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了解和演奏巴赫的《g小调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
2017-11-02程冠又
程冠又
摘 要:巴赫小提琴的无伴奏作品,即一般意义上是指我们称之为西方小提琴“旧约”的六首无伴奏形式的小提琴独奏作品。其中3首为奏鸣曲,3首为组曲。巴赫的这部《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由于作品完成的岁月过于久远,以及在演奏上曾经彻底中断过传承,所以如今如何演奏巴赫,怎样更好的表现巴赫变成了一个众说纷纭的状态。本文尝试通过巴赫这套作品的创作时期小提琴演奏的技巧发展,以g小调第一奏鸣曲为例,列举当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小提琴大师对巴赫作品诠释的特点以及我个人通过学习对巴赫的了解和理解来分析现如今对巴赫作品演奏的现状。
关键词:巴赫;小提琴;奏鸣曲
1、绪论
巴赫小提琴的无伴奏作品,即一般意义上是指我们称之为西方小提琴“旧约”的六首无伴奏形式的小提琴独奏作品。巴赫大约1703年开始创作《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当时他人在威玛,之后直到1720年担任柯登乐长时才完成。巴赫柯登时期的作品在创作顺序从历史文献上并无法精确考证,但如果大胆推论而言,《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出版顺序是︰《奏鸣曲第一号》、《组曲第一号》、《奏鸣曲第二号》、《组曲第二号》、《奏鸣曲第三号》、《组曲第三号》交错着出版的。尽管三首组曲、三首奏鸣曲各自有其调性的关连,但以奏鳴曲、组曲交替出版的主因,一来是不希望整套作品被明显区分成两大块,二来是希望出版演出起来听觉上不流于单调。这些作品虽然前后创作的时间不同,但都属于巴赫晚年对位、和声等作曲技巧造诣臻成熟之际的作品。
2、巴赫《g小调无伴奏奏鸣曲》演奏风格的自我认读
2.1技术上的感受
作为一个演奏者,除了对巴赫这首g小调奏鸣曲在经历了多听多练之后,在音乐上有了一些浅显的感受之外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对巴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巴赫的这部作品对于巴赫生活的年代来说应该是石破天惊的作品。因为一直到了今天还是会在技术上给小提琴演奏者带来巨大的困难。
1、首先第一点是节奏上的困难。不拉赋格,我永远不会知道,原来我的节奏感是如此的脆弱。在如同钟摆一样贯穿整个赋格始终的主题下。我是经过了怎样的痛苦,迷茫才找到了应有的稳定节奏。这是对小提琴演奏中所有下意识不正确动作的一个大清理。只有将动作最简洁化,才会有右臂的松弛。右臂有了松弛才会有很好的弹性和听话的操控性。
2、接下来是右手和弦的演奏。最讨厌的是在小提琴上4个音一同发声。如果不用力就不出声音。可是用了力,就会有杂音,就会有音头,就会离巴洛克时期的风格越来越远,很是令人尴尬。弓速在运行中的变化,以及右臂在向琴弦加力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感受力度的大小,速度,接触点是否合理。还有最重要的是在大臂沉于外侧琴弦的同时,换弦的动作要又快又小。这样才能让小提琴发出悦耳的声音。
3、对小提琴音准的再认识以及对音准新的要求。以往我所接触过的,学习过的小提琴作品,基本还是以旋律性乐器的特点在影响着我的整个小提琴音乐认知。双音,和弦虽然也常常能遇到,但更多地是起到辅助旋律的作用。因此,我的音准概念主要是以旋律为主的横向音准标准。在刚刚接触到巴赫的这部作品的时候,非常不习惯还要从纵向的和声学角度去理解小提琴音准。因此,这部作品给所有的小提琴专业人士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音准要求。这是需要好好地去学习和感受的。
4、良好左手的手型在这部奏鸣曲中是演奏的基础。由于全曲几乎都是以双音,和弦的形态出现,这就对演奏者的左手基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左手过于紧张,会使得演奏者的左手疲劳感加剧,甚至会疼痛到连撑完全曲都成问题。拇指的位置一定要随时调整,不让左手在同一个姿势下保持的太久。这样有利于左手的放松,尤其是在连续和弦演奏时。这是给左手指创造偷懒的机会,快速得到休息的最好办法。
2.2音乐风格上的感受
在音乐的风格上,我在目前的年龄下,或者说是目前的音乐修养下。最推崇的还是类似于米尔斯坦的巴赫风格。我反对过于教条的一切按照巴赫那个年代照搬。首先,彼时的乐器,欣赏水平的高低,演奏水平的高低都不是能够跟现在所比拟的。再者,300多年前的德国,谁又能真的确定到底发出的是什么样的声音?与其去事无巨细地揣摩我们根本不了解的东西。不如我们一边遵循着我们所知道的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演奏规则,另一边通过每位演奏家独特的解析能力来把巴赫这位伟大作曲家隐藏在谱面里更激动人心,更能感染人类的艺术魅力统统地发掘出来。这样,才能让巴赫作品的价值随着岁月的前行而不断地丰富,高涨。
2.3对巴赫这部作品的感受
巴赫音乐的伟大,不单单只是听觉上的享受,在了解他的音乐创作及内涵后,更能引起一股心灵的悸动。想要深入了解它们隐于内的意义,形于外的演奏,必须如同巴赫及所有伟大的作曲家创作时一般,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体会,才能得到深植内心,属于自我的巴赫世界。
纵观古典音乐史,巴赫在谱写这部作品时,对于对位法、曲式学、和声学等作曲技巧,均已掌握得十分纯熟。进而再将他毕生的音乐素养,以一把小提琴单独演出的形式谱成曲子。在这组作品裡,除了小提琴外,不再有任何乐器作为依傍,无论每一个揉弦、运弓,都赤裸裸的展现出演奏家对于此曲的理解。也因为如此,这部经典的作品成了每个小提琴家极欲征服的终极目标。
巴赫对于这些曲子,除了重视小提琴本身深具旋律性的特质之外,还要求了小提琴之所能演奏的一切和弦,并使用困难度极高的对位技巧。这样的作曲手法,开发了小提琴各种丰厚的音色,并变化出各式巧妙的曲思,足为小提琴音乐的最高杰作。巴赫运用一把小提琴,就创造出彷若弦乐合奏般的音响效果,并呈现出多采多姿的乐思与令人瞠目结舌的技巧。
3、结束语
“一百个人演奏巴赫,就应该有一百种不同的巴赫。”这是我的老师在向我教导g小调第一奏鸣曲时告诉我的一句话。巴赫的《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全套的《巴赫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历来在乐界佔有崇高的地位,现如今早已是乐迷们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曲目。前文提到过,这部作品不仅仅最大程度地开发了巴洛克时期小提琴的演奏技巧现在更是已经成为了,各个音乐学院,乐队考核,国际比赛中用来衡量小提琴演奏者的音乐,技巧水准重要的一环。被认为是「小提琴家的试金石」,也是习琴者毕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英]John Eliot.为巴赫而生[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2月.
[2]彭志敏.从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到g小调第一奏鸣曲的探究.为纪念伟大的巴赫[J].2010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