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阿蓬江 武陵山中有座土家小镇

2017-11-02兰鹏寒溪夜浣

城市地理 2016年10期
关键词:土家龙舟古镇

兰鹏 寒溪夜浣

在重庆众多的古镇中,濯水古镇的名气显然不及其他。但掩藏在武陵山中的这座土家小镇,却是最能让人一见钟情的。

濯水古镇很安静,它没有其他古镇那般游人如织的喧闹,和身旁流淌了上千年的阿蓬江一样,静得通透。濯水古镇也很丰富,深藏的历史光影、老街上的建筑和飘逸于此的生活气息,又为这里留下了太多值得品味的痕迹,静谧的背后从来不缺少精彩。

一代名镇的动与静

兴起于唐朝的濯水古镇,若要追溯它的历史,可以倒退到一万年前,那时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而有史记载的正式建镇时间距今也有上千年。

环绕小镇的阿蓬江是中国唯一白东向西的倒流河,这条奇特的河流和乌江、酉水一起构成了连通三峡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也为濯水赋予了独特的基因。濯水古镇,初称“白鹤坝”,因当地白鹤多而得名,后因雄奇秀美的阿蓬江水在这里变得清澈,宜人沐浴,而改为“濯水”。

濯水古镇自古以来便是重要的驿站和商埠,兴起于唐,兴盛于宋,尤其是到了清代后期,该地成了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被称之为“濯河坝”,一时间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此地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甚至居于同时期的黔江县城之上,和酉阳龙潭、龚滩合称为“酉阳三大名镇”。

事实上,小镇的工商业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初期,为秦始皇陵提供大量水银的中国最早女企业家巴寡妇清,就在这一带从事丹砂开采和提炼。当然,真正的繁盛之景还是在明清时期,随着“茂生园”、“宜宾栈”、“光顺号”、“同顺治”等商号与多个染房、酿房、刺绣坊等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上海、宁波、厦门、广州、南京、武汉等地的客商被纷纷吸引来此,频繁的商贸交易,使得濯水古镇形成了常年的“百日场”。

但是,纵观中国的古镇,有着太多由盛转衰的故事,就像一段无法逃脱的宿命,而濯水古镇同样未能幸免。1952年,濯河坝划入黔江管辖。1956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古镇的商贸逐渐萎缩,曾经居于此地或路过此地的他乡过客,未留下只言片语便匆匆踏上归途,曾经喧嚣无比的商贸重镇,瞬间便归于无声的平静,唯有那条记录着千千万万脚印的古石板道,还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这里曾经的喧嚣与繁华。

一代名镇成了封存进历史的往事,但千年水乡的味道并未消散。如今,踏入古镇老街,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长约1000米,宽4至5米的青石板路,古镇的财气和霸气展现无余。两旁木质结构的阁楼,无不工艺精湛、造型别致,巴渝独特的吊脚楼和徽派风格的大院在这里完美融合,坚毅中透出柔情,古朴中饱含哲理,既散发着纯正的生活气息,又透着浓郁的商业味道。细细打量,盐行、客栈、布店、烟馆、糖铺、票号一应俱全,煮酒、制糖等门类、数量众多的手工作坊穿插其中,虽然随着时光的侵染,很多店铺商肆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功能,但那些尘封的往事和热闹的场面依然会被生活在古镇上的人津津乐道。

题写于清光绪十四年的道德碑,至今保存完好地屹立在古镇的中央,堪称“濯水古镇之魂”,上刻的“天理良心”四个铿锵大字,充分体现了从古至今濯水人的从商准则。

阿蓬江畔的土家民风

在土家儿女的心中,阿蓬江被喻为“一条活着的河流”,也被视为“母亲河”。这条古老而秀美的河流千百年来绕着濯水古镇缓缓流淌,滋润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也为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存留于此注入了最鲜活的血液。

作为土家族聚居地,濯水古镇完好地保留了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土家人几千年来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无论在婚丧嫁娶、文娱游戏、鬼神观念、崇拜禁忌、岁时节令等各个领域都保留了原始而淳朴的民俗风情。

濯水人擅长歌舞,最具代表的山歌、哭嫁歌、木叶情歌等皆是即兴创作,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叫人听闻无不陶醉。原始质朴的摆手舞、花灯舞更是独具魅力,让人见过无不感到赏心悦目。后河古戏的鼓点和唱腔至今还在古镇的上空飘荡,悠扬的旋律将这门传统的戏曲和土家风情完美融合,钻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土家人最重视的莫过于中秋和端午,这两个节庆也是濯水古镇一年中最盛大的时刻。

在濯水古镇,中秋节有另一个名字:摸秋节。这一天,古镇上的土家人不会像其他地方家家户户吃月饼,而是吃糍粑、送糍粑,甚至还会举办糍粑盛宴。他们的中秋活动也不是赏月,而是进行一场别有趣味的土家摸秋活动——在古镇上寻找成熟丰收的瓜果,其中尤以南瓜居多。找到瓜果的人可以把自己收获的瓜果送给自己喜爱的人,寓意日后丰收甜甜蜜蜜的爱情;也可以偷偷送到古镇上尚未生子家里的床铺上,寓意人家早日丰收一个大胖小子。

如果要问濯水古镇一年中什么时候最热闹,无疑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阿蓬江天然的赛道,孕育了隆重的龙舟盛会;万寿宫华丽的戏台,上演着后河的神秘古戏;宽阔的镇口广场,成为了土家族人摆手舞的大舞台,古镇处处是喜庆。

赛龙舟在濯水已经延续了几百年,能够取得龙舟比赛的桂冠自古都是濯水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荣耀,象征着不畏风浪的勇敢,对于濯水男子来说,如果哪一天自己能够在龙舟比赛中挥洒汗水、振臂抡桨,才说明自已已经从一个稚嫩的男孩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汉子,而在自己心爱的女孩面前参加龙舟比赛,夺得桂冠并求婚也成为了濯水男子心中最大的梦想。濯水的龙舟虽然不大,一般长20~30米,但打造十分讲究,龙头和龙尾必须画得格外有神,按当地的说法只有这样的龙船才能劈波斩浪。锣、鼓和其支架这些小件也会精心打扮,布置上吉祥的图案。到了端午,层层选拔出的十几只龙舟队伍便齐聚江上,一决高下。

端午節其实还是当地人的另一个重要日子——濯水人的女儿节。按照传统,这天出嫁的女儿要被接回娘家,定亲的姑娘要被接到未来的婆家过节,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逐步就转化成了少男少女相亲的节日。

除了独有的节令庆祝方式,濯水古镇的美食也同样蕴含着浓郁的土家味道。

最有名的小吃当属绿豆粉。大米和绿豆作为主要原料,被磨成浆,再用漏斗将其均匀的流到热锅上烫成丝状或块状,既可以煮,也可以炒,还可以烙成块状,直接沾着调料食用,种种吃法都各有风味,让人难以选择。endprint

流经身旁的阿蓬江还为濯水古镇奉献了最丰富的鱼宴食材,这里的酸酢鱼早在古代就远近闻名,其制作方法是将捕捉到的新鲜小鱼,破肚洗净,裹上米粉,拌上食盐、花椒、茴香、白酒等佐料,然后放进坛内腌制,一般来说,用盐比例略高于日常炒菜用盐的量,故黔江民间有“盐多不坏齄”的民谚,特殊的制作工艺使其产生大量醋酸,待有酸味以后再取出来用油炸或者蒸食,开脾健胃,具有极好的营养,味道又酸又香,十分可口。

吃完鱼再喝碗特制的油茶汤,更是绝美的搭配。土家油茶汤先将茶叶放入油锅里炸焦炸酥,再加入生姜、辣椒、腊肉等,掺水煮沸,然后,分别舀进装有油炸黄豆、花生、芝麻、阴米花等配料的土碗里,香喷喷热腾腾的油茶汤就做好了。看一眼,红、黄、黑、白,鲜亮悦目;闻一闻,浓香扑鼻,沁人肺腑;喝一口,疲乏顿释,神清气爽。

一镇建筑汇聚四方精华

面积不大的濯水古镇,却能将到此的游人脚步很自然地变慢,背后的玄机要归功于伫立在古镇间的一栋栋古朴建筑。

和其他古镇建镇风格趋于一类不同,濯水古镇的建筑将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展现得淋漓尽致,一镇之上的建筑却汇聚了四方精华,这不得不令人感到惊叹。

登高远望古镇,可以见到大小天井点缀其间,规整的布局透出了北方大院的气势。一转眼,阿蓬江岸,错落有致的木柱又将阁楼撑悬于水畔,重庆傳统吊脚楼的神韵展露无遗。各式吊脚楼中,要数龚家抱厅独特,这里是我国遥感事业的先行者、物理学家龚沛光先生的旧居,最具特色的就是吊脚楼朝向江河这一面,其实是房屋的背面,但走进才发现,这一面同样有门,可以拾阶进入,相当于又变成了房屋的正面,这种一正一反合抱式的建筑风格,在我国民居中非常少见。沿着老街青石板拾阶而上,徽派的封火墙映照在蔚蓝的天空下,仿佛又置身在江南水乡一般……绕着古镇缓步走过,各种风格的建筑依次闯入眼帘,各种文化在此悉数得以领略。世代居住的巴人后裔,显赫一时的土家土司,走南闯北的各地商人,湖广填四川迁的客家族人等带来的多彩人文在这里发酵升华,既相互依存,又自成体系。

在濯水古镇众多的建筑中,最值得称道的自然是跨江而立的那座风雨廊桥,它将武陵山间的少数民族风情诠释得生动而形象。风雨桥是少数民族廊桥的一种,分为桥、塔、亭三部分,桥身为纯木制结构,建筑材料之间以榫头卯眼互相穿插衔接,直套斜穿,结构牢固精密。而濯水的风雨桥更是堪称一绝,桥上建有三层塔亭,两侧有约百扇可自由开合的雕花木窗,桥内摆放有红漆长凳,供行人小憩。在端午时节,风雨桥自然是观赏龙舟比赛的绝佳地点,放眼望去,条条蛟龙离弦而去,百舸争流,煞为壮观。

行走在濯水古镇之间,尽管耳旁没有商户的吆喝声,眼前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但安静从容的小镇模样着实让人更加欣喜。虽然它没有其他景区那样的人气,可生活的烟火味并不缺少,而这样味道恰恰是许多人寻觅已久的。小镇繁华虽远去,却更令人遐想联翩。endprint

猜你喜欢

土家龙舟古镇
传播与传承:全媒体视域下的土家“啰儿调”
阿妹回踩了我的脚
龙舟
小学课间操跳“土家花灯戏”
观云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光福古镇
风情风光都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