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抗欺压:哈维事件的意义

2017-11-02彭国翔

南方周末 2017-11-02
关键词:局限于哈维意志

彭国翔

它所揭示的更是一种对于权力欺压的反抗,不必一定与性别相关,更不必局限于演艺界。

如果要问美国2017年10月最大的新闻是什么,恐怕非哈维(Harvey Weinstein)事件莫属。《纽约时报》和《纽约客》几度报道了好莱坞大亨哈维骚扰乃至强暴众多女性的报道,结果引发了轩然大波和连锁效应。如今,哈维事件已经不仅是电影业内的一桩丑闻,其影响所及,也早已不局限于美国。例如,他不仅被他的公司、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以及美国制片人协会全国理事会除名,也被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终止了会员资格。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已启动程序,准备剥夺曾经授予哈维的荣誉军团勋章。用“千夫所指”形容如今的哈维,毫不为过。

哈维事件的社会反响如此巨大,他自己付出的代价如此惨重,恐怕是让一些人始料未及的。为何如此?那是因为,在这些人心目中,哈维事件只是演艺圈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的所谓“潜规则”的一个例子。而仅仅从演艺界“潜规则”的思路出发,对于为何哈维会受到如此的惩罚、哈维事件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和广泛的影响,似乎是无法解释的。以至于这些人不免有种种猜测,甚至将哈维事件归于政治斗争的结果。

哈维事件不能单纯理解为女性反抗性骚扰而维护自身尊严的胜利。这种女性主义的视角,虽然是观察这一事件的一个自然反应和视角,却未能透视此次事件的更深意义。事实上,哈维事件并非突然发生,至少在2015年,即有女性指控其非礼行为。但最终并未对哈维予以起诉,对哈维的事业几乎并未产生什么影响。如此看来,此次又由于同样的事件而最终导致哈维受到应有的制裁,引发世界范围内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声讨,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直接和表面来看,哈维事件意味着女性捍卫尊严和权利的胜利。但深一层来看,它所揭示的更是一种对于权力欺压的反抗,不必一定与性别相关,更不必局限于演艺界。这一事件所引发的思考,是如何避免社会各行各业或多或少普遍存在的权力欺压甚至宰制的问题。显然,哈维这样的人和事不在少数,亦非美国特有。在法治不够健全、舆论不够自主的社会,只会更加猖獗和不易受到惩治。

说到底,哈维事件的本质,是某一行业和领域的人士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迫使业内其他人士服从自己的意志。这样来看的话,哈维事件在任何一个行业都会存在;社会各界都有哈维一样的人。例如,2017年3月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曝出了女性研究助理揭发年届八旬的知名哲学教授John R. Searle长期骚扰和性侵女生和雇员的事件。但是,这一事件远未像哈维事件这样引起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结果究竟如何,至今尚不得而知。而John R. Searle的行为,也正是利用自己在业内享有的权力和资源,迫使女性满足其欲望。事发之前,John R. Searle权色交易的行为,校内已经并非秘密。但是,纵使以往的部分女性是自愿“舍身取利”,与John R. Searle进行权色交易,对于如今那些不愿“舍身取利”的女性来说,如果John R. Searle利用自己的地位采取报复行为,就显然属于违背别人意志的权力欺压行为了。

事实上,哈维事件的最终爆发,正是由于当事人不愿服从哈维的意志而采取的反击行为。这种反击,意味着一个权力等级结构中居于下层和弱势者对于权力欺压和宰制的反抗。而这一反击的胜利,无疑意味着公平和正义得到了伸张。在这个意义上,哈维事件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每一个体的尊严和权利,都不应受到权力的欺压和宰制。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尤其是那些处在事业开端的年轻人,面对身边的哈维们,如果不愿意屈从他们的意志,以丧失自己的尊严去换取所谓的一些利益,就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说“不”,揭露其丑恶。只有他们受到像哈维那样的谴责和惩罚,无法完全避免权力等级的社会,才会尽可能避免成为一个“权力至上”“仗势欺人”的社会。一方面厌恶被权力欺压,另一方面又追逐权力而欺压他人,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也才会被最终打破。总之,反抗权力的欺压及其胜利,应该是哈维事件最大的意义。(作者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猜你喜欢

局限于哈维意志
“民间互助文档”不该局限于民间
打招呼
打招呼
夹在书里的爱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叠穿西装
观点集萃
魔法焖烧有好味
哈维退出西班牙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