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探究

2017-11-03赵萱邓赟胡媛何瑶陈鸿平季宁平傅超美

中药与临床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药学本科生培育

赵萱,邓赟,胡媛,何瑶,陈鸿平,季宁平,傅超美

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探究

赵萱,邓赟,胡媛,何瑶,陈鸿平,季宁平,傅超美

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培育理念,依托国家唯一的中药学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和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汇集优势平台资源,创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组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举办本科生科研学术节、出版学生自主科研期刊。全方位、多层次激发学生主动性,倡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中药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创新人才,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

中药学;本科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 高等院校之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中药学本科生、第一个中药学硕士、第一个中药学博士,接纳第一位中药学博士后,奠基现代中药高等教育。秉承全国著名中药学家凌一揆教授“品、质、性、效、用”系统中药思想,依托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科教平台,以国家唯一的基础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基础基地为主体,构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促进基础研究与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提高实践能力,激发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储备。

1 秉承“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1],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理论

针对中药基础研究创新人才需求,依据学生个性特点,构建科教结合、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为己任,具有中医药原创思维,具备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的融贯中西、德才兼备的中药学创新人才。

“系统中药”思想是在凌一揆教授创造性提出“大中药”概念下,历经继承创新,逐步形成的完整理论。中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应包含中药基本理论与临床应用、中药基源与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药理与毒理、中药化学等五个方面的系统知识。我校中药本科教育之初,就逐步开设了《中药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草药化学》(1987 年改为《中药化学》)等主干课程,为建立中药本科课程体系奠定了基础。

“医药结合”:依据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学院秉承以中药效用为核心,在中药的研究为阐明中医理论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突显医药结合,将《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课程纳入专业基础中。

“实践创新”:在强调“早实践,多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以“实验课程体系、实验技术平台、实习实训基地”为一体的中药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优化和完善中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系统中药、医药结合、实践创新”理念贯穿于我校中药学本科生教育始终,亦成为中药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能力自主培育模式构建的基石。

2 以“中药基础基地项目”为支撑,奠定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基石

199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创办全国唯一的中药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学基地班)。2012年,学校将中药学基地班正式更名为“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旨在围绕“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中药学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全面掌握中药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为本科提前批次招生,每班30-60人次。班级实行“全程导师制”,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匹配,学生可以在本科阶段即开始完成科研实践,确保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基础理化试验操作与创新研究融会贯通。

2014年,由彭成副校长牵头药学院申报了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中药基础基地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并获得资助,资助力度400万元,鼓励一线教学骨干,通过科研立项,全额用于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按照基金委的要求以及项目申报书、任务书的计划,学院对科研训练项目实行滚动资助,以学院的六大研究方向的正高职称且承担有部省级以上课题的教师科研项目为基础,第一期确立了23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第二期确立11个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组,每个项目资助10万元,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及实践能力提升奠定基础。

3 以各级优势平台为助推,推进本科生科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设

学院推进以“国家级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训练基础平台,搭建了“统一化、网络式、综合型”的实验教学平台,加强理论教学平台与实验教学平台的互通,实验、技术与实习实训平台的互补。以“省部共建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训练创新平台,以“西南道地药材协同创新中心”为训练开放平台的建设工作,并成功获批教育部“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深化“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形成了基础强,规格高,功能全,设备新的“学生科研训练平台集群”,大力提升中药学本科学生科研训练质量与实效。

学院同时整合资源,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打造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俱乐部: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将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相结合,以 “创业计划大赛”、“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品牌活动为载体,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体系,营造整体创新的环境,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科技产业园及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园是以中医药产业和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以“一园三区”功能布局为主体,重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区、中医药企业孵化区和中医药产业区,形成研发、生产、健康服务、医药商贸的产业集群,打造环成都中医药大学知识经济圈。结合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全面负责大学生创业中心的管理工作,制定大学生创业中心管理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中心受理大学生入园申请,统筹规划和落实创业中心的相关工作,聘请校内外专家、专业教师、创业人士等为学生创业公司提供管理、营销、技术、法律、财务、心理、工商、税务、信贷、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咨询和发展指导。

4 以本科生自主提升为主体,深化科研创新及实践学术氛围

药学院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包含组织机构、学术期刊、科研项目、学生活动的本科生自主科研实践能力提升模式。

4.1 自主培育机构-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

为适应中医药现代化的需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本科学生直接参与科研的兴趣。为有志于从事科研学术工作的本科生提供一个参与科研、师生沟通、学术交流的平台,药学院筹建本科生科研创新协会。协会由凌一揆中药学基地班学生为主体,聘请学科各方向专家作为学术指导专家。协会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组织机构,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高年级学生及部分研究生为骨干,担任科研团队组建、科研期刊筹备、科研活动筹划等任务。

4.2 自主培育期刊-《本草新悟》

中药学基础基地学生自主创办、编制的学生学术期刊《本草新悟》,距今已有三年的刊龄,累积发表了学院本科生科研论文500余篇,以学生学术交流为中心,从不同角度探索广袤药学天地,用创新思维打造全新学术平台,已成为本科学生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展示的有效阵地,在行业内兄弟院校中备受赞誉。

《本草新悟》将作为自主培育模式的期刊载体,学生在学院指导下,自主投稿、自主编纂、自主运行。目前,期刊运作良好,并呈现出投稿低年级化、普及化的趋势。

4.3 自主培育活动-科研学术节

科研学术节是药学院一年一度的学术类品牌活动。学生活动以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深受学生欢迎。科研学术节通过举办系列学术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率,营造浓厚科研学术氛围。科研学术节包括“百草园”学生学术论坛,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的专家、管理者和企业家开展相关领域的专题讲座和报告,如王永炎院士、刘昌孝院士、胡之璧院士等知名专家,国家药品安全评价中心主任杜晓曦、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处处长吴锐等管理者,太极集团董事长白礼西、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广州奇星药业集团董事长朱柏华等企业家,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及时了解到中医药和药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相关政策法规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领域的现状,切实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双基”实验技能操作大赛,以“医药结合、系统中药、实践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为基础,以“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为导向,设置笔试、试验操作两个环节,借此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并为“全国药学专业学生实验技能大赛”选拔储备人才。除此之外,科研学术节还包括“慧眼时珍”中药鉴别知识大赛、学术论文撰写大赛等活动。

4.4 自主培育提升-重大讲座及开放活动

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石,注重契合中药学发展前沿,在例行举办学术讲座之外,以学校举办国内重大学术会议为契机,组织本科生积极参与,拓宽科研思维与方法、了解本领域重大研究进展,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举办全国优秀大学生夏令营——“系统中药,传承创新”品牌开放活动,以基地应届毕业生为主体,适当吸收全国优秀药学类学生,通过“名师讲堂”、“导师面对面”、“野外资源考察”等活动,将理论纳入实践,用实践深化理论,创新集中训练模式,提升集中科研训练实效。

4.5 自主培育平台-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

学院构建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体平台,根据系统中药学思想,创新平台包括公共理化实验单元,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研究单元、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标准研究单元,中药药性、药效研究单元,中药炮制制剂研究单元,共享分析仪器单元6大子平台,服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该创新实验平台可自主进行药学系统科研探索与研究,能开展样品前处理,中药资源与鉴定研究,中药材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纯化,制剂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方法,常规药理实验等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可独立自主进行中药科学实验探索的实体空间。

5 以创新奖励及学术论文为代表,产出本科生科研创新及实践成果

模式推进以来,本科生科研训练取得实效,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来,参加国家级比赛多次,获得十余项奖励,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前茅;发表SCI文章7篇,核心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4篇,充分展示本科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

表1 近年药学院本科生参加国家级科研及实践比赛代表性获奖情况

6 讨论

6.1 学生课堂教学与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夯实基本技能,学、药理、药植与鉴定、炮制与制剂等专业技能融汇贯通,使学生系统掌握中药学的实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高年级学生通过自主培育模式,主动参与学科中药理论及应用研究,中药药效和毒理研究,中药品种、品质与资源开发研究,中药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准研究、中药炮制和新制剂、新剂型研究、中药药事管理六个方向进行实践创新。

6.2 学院主导科研训练与学生自主科研能力培育相结合

药学院有深厚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基础,中药学基础基地在中药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体系、课程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果,被教育部有关专家誉为中药学本科教育的“试验田、排头兵、辐射源”。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自主培育模式将成为学院主导科研训练的有益补充,以学院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学生主动性,全方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培育实效。

[1] 刘贤武,彭成,等.倡导系统中药,培养创新人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1):17.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independent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O Xuan, DENG Yun, Hu Yuan, HE Yao, CHEN Hong-ping, JI Ning-ping, FU Chao-mei//(School of Pharmacy,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tandardization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Systemat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hengdu 611137, Sichua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ltivation concept of " combination of medicine and drug, systematic Chinese Materia Medical , practice innovation" , relying on the country's exclusive Bas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talents cultivation base— Chinese medicine fundamental base and national basic science talents development project “ science research training and research capability enhance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fundamental base project ", integrating advantage ous platform resources, an autonomous mod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cultivation is established. Scienti fi c research innovation association is set up. Academic research exchange activities are held and academic journals for Chinese Materia Medical undergraduates are published. These modes stimulate students' multi-level and comprehensive initiation, advocate self-education,self-management and self-service, develope scienti fi c research innovation personals with solid foundation ,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and form positive academic atmospher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practice innovation; talents cultivation

G 64

A

1674-926X(2017)04-021-04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药学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中药类大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验平台的构建与教学实践研究”;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中药类大学生开放式自主创新实验平台教学实践研究”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成都 611137

赵萱(1986-),女,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制剂和新剂型 Email:626098860@qq.com

邓赟(1975-),男,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 Email: 545712512@qq.com胡媛(1981-),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Email:25764487@qq.com

2016-01-23

(责任编辑:何瑶)

猜你喜欢

中药学本科生培育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临床中药学学科简介
桂枝汤煎服法对临床中药学实践的启示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