机电产品等出口贸易中,中国的部分传统优势正在被削弱。面临TPP对中国商品出口贸易形成的严峻挑战,有必要在着力提升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全面开放、平等互利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积极争取更多WTO成员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方面作出努力。
TPP;商品出口贸易;出口竞争力;创新发展
一、引言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是由美国主导的一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意在重构全球贸易图谱。2015年10月5日,TPP政府间谈判宣告结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越南、墨西哥、秘鲁和智利等12个参与TPP谈判的国家开始启动国内的立法批准程序。2016年2月4日,12国代表在新西兰奥克兰举行了签字仪式。
尽管TPP同样提倡成员国之间实现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共享自由贸易利益,但是这种贸易自由化是美国基于自身出口贸易利益而提出的,其把劳工和环境保护加入议题,旨在建立一种有利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高标准的国际贸易新规则[1-2]。对于TPP对中国的影响,学界已开展了一些研究。有些学者认为,TPP影响了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劳动分工所带来的贸易和投资红利。沈铭辉(2012)指出,美国提出“纺纱前沿”原产地规则,“要求进入美国市场的服装等纺织品,从纺纱、织布、裁剪至加工为成衣的过程都必须在TPP境内完成”[3]14,这将会遏制中国相应原材料的出口,进而影响原有的东亚生产网络。Williams(2012)认为,TPP的达成会导致中国逐渐丧失在低劳动力成本产品出口方面的优势[4]。而Ross(2015)则指出,新时期,全要素生产率、资本投资等因素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TPP并不能阻碍中国贸易的强势发展[5]。徐程锦和顾宾(2015)认为:“TPP的基本原则与中国改革开放方向有相通之处”,应持续紧密关注,“根据国内改革进展,适时选择加入,最大限度降低为加入付出的代价”[6]。在此背景下,对中国和TPP成员国商品出口贸易的相似度和出口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并在分析TPP对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潜在负面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政策建言,具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二、中国与TPP成员国商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一)商品出口贸易现状
近年来,中国与TP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据统计,2005年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商品出口贸易额为3124.7亿美元,占其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41.0%;2014年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商品出口贸易额上升到8325.3亿美元,年均增长18.5%,但是占比下降到35.5%。其中,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贸易额由2005年的1631.8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3971.1亿美元,而占比却有所下降(2005年为21.4%,2014年为16.9%)。美国不仅是中国商品的最大出口国,同时也是日本商品的最大出口国,2014年,日本对美国的商品出口贸易额为1307.7亿美元,占其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19.0%。而对于越南来说,美国、中国和日本是其商品的三大出口国,2014年,越南对美国的商品出口贸易额达到286.5亿美元,占其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19.1%。2005—2014年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商品出口贸易规模,以及2014年中国商品出口贸易区域结构分别见图1和图2:
图1 2005—2014年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商品出口贸易规模①
图2 2014年中国商品出口贸易区域结构
由图1可知,2005—2014年,中国对美国、马来西亚、越南等TPP成员国的商品出口贸易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据统计,2014年,中国对日本的商品出口贸易额为1494.1亿美元,约占TPP亚洲成员国的48.2%。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年,中国对越南的商品出口贸易额依然同比增长7.8%,2014年,中国对越南的商品出口贸易额达到637.3亿美元,约为2009年的3.9倍②。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TPP成员国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所加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除文莱外,中国对其他所有TPP成员国的商品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均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在日本、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的商品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越南的第一大出口商品均为机电产品。此外,机械器具、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等商品的出口贸易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二)出口相似度分析
1979年,Finger & Kreinin提出用出口相似度指数(Export Similarity Index,SI指数),来衡量任意两国在第三国市场或国际市场上的出口商品的相似程度[7]。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3)中,第0类为食品和活动物,第1类为饮料及烟草,第2类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第3类为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第4类为动植物油、脂肪及蜡,第5类为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第6类为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第7类为机械及运输设备,第8类为杂项制成品,第9类为其他未分类商品。本文采用SITC Rev.3分类法,测算了2009—2014年中国与TPP成员国的平均出口相似度指数(下文简称SI平均指数),结果如表1所示。本文定义,SI平均指数小于等于0.001表示相似度不高,在区间(0.001—0.01]表示相似度较高,在区间(0.01—0.1)表示相似度高,大于等于0.1则表示相似度非常高。
表1 中国与TPP成员国出口相似度测算(2009—2014年)
中国—美国中国—日本中国—加拿大中国—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中国—马来西亚SITC00.029830.005490.029830.029830.029830.02983SITC10.000510.000510.000510.000510.000510.00051SITC20.006550.006550.006550.006550.006550.00655SITC30.013220.013220.013220.013220.013220.01322SITC40.000300.000300.000300.000300.000300.00030SITC50.049650.049650.049650.034730.049650.04550SITC60.110440.105350.115630.079570.116610.08295SITC70.394590.457940.266560.077730.094850.37002SITC80.094090.064820.043030.034700.065220.10767SITC90.000190.000190.000190.000190.000190.00019中国—越南中国—新加坡中国—文莱中国—墨西哥中国—智利中国—秘鲁SITC00.029830.023990.004670.029830.029830.02983SITC10.000510.000510.000510.000510.000510.00051SITC20.006550.005900.001580.006550.006550.00655SITC30.013220.013220.013220.013220.013220.01322SITC40.000300.000300.000010.000300.000300.00030SITC50.017650.049650.049650.024390.022450.04965SITC60.092170.042340.008120.068630.109110.11044SITC70.232860.420310.017400.457940.017290.39459SITC80.281860.114280.005950.104470.070410.09409SITC90.000050.000190.000190.000190.000190.00019
由表1可知,除了日本和文莱,中国与其他TPP成员国第0类商品的SI平均指数都超过了0.02,意味着相似度高,竞争性也强。中国与所有TPP成员国第1类、第4类和第9类商品的SI平均指数都低于0.001;第2类商品的SI平均指数在0.001—0.01之间;第3类商品和第5类商品的SI平均指数在0.01—0.1之间。在第8类商品的出口贸易方面,中国与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和墨西哥的SI平均指数超过0.1,与文莱的SI平均指数低于0.01,而与其他7个TPP成员国的SI平均指数都在0.01—0.1之间。除了文莱,中国与其他TPP成员国第6类商品的SI平均指数都超过了0.01,尤其是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智利、秘鲁之间都表现出非常高的相似性。同时,中国与美国、日本、加拿大、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墨西哥和秘鲁第7类商品的SI平均指数甚至超过了0.2。综合可见,在第7类和第8类商品的出口贸易方面,中国与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之间的竞争激烈,而这两类商品在中国商品出口贸易中又占较大比重,尤其是机电产品,2009—2014年占比平均超过60%②。当前,中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主要出口商品(比如第7类商品)的技术含量提升还需要一个发展过程,因此,TPP引发的出口竞争压力不可低估。
(三)出口比较优势分析
本文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指数)的年平均值(下文简称RCA平均指数),来衡量中国与TPP成员国某种商品在区域出口贸易中的竞争强度和专业化水平(见表2)。一般认为,RCA指数大于2.5,国际竞争力极强;RCA指数介于1.25—2.5之间,国际竞争力很强;RCA指数介于0.8—1.25之间,国际竞争力较强;RCA指数小于0.8,国际竞争力较弱。
表2 中国与TPP成员国出口比较优势测算(2009—2014年)
中国美国日本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文莱SITC00.433771.128030.079810.527511.706630.348870.06794SITC10.078030.730780.106751.013650.372352.238700.23304SITC20.188970.936880.203670.266010.454650.170200.04571SITC30.084660.632770.202991.955930.602331.574515.79621SITC40.080630.550100.104498.402790.332640.160790.00168SITC50.630041.496630.801740.577370.223921.372950.69183SITC61.613181.113871.062470.836620.929640.427010.08193SITC71.108380.955051.609110.895580.563611.017320.04213SITC83.078201.027600.707851.175864.656811.248100.06497SITC90.004001.416781.190410.104560.001120.503460.02356加拿大智利墨西哥秘鲁澳大利亚新西兰SITC01.007684.230560.739052.794592.009696.23878SITC10.368004.323661.729410.263611.780468.40240SITC21.477348.823700.240925.090794.124211.71783SITC32.033500.009430.589691.236431.238510.45160SITC41.453430.874640.091244.442091.206870.87915SITC51.002450.562370.309490.284930.440710.95213SITC61.166202.541820.692211.100430.802501.17608SITC70.645180.101911.497540.041860.188120.22957SITC80.469930.176521.140930.769000.379010.71225SITC91.051300.328370.440194.227911.007460.65393
由表2可知,中国只有在第6类、第7类和第8类商品的出口贸易中具有相对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第8类商品的比较优势最明显,而其他7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都较弱。除了第0类、第6类、第8类商品之外,日本其他类商品的国际竞争力都超过中国。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马来西亚、越南以及新加坡等TPP成员国也对中国商品出口贸易构成了一定威胁,这种威胁不仅体现在中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商品上,而且体现在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商品上。比如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第8类商品,越南的RCA平均指数(4.65681)超过了中国(3.07820),显示了更为突出的比较优势。再如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第7类商品,日本和墨西哥的RCA平均指数(1.60911,1.49754)都超过了中国(1.10838),同时,新加坡的该类商品(1.01732)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三、TPP对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根据上文分析可知,部分TPP成员国是中国商品出口的重要市场,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一些加工制造类商品的出口贸易中,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再次兴起,中国部分传统出口优势正在被削弱,部分TPP成员国对中国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而TPP生效将可能加剧这一局面。概而言之,TPP对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TPP带来的区域内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将会削弱中国出口竞争力
TPP是一个南北合作型的区域贸易组织,其成员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互补性比较强。其中,美国和日本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方面占有较大优势,越南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在于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秘鲁、澳大利亚、智利等国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则在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成员国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给TPP内部投资以及贸易转移提供了必要条件[8]。根据关税同盟理论,在关税同盟建立之后,国内生产成本较高的商品将被其他成员国生产成本较低的商品所代替,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得以“创造”;同时,由于成员国对外实行统一的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把原先从非成员国的进口转变为从成员国的进口,从而给非成员国带来了负面的贸易转移效应。从上述两种静态效应来看,由关税同盟而形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区域内国家能够得到更多的贸易利益,而区域外相关国家则因此承担了更多的贸易成本。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中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中国与这些国家在美国市场本来就存在出口竞争。如果TPP生效,那么一方面,美国、日本、越南、马来西亚等TP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创造效应将会显现,贸易往来更加紧密,贸易互补性进一步加强;而另一方面,中国则会受到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一些出口商品的传统价格优势和技术优势会被严重削弱,甚至遭遇贸易“歧视”。这将给中国商品出口贸易带来严重损失。
(二)TPP规则破坏了国际贸易的公平竞争原则
TPP规则的制定以美国为主导,因此其更多地体现了美国的贸易诉求:一是TPP以保护环境、保障人类安全健康和维护知识产权为理由,采取了多种形式的保护区域内市场安全的技术性壁垒,更加隐蔽地提高了市场准入要求,这对于非TPP成员国的中国是不公平的。二是在原产地规定上,TPP违反了自由竞争准则,限制成员国使用来源于非TPP成员国的原材料以及中间产品。而原材料以及中间产品是中国商品出口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规定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TPP国家对中国原材料以及中间产品的需求。三是以维护美国企业利益为核心的TPP国际贸易规则破坏了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比如TPP的投资者与政府争端解决机制(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ISDS)规定,只有企业可以控告政府,而政府不可以控告企业;而WTO争端解决机制则规定,企业是不可以控告政府的,一旦发生争端,必须是一国政府控告另一国政府。在TPP的谈判中,美国不顾各方的反对,坚决维护ISDS,因为在TPP成员国中,美国的私有企业数量是最多的。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近年来,美国上榜私有企业数量稳居第一,2014年有123家,2015年有127家,2016年有133家,而同期中国上榜企业数量位列第二,但是中国上榜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ISDS的制度设计有利于维护私有企业利益,尤其是有利于大规模私有企业,而“歧视”国有企业,因此,美国企业是ISDS的最大利益获得者,而中国国有企业尽管市场主体地位得到不断提升,但是仍将遭遇诸多不公平竞争。
(三)TPP增加了中国投资流向的不确定性
TPP名义上是贸易协定,而实际上涵盖领域非常广泛,其中就包括投资。如果TPP生效,那么受该协定有关投资条款的限制,中国投资海外和吸引海外投资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一方面,对中国投资海外来说,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投资争端。而TPP投资协定B部分就适用于投资争端的解决,中国不是TPP成员国,不能通过直接参与TPP的相关谈判来反映本国企业的利益诉求,也就不能享受与TPP成员国一样的公平投资待遇。再就是,在美国主导下,TPP投资协定提高了国际投资标准,与此相比,中国现有的投资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美国名义上强调竞争中立原则,但其实质上通过推出TPP国企条款提案来减损协定投资章节所赋予国有企业的国民待遇,由此来形成国有企业准入阶段的投资壁垒[9]。另一方面,中国吸引海外投资也会由于TPP对亚太地区投资布局的改变而深受影响。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的多国自由资本理论,区域市场规模以及区内区外贸易自由度是企业投资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而TPP如能生效,将极大地提高区域内的贸易自由度,扩大该区域的市场规模,从而导致双层本地市场效应(双重投资区位效应)。许培源和魏丹(2015)的研究表明,TPP不仅会降低非TPP成员国的工业品市场份额,而且在TPP内部也会形成新的核心-边缘结构,从而强化双重投资区位效应[10]。这将对中国等非TPP成员国吸引TPP成员国的直接投资产生不利影响。
四、中国应对TPP的若干建言
虽然TPP对中国商品出口贸易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国际产业结构重新调整和国际分工深化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完全可以借助国内全面深化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有序推进的契机,探索新型的对外贸易发展路径。
(一)着力提升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受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持续疲软低迷,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布局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也愈演愈烈,TPP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国际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政府调控作用,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提升国家核心竞争优势,提高出口商品的附加价值尤显重要。为了使支柱产业充分融入到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一方面要不断加大信息化技术改造投入,提高产品的智能化制造水平和品牌价值[11];另一方面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创新跨境电商服务模式,通过完善基础设施、降低物流成本来支持企业拓展经销渠道。对于具有“现实”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政府要创造条件,鼓励其积极凭借市场先发优势,形成全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此提升其出口的国际竞争力;而对于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主导行业,政府则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从加强劳动力培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等方面入手,逐步推动其全球化语境下的自由贸易。
(二) 加快构建全面开放、平等互利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
为了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应该充分贯彻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加快构建形式多样、体制灵活、互利共赢的多边自由贸易体系。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举措:首先,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构建双边自由贸易体系。当前,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亚等TPP成员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贸易依存度较高,贸易互补性也较强,所以应该以中澳自贸区为先导,加快与这些国家的双边贸易投资谈判。此外,要积极维护好与新西兰、智利、秘鲁、澳大利亚等国的双边贸易协议,以及与东盟达成的自由贸易协议,以提高双方的社会福利水平为目标,通过不断提升对外开放力度,争取最惠国待遇,逐步扩大贸易投资领域。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可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影响,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到更广泛的多边合作中去。其次,要积极推动亚太自贸区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亚太地区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中国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引领作用,克服政治、历史和文化等多重障碍,加大与亚太相关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积极推进亚太自贸区的建设。
(三)积极争取更多WTO成员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尽管WTO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有所下降,但是目前依然是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组织,争取更多WTO成员国承认市场经济地位有助于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坚定不移地坚持开放发展战略,有力推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为中国争取市场经济地位创造有利条件。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应该吸取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教训,对于金融资本项目的开放要循序渐进,尤其是在当前国内金融制度尚不健全和国际经济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更不能操之过急,盲目进取。同时,要继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结合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阶段性特征,调动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所的积极性,围绕TPP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深入研究。
注释:
①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数据整理绘制,如无特殊说明,文中其他图表皆是如此。
②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data. stats. gov. cn/easyquery. htm?cn=C01)数据估算所得。
[1]盛斌. 美国视角下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选择——透视“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的发展[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0-80.
[2]刘晨阳.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发展及影响的政治经济分析[J]. 亚太经济,2010(3):10-14.
[3]沈铭辉.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国的视角[J]. 当代亚太,2012(1):6-34.
[4]Williams B 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Countries:Comparative Trade and Economic Analysis[R]. Washington DC: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12.
[5]Ross J. TPP能多大程度上遏制中国经济?[EB/OL]. [2015-12-30]. http://www. guancha. cn/LuoSiYi/2015_10_09_336835.shtml.
[6]徐程锦,顾宾. 如何面对TPP[EB/OL]. [2016-04-10]. http://www. cssn. cn/dzyx/dzyx_gwpxjg/201510/t20151026_2543012. shtml.
[7]Finger J M,Kreinin M E. A measure of export similarity and its possible uses[J]. The Economics Journal,1979,89(356):905-912.
[8]彭支伟,张伯伟. 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 国际贸易问题,2013(4):83-95.
[9]毛志远. 美国TPP国企条款提案对投资国民待遇的减损[J]. 国际经贸探索,2014(1):92-100.
[10]许培源,魏丹. TPP的投资区位效应及非TPP亚太国家的应对措施——基于多国自由资本模型的分析[J]. 财经研究,2015(3):77-87.
[11]宋树理. 浙江外贸转型困境及战略选择[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62-68.
TheMainEffectsandCountermeasuresforCommoditiesExportTradeofChinaagainstTPP
SONGShuli,YEJiahao
(SchoolofInternationalBusiness,Zhejiang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Hangzhou310023,China)
According to export similarity and export comparative advantages,we find that there is very strong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some member states of TPP,but there is very strong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of internation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member states of TPP,and traditional export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China are gradually weakened. With more serious challenges,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promoting the core competitive power,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lateral free trade system,and making the states of WTO confirm the role of market economy of China to increase the export competitive power of China,and so on.
TPP;export trade of commodities;export competition;innovative development
2016-08-0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5YJC790089)
宋树理(1982-),男,山东武城人,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副教授,博士,拉丁美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叶佳豪(1993-),女,浙江龙游人,浙江外国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本科生。
F746.11
A
2095-2074(2017)01-00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