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又尴尬了
2017-11-02孙文晔
孙文晔
最近两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得越来越尴尬。就在网络签名“要求收回昂山素季诺奖”趋热之际,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又揭晓了,不过,这回得奖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组织——“国际废除核武器运动” (ICAN)。
诺奖花落非政府组织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也属惯例。截至2017年,诺贝尔和平奖共颁发了98次(其间有19年没有授奖),共有131名得主,包括104位个人和24个组织。欧盟、联合国维和部队、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难民署、无国界医生等调解国际冲突的机构,都曾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
10月9日,美国纽约。“国际寝除核武器运动”负责人贝亚特丽斯·菲恩(中)及其他主要成员出席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图/视觉中国
2016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然而,就在颁奖前一周,哥伦比亚全民公投,导致和平协议丧失合法性和执行效力,让诺奖显得有些滑稽。而签署和平协议的另一方哥伦比亚革命武装领导人隆多尼奥与奖无缘,则让人指摘,诺奖只能颁给西方喜欢的人。或许是颁给个人风险大,这届选个组织算是安全项。
依据炸药发明人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获得者应当是“促进民族间之友爱、消除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做出最多、最大贡献之人士”。不过,自“冷战”以来,设置热点议题,似乎成了诺奖的又一个功能。
本届诺奖的议题设置,刚好契合当前热点:“在我们生活的当今时代,核武器的风险大于以往任何时期。 一些国家正在对其核武库进行现代化改造,而更危险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试图拥核,比如朝鲜。”
挪威诺委会主席在宣读决定时说,“国际社会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禁止地雷、集束弹药和生化武器;但是对于更具有破坏性的核武器,却尚未成为国际法律禁止的对象。非政府组织ICAN已经帮助填补了这项法律空白,到目前为止有108个国家作出了禁核承诺,称为‘人道主义承诺。”
然而,这种“人道主义承诺”有效吗?要知道ICAN是一个联合体,由超过100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组成, 200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正式成立,目前该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内部。虽然诺奖委员会说该组织“做出开创性努力”,但该组织对解除核武器到底有多少实质影响,却令人生疑。
世界武器贸易分析中心主任伊戈尔·科罗琴科接受俄媒采访时认为,该组织对从实际上解除核武器,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响力。毕竟这些决定由主要的核大国的政治领袖来定夺,而不是社会组织。
虽然该组织一再表明“关注核爆受害者难以接受的痛苦”,但日本政府似乎也不买账。由于日本没有参加该条约,日本外长河野太郎在该组织获奖后表示和该组织“在废核的目标上一致,但达成的方式不同”。
2017年7月,联合国通过了在全球范围内禁止核武器的公约, ICAN是主要倡导者。不过,由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均未参加该公约谈判,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概不参与,122国签署的文件仅有象征意义。
联合国尚且不能让大国之间达成共识,一个每年预算约为100万美元的非政府组织又能起什么实质作用呢?显而易见,真正决定裁减核武器进程的是现行的协议,特别是由核大国主导并参与缔结的“核不扩散条约”。
本届诺贝尔和平奖颁给ICAN,不仅多方不以為然,就连ICAN的执行总监菲恩也表示,刚听到消息的时候还以为是恶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