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讨

2017-11-02邓时

学习导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

邓时

摘要:刑事科学技术作为培养未来公安人才的核心职业教育,该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定位,同学校的发展、学员的成长息息相关。公安院校的以培养合格学员,充实公安干警队伍为宗旨,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需要明确培养目标,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专业技能训练力度,从而为基层机关不断输送合格的、高素质、强实践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刑事科学 课程体系 改革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别称物证专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相关要求而设立的一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对犯罪证据的收集、分析、鉴定,从而为侦查、起诉、审判提供佐证的学科。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设立及其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证据种类能否公平、公正,科学、有效的发挥其证据作用问题,进而影响到地区法治建设的水平和人权保护事业的进步,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推动建设法治社会具备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当前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四个板块构成。通识教育课主要指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涵盖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课程、体育类课程及语言类等课程,占比大致为30%;专业基础课主要指服务与专业核心课的理论基础课程,诸如法学、犯罪理论、自然科学等课程,占比大约为35%;专业核心课则结合未来职业方向所开展的必修课程,诸如刑事化验、法医学、痕迹学等课程,占比大致为25%;最后则是选修课,即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为扩充自身知识面而选修的专业,包括人文类、艺术类、法规类、语言类、自然科学类等等课程,占比大致为10%。在课程体系总体上,涵盖面较广,尤其注重专业基础培养,能够帮助提升学生的理论基础及知识储备,同时选修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相对较低,可以思考加大此类课程的占比,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员素质。

(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课程知识交叉运用状况

刑事科学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中包括法医、痕迹检验、文件检验、电子数据、毒物毒品等相关自然科学知识,目前刑事科学技术的课程体系没有真正做到跨越学科的界限,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结合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做好疑难物证的研究工作,所以进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刑事技术课程体系的目标设置

学科培养目标是培养基层公安机关亟需的“复合性、应用型”的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的目标为构建一整套服务于培养目标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课程的设置并未同学科培养目标结合,部分过渡知识以及交叉知识过于老旧,课程整体框架较为僵化、封闭且未成体系,未能切实使教学内容同课程设置目标相互匹配。

在传统教学课程培养体系中,关注的重心在专业知识的层面,轻视了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致使无法加强学员的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刑事技术不同方向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的提升。所以,该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同样需要进一步强化同培养目标的关联性,切实为培养适合基层公安机关使用人才服务,增强学员在岗位中的素质以及能力。

(二)刑事技术课程整体体系缺乏整体性

通常来说,课程体系涵盖三个大的板块,分别是:其一,核心课程板块,又具体细分成两个大类,即核心专业课以及专业基础课,为整个学科中与培养目标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其二则是关联课程板块。此部分主要是指那些同专业方向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度的课程,诸如射击、警务技能、侦查等课程,该模块的知识能够参照学生的具体培养方向进行灵活组合;最后则是交叉课程板块,此部分往往为整个专业的边缘板块,为学科拓展专业,借助该类课程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开拓创新思维。总体来说,在不同板块间并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课程体系间缺乏协同性以及沟通性,从而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不利,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刑事技术课程体系缺乏发展性

当前,刑事技术面临的环境以及挑战是与时俱变的,所以在刑事专业知识本身上需要不断结合实际优化课程,适当删减、增加,专业知识在扩容方面并未跟随社会的演变而发生改变。在课程设置中需要紧密联系时代变化,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使课程本身能够与当前时代同步。然而,现有体系缺乏研究性课程设置,学生自主学习性不强,挖掘、解决问题较弱,学生潜能未得到激发,导致其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欠缺自主推动刑事技术进步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本身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课程的认知以及匹配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中包含内容较广,难以找到与之相匹配的相应教师。很多人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有些相似相近专业,就可以讲授相关专业课程内容。例如,化学专业的就能讲授所有与化学相关的内容,化学课程中包含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其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學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之分,所以,在授课的匹配度方面存在难以匹配的难题。

2.学生对课程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部分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指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多数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程不是专业核心课程,只要学会了专业核心课程就能适应公安一线工作,从而造成了一种结果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遇到鉴定意见不一样时,找不出原因,解释不了实验结果,做实验无能力改进,如果不具备没有专业基础知识,便无法找出事物的本因,由此无法化解难题。

3.课程安排方面存在的问题

课程衔接度不够,课程设置先后顺序混乱。不同的课程之间,本身是存在一定的衔接性的,例《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课程同《生物物证技术》《刑事理化检验》《刑事科学技术总论》等课程实际上存在关联度,但在教学中,并未使学员明白不同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犯罪手段时无法发散思维。除此此外,对于课程的布局较为混乱,导致学生系统思维能力难以构建,例《普通化学》必须在《刑事科学技术总论》《微量物证》《生物物证技术》之前开设,但在实际教学中则出现了《普通化学》开设在相关核心课程之后的问题。endprint

4.实验课程设置未同现实运用结合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实验课程内容陈旧,没有做到实时更新,从而造成了教学与实战的脱节,许多从事刑事科学的教师只能给学生讲课,无法给从事刑事科学技术一线工作人员做培训,因为从而讲授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工作性质单一,缺乏实战能力。

三、解决对策

(一)调整课程体系

该专业学生培养本身属于职业教育培训,所以其课程设置需要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而在课程的设置中应该确保课程设置的目标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以此为基础进行改善,强调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性,增强实用性、适用性,并能够跟随社会变化,调整课程结构,使其具备发展性。关注基本技能的培养,并发现未来社会变迁对技能提出的新的挑战,按照社会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的设置与安排。由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调整课程内容,适当增减课程。针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一个全面审视,组织院校间交流,学校内部研讨,从而抛弃不必要的课程,引入新的需求课程加以替换,确保经过培训之后,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够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其二,改善不同板块课程的占比。换而言之,即依据实际需求调整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通识教育课、选修课的占比,重视专业基础课,除此之外,加强选修课的占比,使学生的发散、自学、自主研讨能力得到提升。

其三,加强对实验教学课的重视。不仅优化教学模式,改变“填鸭式”教学,依据提升课时、占比、学分的形式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由此验证对问题的假想,从而准确、高效获取证据。

其四,扩大课程范围。扩大选修课占比,引入讲座课程模块,借助自我学习意识的提升的方式,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扩展,并提升学员的警察意识,构建出一个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1.改革教学方法,推广模块化教学方法

确定以“知识、素质、能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从而结合该目标构建以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提高课、综合实训为不同阶段的“模块化”教学。同时在不同模块间不断进行一个递进,即层层递进的形式来搭建一个出一个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专业拓展提高课的比重,并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添加几项因素,使课程具备实用性、复合性以及创造性,在各个板块课程中,注重其灵活性,即能够参照实际状况进行调整、充实,呈现出更多的专业性,使学科具备更多交叉性等特点,紧跟发展前沿,使知识能够贴近就业场景,贴近实际运用,确保能够实现教学与工作的紧密衔接。

2.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以往通常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此类教学方式在调动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方面困难重重,很难发挥出成效,因此需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善,使教学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积极性,实现同职业教育目标的对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操作方式能够使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分别是现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等等,以学生实际参与的形式提升学习成效,最终真正成长为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切实充实广大公安民警队伍。

(三)增加实践教学

既然培养的本身为服务一线,而一线时常面临复杂多变的案情,在此大环境下,洞察问题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所以,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应该对实践能力加以关注,而改变的方式便是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实践教学的设置,以学校引导的方式帮助学员成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具体操作方式有如下两种:

其一,在校内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个教学体系围绕一个目的展开,即核心职业能力,以此进行教学体系的开发,进而构建一套完善、系统且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教学体系,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依照如下几个环节展开,即验证实验、网上模拟实验、拓展实验、设计实验、毕业实习等几项环境,对于拓展实验,指的为专业课程中,常规教学以外,结合当前技术、手段而展开的实验。设计实验则是当划定了研究课题、项目后,通过自主设计、发散创新而展开的实验。不同环节的实验由简到难,由单一到整体,由独自思考到团队协作,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提升。

其二,课程设置中注重一线实习,构建“校局合作”的实践模式。学校培养最终的目的在于服务广大基层一线队伍,所以,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实用性、复合性人才,可以参照培养目标同警局加强合作,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开辟一条校内培养与公安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路线。此培养模式在特征上存在三大特色,第一,在教学的内容方面能够紧密贴近一线,从而保证了教学内容本身新鲜、灵活;第二,实践模式中教学方法调节空间大,教学场所实用性强,通常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学生参与热情;第三,最大程度的保证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能力,使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方法、技巧能及时转换,保证实效性。

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进行:一,组织学生前往警局展开专题学习,由公安骨干结合社会变化讲解刑事科学技术的改变以及新形式下要求等;二,构建教学科研基地,定期、輪换安排教师到基地见习、锻炼、办案、联合搞科研。应用性课程需要教师首先是“双师型”、“应用型”教师;三,根据学校自身状况聘请公安一线的专业领导、业务骨干来校讲学,以此培养职业态度,提升职业意识、素质;四,现场教学,安排学员直接到刑侦一线观察学习,并由教师带领,进入案发现场进行针对性讲解。

参考文献

[1]周亚红, 宁军丽, 刘进.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11(5):198-200.

[2]代雪晶, 王丹, 王鸣久,等. 公安高等教育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5):102-104.

[3]裴志光, 王璐.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15):24-25.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改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