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来信

2017-11-02

南方周末 2017-11-02
关键词:专业户争光体罚

南方周末评论版“读者来信”及南方周末App“Hi,南周”栏目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欢迎新老读者回应报道内容、交流热点话题、分享现实感悟,来稿请发review@infzm.com。

让普法更接地气

回应“大法官电视秀”

2017年10月26日《南方周末》法治版

以往普通民众在生活中几乎没有见到法官的机会,更无从了解。如今借助大众传媒,让法官的形象得以在大众面前展示,也是用更接地气的方式在民众间进行法律普及。

法官是法律的代言人。让法官自己开口讲述自己的工作内容,不仅让民众对法官有所了解,更多的是让大众对我国法律制度产生较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只有理解才会产生信任,而现在有些人对法律的了解仅仅来源于社交平台,虽然有关于当事事件的法律普及,但这些信息很大程度上是良莠不齐的、碎片化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大法官携手大众传媒现身说法,无疑是向民众普及正确法律知识的上佳途径,也能够接地气地向民众展示我国司法改革探索道路中的曲折和成就。

安徽❘王海云❘大学生

仪式化体罚是科学的

回应“美国部分学校为何允许体罚学生”

2017年10月19日《南方周末》自由谈版

今天社会对于“体罚”的认知近乎为一种文化禁忌或者政治正确的刻板标准,诸多教师行为红线中最典型的表述是以“不得”打头的禁止性表述,让教师的作业空间非常狭窄,其前提是一个“恶人假设”,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实践有效检验,这会让广大教师感到无穷的压力。近年来出现的“熊孩子”有恃无恐、老师们束手无策甚至被欺受侮的例子并非个案,不敢管、不会管、管不起成为教师普遍心态,长此以往,恐非吉兆。

美国部分学校明确允许适度而规范的近乎仪式化的体罚,是科学而可取的。从教育规律而言,一味鼓励和赞美并不能成就青少年完满人格,必要的惩戒与批评反而能锻炼其意志、矫正其恶习。体罚其实没那么可怕,现在社会上一些针对青少年的训练营,恰恰是在吃学校教育留出的教育空缺这碗饭,只不过大多显得矫枉过正。

西安❘张翼❘自由职业者

农村“争光专业户”要不得

前不久我回南方农村老家,发现一位儿时同学近年来靠养殖业发家致富出了名,而这“出名”除了家境较宽裕外,还常上电视、登讲台侃侃而谈,被当地人戏称为专供各级领导参观的“争光专业户”“样板户”,一天到晚疲于应付。

在眼下的精准扶贫等工作中,有不少地方或单位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参观、考评等,专门“培养扶植”了一批“争光专业户”,搞“花架子”,做“形象工程”,这与刚刚闭幕的十九大精神和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工作作风格格不入。各级领导干部应及时擦亮眼睛,识破它,揭穿它,给予严厉的批评。同时也希望有关领导和上级检查部门都能勇敢、机智地跳出这些“争光专业户”的“光环”,看到真正的民情,听到真正的民声。

甘肃❘汪志❘公司职员

“难啃之书”助成长

由于生活节奏加快,许多人养成了快餐式阅读习惯,除非是为了应对考试,否则那些读起来比较打脑壳的“难啃之书”是绝然不看的。其实读“难啃之书”更有益于人的成长。首先,感到“难啃”是因为自己的知识水平或者思想的深广度与作者有较大的差距,它更有助于读者认清自己。其次,它更能丰富读者的知识。流行的读物让读者觉得句句都说到自己心坎上,与作者共鸣不断,越看越喜爱,但除了带给读者这样的情绪体验外,读者少有他获。“难啃之书”读起来确实难懂,虽缺少情绪的体验,但能让用心研读者知所未知、见所未见、明不明之理。再次,它能磨练读者的意志品格,“难啃之书”晦涩难懂,每读完一本,意志都会得到增强。

重庆❘袁义❘民建会员

(栏目主持:温翠玲)

猜你喜欢

专业户争光体罚
畜牧养殖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两头牛的命运
杨争光的“光”
杨争光称阅读使生活更有诗意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有些伤痛,爱也无法抚平
体罚容易让孩子精神失常
畜牧养殖专业户存在的风险及其管理研究
我心目中的吴天明
西藏个体奶牛养殖专业户面临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