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市西新线沿河段路基处理浅析

2017-11-02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7年10期
关键词:抛石块石兰州市

刘 静

(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甘肃 兰州730030)

兰州市西新线沿河段路基处理浅析

刘 静

(兰州市城市建设设计院,甘肃 兰州730030)

随着城市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张,道路建设面临着大量的路基处理工作。兰州市临河而建,建设的制约因素较多,路基处理工作耗时长、投资大,寻求更经济、安全的路基处理方法和措施日益成为工程建设的重点。现结合工程实例,在对路基处理方案对比的基础上,采用抛石挤淤和强夯相结合的方法,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大大节省工程投资。该方案最大的特点是施工工艺简单、快捷,为兰州市河滩地处理积累了经验。

抛石挤淤;强夯 ;路基处理

1 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兰州市是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两山对峙、一河中流。为了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缓解市中心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问题,兰州市政府提出了“东扩西展、南伸北拓”的城市发展新思路。河口南地区是规划中的新型工业区,作为兰州市“西展”的重要地区,孕育着极大的发展潜力。

西新线最早是G109国道的一部分,路基宽度10 m,位于河口南地区与西固区之间,南靠兰新铁路复线,北邻黄河,道路全长13.5 km。1996年按一级公路兼城市快速路扩建为双向4车道。受狭长地形的影响,兰州市东西向道路较少,南滨河路、西固路、兰州市二环路在西柳沟交汇后进入西新线。西新线是两个片区的唯一连接线,交通压力较大,特别是近年来,兰州国际港务区在河口地区落地,西新线交通量日益增加,大型货运车辆较多,现有道路的车道数和通行条件不能满足交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新建沿河线分担旧路的交通压力势在必行。

2 路基处理方案设计

新建沿河线全长约5 km,沿黄河南岸布线,其中K3+540~K5+820段处于黄河一级阶地,沿线控制性构筑物为中国核工业504厂的铁路桥和公路桥,道路线路需穿越大片的河滩地,个别池塘废弃后填埋大量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路基处理数量巨大,成为控制该项目投资的重要因素。

2.1 地质状况

2.1.1 道路沿河线地层特征

道路K3+540-K5+580段长度约2 km,均坐落在大片池塘之上,个别池塘面积大,池底较深;还有部分路段随着黄河水位变化,时而变成旱地,时而变为水淹地。(1)杂填土层厚0.80~2.60 m,以粉土、砂卵石、水泥块、砖块等建筑垃圾为主,结构松散,稍湿。(2)素填土层厚1.20~2.20 m,以粉土、砂卵石等混合回填而成,结构松散,稍湿~湿。(3)淤泥场区均有分布均匀,揭示厚度0.90~5.80 m,层顶埋深0.80~2.60 m,湿~很湿。(4)粉细砂揭示厚度1.10~5.60 m,局部钻孔揭示出,饱和。(5)卵石层厚2.20~4.70 m,层顶埋深2.90~7.90 m,含水。(6)地下水,埋藏深度0.80~1.40 m之间,含水层为填土及卵石层,属阶地潜水类型,地下水随黄河水涨落的影响而有所升降,其涨落幅度一般约为±(1.0~1.5)m,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弱~强结晶类腐蚀。

2.1.2 垃圾路段地层特征

桩号K5+560~K5+820段原为鱼塘,后经人工回填了厚度为7.80~8.90 m不等的杂填土,主要成分由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组成。(1)杂填土层厚7.80~8.90 m,以人工回填的砂土、碎石、砖块、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及少量生活垃圾组成,成孔性较差,易坍塌,结构松散,稍湿~湿~饱和。(2)泥岩揭示层厚1.40~1.80 m,未穿透,层顶埋深7.80~8.90 m,矿物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遇水易软化。

2.2 路基设计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

(2)路基设防标准:百年一遇流量6 500 m3/s。

(3)工后沉降:一般路段不大于0.3 m。

(4)地震烈度:8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 g。

2.3 路基处理的方案比选

依据地勘资料,沿河路段(2.28 km)所经过的地层上部为杂填土,下部为淤泥层和粉细砂层,局部卵石层埋设较深,池塘最深处达6 m以上,下部为大量淤泥。垃圾填满的池塘面积近6 000 m2,垃圾场厚度最深处近8 m,下部垃圾浸泡在水中,全部清运难度大、费用高。路基范围内大量软基需要处理,预估处理总面积达11.4万m2,针对现状大面积的池塘,路基处理从工程安全、投资、施工快捷、操作等多方面进行了比选。

2.3.1 桥梁方案

道路在里程K4+160处与核工业504厂的公路和铁路桥存在交叉。如果采用下穿,路线从铁路桥和公路桥梁最南侧一跨下穿通过,考虑到梁高,桥梁方案不具备下穿条件(因桥梁将埋入地下)。桥梁方案只能采用上跨,上跨核工业504厂的2座既有桥梁,上跨桥梁长度1 240 m,采用25 m连续小箱梁,桩基础,最大外露墩高20 m,桥梁断面形式为:3 m(人行道)+26 m(车行道)+3 m(人行道)=30 m。

方案优点:彻底解决了地表情况对路基的影响;不留隐患。

方案缺点:(1)桥梁东侧落地点距离新旧路交叉口较近,对交叉口存在影响。(2)对核工业安全有一定影响,需征得核工业504厂的同意。(3)沿线鱼塘已经完成征地。(4)上跨桥梁方案投资较大(约为2亿元)。

2.3.2 抛石挤淤方案

对路槽范围内路基进行抛石挤淤,通过增大抛石面积保障路基稳定。通过钢丝笼块石对路基边坡进行防护。为保障路基稳定,道路边坡浆砌块石防护,边坡采用1∶1~1∶1.25,紧邻河道一侧(北侧)设置安全距离。抛石挤淤处理高度应接近于黄河常水位。抛块石完成、整平后,震动压路机进行压实处理。抛石路基上方采用砂砾土回填,严格控制压实度。

方案优点:(1)相对于桥梁方案,抛石挤淤方案投资较小(投资约0.90亿元)。(2)征地已经完成,比较符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方案缺点:(1)抛石挤淤完成后需要一定的沉降时间。(2)路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沉降风险。

2.3.3 方案推荐

考虑到目前征地工作已经完成,而桥梁方案不仅投资大,受到核工业安全的影响,方案实施难度也大。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池塘处理推荐“抛石挤淤方案”。方案采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黄河边河堤内侧修筑隔水围堰,作为机械车辆的便道,将池塘中水体抽出。

(2)局部池塘深度达6 m以上,池底淤泥层较厚,对池塘底上部的淤泥进行清运,尽可能减小淤泥层的厚度,确保抛石挤淤的效果。

(3)设置试验段,分为三部分,一是设置在池塘处,二是设置在饱和土基上,三是设置在填埋垃圾的池塘处。分别开展抛石挤淤和强夯实验,为大面积路基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4)抛石挤淤顶部标高确保高于常水位。下部用较大石头回填,待基础稳固后,进行预压,然后0.5 m一层进行回填、碾压,进行沉降观测,沉降量小于5 cm/d时,上部回填砂砾石土,土的含量不超过20%,按照透水路基进行设计。道路临河面采用浆砌块石进行护坡,护坡基础采用石笼块石加固,护坡基础高于黄河常水位。

(5)初步确定强夯的夯击能为2 000 KN·m,夯点距离根据锤的直径确定。具体施工方案为:将表层1.5 m深度范围内的垃圾清除,揭掉表层硬壳;布置梅花桩点位进行夯实,安排试验场地进行试夯,面积为30 m×22 m;初步确定夯击次数为8击,然后满夯两边,保障两次满夯沉降量不大于5 cm。根据试验结果调整桩位和夯击次数。

(6)对于饱和路基,采用抛石挤淤方案进行处理,设置试验段,初步确定抛石深度1.7 m,其上铺筑0.5 m的天然砂砾。抛石宽度按照平均填高5.5 m、1∶1.5放坡、两侧预留路肩0.5 m计,抛石宽度为51 m。抛块石完成、整平后,采用羊角碾(18 t)进行压实处理,压实遍数按10遍计。施工完成后对路基沉降进行观测。

情况一:道路路基全部坐落在池塘之上(见图1)。

情况二:道路路基部分坐落在池塘之上(见图2)。

情况三:道路路基边坡部分坐落在池塘之上(见图 3)。

2.4 抛石挤淤方案的主要技术措施

(1)抛石范围,抛石范围应超出道路坡脚线,下部基础应超出坡脚线边界,确保坡脚线范围内的路基稳定,同时确保上部回填线距离道路边线不小于10 m。

图1 池塘抛石挤淤断面图一(单位:m)

图3 池塘抛石挤淤断面图三(单位:m)

(2)抛石高度,抛石高度应超出淤泥层,并不低于常水位(约为1 552.32 m)。抛石后应进行分层碾压,采用振动式压路机。

(3)个别池塘面积较大,只对路基范围内池塘进行处理,如果外侧部分还继续为池塘使用,应在池塘和道路坡脚之间设置不小于5 m的隔离距离,并要求池塘做好防水措施。

(4)为了保证抛石效果,需要将池塘内水体抽掉。为了确保抽水效果,要求根据池塘的具体情况设施围堰。围堰采用土石材料,顶宽4 m,可为车辆通行提供工作平台。

(5)为了方便压实,在抛石深度范围内,下部块石粒径较大,上部块石粒径较小,上部100 cm范围内采用砂砾石土分层压实回填。下部块石粒径尺寸50 cm左右,宜采用不宜风化的石块,上部块石粒径尺寸30 cm左右。

2.5 强夯方案的主要技术措施

K5+580-K5+820段池塘垃圾层深度为7.80~8.90 m,下部垃圾浸泡在水中。全部外运不具备条件、造价高,普通夯实无法保障路基稳定,设计方案采用换填+强夯的处理方案。

强夯的夯击能为2 000 kN·m。具体施工方案为:将表层1.5 m深度范围内的垃圾清除,揭掉表层硬壳;布置梅花桩点位进行夯实,夯击次数为8击,然后满夯两边,保障两次满夯沉降量不大于5 cm。强夯夯点布置形式为正三角形,夯点间距为锤径的1.2倍,每个夯点平均为8击,满夯2遍。具体措施如下:

(1)清除上部1.5 m深垃圾并外运。

(2)抛块石垫层深度2.0 m,采用天然砂砾灌缝。

(3)采用2 000 kN·m的夯击能强夯;每个夯点8击。

(4)夯锤直径2.5 m,桩间距3 m,8击后用粒径小于30 cm的块石将夯坑填满,平均深度0.8 m,通过计算,布点面积占比为56%。

(5)天然砂砾灌缝找平。

(6)满夯2遍。

2.6 工后沉降检测

路基处理施工完成后,选取代表性的路段进行沉降观测,原则上观测点间距不大于200 m,检测工后沉降是否满足设计标准。具体观测数据如表1、表2所列。

从表1、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鱼塘处理段(K3+540-K5+580),观测点3和观测点7数据出现异常,其余观测点位均处于正常状态,而且累计沉降值平均值均小于0.3 m,满足路基设计标准的要求。

表1 鱼塘段沉降观测数据表

表2 强夯段沉降观测数据表

3 结语

兰州市西新线沿河段道路已于2016年7月施工完成,截止目前使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其各方面的情况均良好。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在河滩地建设道路时,对路基稳定性处理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路基处理牵涉的方面很多,除了要熟悉沉降计算的原理外,还应对一些岩土工程参数、场地地质条件、防洪知识有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由于路基处理在道路项目中投资占比较大,是设计中的重点。该项目在确保路基安全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在提倡建设环境友好型、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工程建设如何做到经济、安全,还需要建设者们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

重庆潼大荣高速转洞隧道右洞贯通

近日,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的潼(南)大(足)荣(昌)高速公路转洞隧道右线贯通,为潼大荣高速公路大足段2019年全线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潼大荣高速公路大足段全长28.58 km,途经大足区中敖、龙岗、三驱、龙石4个镇街,共有麻杨、莲花、转洞、长岗岭、宝林5个隧道。转洞隧道采用双洞分离式4车道设计施工,右线长402 m,其中Ⅳ级围岩占217 m、V级围岩占185 m。建设单位针对围岩破碎采用管棚注浆、挂网喷锚、加长明洞等工法工艺,确保了隧道顺利贯通。

U416.1

B

1009-7716(2017)10-0044-04

10.16799/j.cnki.csdqyfh.2017.10.013

2017-07-19

刘静(1977-),女,甘肃兰州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道路及相关市政工程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抛石块石兰州市
不同粒径组合块石群水下漂移数值模拟
地基土中基床块石沉降变形研究
两种新型抛石护岸工艺在深水区应用效果对比*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基于蒙特卡洛随机采样的土石混合体数值模型构建方法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沉箱抛石基床整平施工技术
兰州市核桃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
长江专用抛石工作船取、抛石系统的研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