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旅游百姓富 美丽乡村入画来
2017-11-03张恒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张恒
特色旅游百姓富 美丽乡村入画来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张恒
乡村旅游成为贵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业态,在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推动一方经济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西江千户苗寨,开阳十里画廊,安顺天龙屯堡,贵定音寨,湄潭、凤冈茶海......今年国庆长假期间,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以“特”取胜,逐渐成为贵州旅游的知名品牌,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贵州交通格局不断优化,“大旅游”长板效应不断扩大,全省各地一大批避暑度假型、城郊休闲型、乡村体验型、民俗陶冶型乡村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乡村旅游不仅成为贵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业态,而且在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推动一方经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强。
思路决定出路
一条延伸至远方的康庄大道,清澈的白腊河穿村而过,白墙黑瓦的民居鳞次栉比,土墙草垛牵住无处落脚的乡愁……走进被青山绿水环绕的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宁静的村庄让无数游人记住这里的“乡愁”。
从“荒茅田”到“花茂”,花茂村翻天覆地变化的背后有个致富秘诀——乡村旅游。2014年,花茂村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试点为契机,以红色游、田园游、智慧游为主导,通过抓点连线扩面,打造“土坝—花茂—苟坝”乡村旅游示范带。许多村民看到了商机,纷纷开办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
“我们村越来越漂亮,游客也更多了。现在一天接待游客有千把块钱的收入,比以前翻了一两倍。”花茂村村民王安琴2015年开办了一家农家乐,随着当地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她家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除了发展乡村旅游,在产业脱贫过程中,花茂村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引入公司打造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而且致力于农业、旅游、文化融合、一二三产融合,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村民生活有了显著变化。2016年,花茂村接待游客6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260万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翻了一倍。
花茂村是贵州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以花茂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发展路径在全省铺开。
近年来,贵州依托自然生态、特色农业、民族村居、文化遗产把乡村旅游与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度假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乡村旅游标准体系建设,推出一批以田园风光为主的乡村观光型产品、以农事体验为主的乡村体验型产品、以体验度假为主的休闲型产品、以民俗活动为主的乡村风情型产品,“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群星闪耀。
创新引领发展
“光国庆长假就接待一百多人来体验打银子,收入3万多元。”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对于雷山县西江镇控拜村龙泽录一家来说,接待游客、售卖银饰可以说是应接不暇。
控拜村是距离西江千户苗寨14公里一个苗族村寨,被称为“中国银匠村”。前几年,龙泽录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申请贷款和政府补助等方式办起了“懂阳银饰加工坊”家庭博物馆,“现在每天有几十名游客来体验制作银饰,一年能有10多万元”。
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带动旅游脱贫,成为雷山县“十一”黄金周旅游新亮点。今年国庆长假期间,超过80万人次涌入西江千户苗寨。得益于旅游的发展,景点周边的农家乐座无虚席,村民充分利用自家地缘优势,热情接待游客食宿,为雷山旅游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事实上,作为贵州旅游的一张名片,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多年来雷山县不断创新保护发展机制,实施景区带村战略,让周边村寨百姓与西江千户苗寨一道,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得益于旅游的迅猛发展,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周边脚尧、黄里等村的茶产业,“银匠之乡”控拜、麻料等村寨的银饰需求均发展迅速。
西江千户苗寨只是景区带动促脱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贵州在乡村旅游模式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毕节市百里杜鹃旅游景区、铜仁市梵净山景区、安顺市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石头寨景区等还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除此之外,经过各地不断地实践摸索和大胆尝试,贵州还涌现出一批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扶贫样本。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乡村旅游”;以播州区花茂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乡村旅游”;以桐梓县杉坪村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以盘州市舍烹村为代表的“‘三变’改革+乡村旅游”;以惠水县好花红村为代表的“互联网+乡村旅游”等。
“在推进乡村旅游扶贫过程中,贵州许多地方都在探索形成从单一项目到多位一体融合互动的发展模式。”贵州省旅发委产业发展处处长敖克模表示,通过资源整合、规划衔接、项目实施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等项目配置到乡村旅游点建设中,通过基础设施改善、农业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致富。
宁静美丽的乡村让无数游人记住这里的“乡愁”。图为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花海。(胡志刚 /摄)
产业创造财富
在梵净山麓,有一个美丽的村寨叫月上寨沙。进入侗寨,青石板铺成的生态路直接连接到每一户村民的家门,一栋栋整齐干净的侗寨吊脚楼围绕着高大的钟鼓楼,处处散发着美丽乡村与传统民族文化交融的和谐之美。
“现在大家都搞农家乐,吃旅游饭了。”在寨中心钟鼓楼旁的“侗家驿站”,老板夏用发一边忙着客人的订单一边乐呵呵地说。搭载旅游发展的快车,夏用发一家前几年把老房子改造成了集餐饮与住宿于一体的特色农家乐,现在依靠农家乐一年收入数十万。
如今的寨沙,像夏用发一样从事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的有74户,旅游从业人员达272人,占全村总人的88.32%,每天可接待1000余名游客。2016年,寨沙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8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多元。
旅游与扶贫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发展旅游为扶贫开发提供路径和机遇,扶贫开发为旅游发展创造空间和动力。2016年,全省乡村旅游完成投资123.61亿元,通过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覆盖全省14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带动29.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增收脱贫,占全省脱贫人数的24.5%。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贵州旅游的一大亮点,不断助力全省脱贫攻坚。”贵州省旅发委主任李三旗表示,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进一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公共服务以及产业发展活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