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2017-11-02雨菲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 雨菲 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 雨菲 航天加工程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对航天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是航天人的骄傲,也是对航天事业的勉励。
不忘初心,英文译为“never forget why you started”,是对于当初为何而来的坚守,是对于信念的坚持,回望历史,人类太空探索的脚步一路走来,从没有忘记我们对于梦想的追逐:
15世纪末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对宇宙进行科学探索的伟大时代。
1543年,哥白尼通过30多年的观察与分析,提出了“日心说”;
1632年,伽利略利用望远镜探索宇宙,人类的视线深入到更为宽广的星空;
1634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出版的《梦游》中第一次对月球旅行展开幻想,法国作家贝尔日拉克在《月球之旅》中用近似科学的态度讨论了太空旅行中的各种飞行方法,法国作家凡尔纳更是在其名作《从地球到月球》中大胆地把巨型炮弹作为未来的航空器,并运用大量的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知识,对炮弹和发射装置进行严格的计算;
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为探索宇宙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到了20世纪,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终于梦想成真,踏上了太空的旅程。
1903年,人类飞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莱特兄弟驾驶着他们在自行车修理车间里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空中飞行。
1903年,双耳失聪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在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火箭公式”,论证了用火箭发射航天器的可行性。他指出:最理想的推进剂不是火药,而是液体燃料;单级火箭在当时达不到宇宙速度,必须用多级火箭接力的办法才能进入宇宙空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开始他们将小心翼翼地穿出大气层,然后去征服太阳系。”齐奥尔科夫斯基说。
正是凭着这位“航天之父”的天才构想,一扇通往太空的科学之门打开了。
“一小步,一大步”,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地探索着飞上九霄,载人航天技术的飞跃发展,似乎又找到了人类梦想的初衷。国际空间站,一个共同探索、和平开发宇宙的平台,从飞船到空间站,人们用不懈的探索搭建起了通往“天宫”的云梯。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首个“中国航天日”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航天人的独立自主精神是我们面对复杂环境和严峻形势时最强大的武器,航天人顽强不息的干劲是我们探索未知时克服迷茫的最强劲的力量。人类不因遥远而放弃对星际的追求,不仅因为梦想,更是现实的需求。科技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国家之间竞争的主战场,是决定人民幸福生活的关键,以科技带动生产力的全面提升,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把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我们工作奋斗的目标,这是践行共产党人服务人民理想与信念的出发点,更是航天工作者砥砺前行的终极目标。
回想当年,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时候,正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代替了“迷惘的一代”的时候。然而,这样的时代背景并没有能够削弱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探索价值,它不仅成为那个时代重要的精神注脚,也提升了当时美国国民的自信心,更昭示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人类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开拓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在精神上获得了实现梦想的荣耀和喜悦,并发现了更多有用的资源。
人类在每一步探索中,都同步实现了精神上或物质上的梦想。也许,没有人完全了解,在迈向未知太空世界的道路上,人类究竟将要走多远、会走得多快、自身蕴含的和可以创造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但人们明确知道的是,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的那个脚印还在,梦想还在,人类向更遥远太空探索的步伐也必将继续迈进。我们的梦想有多远,我们的足迹就会有多远。
不忘初心,航天人时刻铭记肩负人类探索与追逐的光荣梦想;砥砺前行,航天精神在一代代志存高远的航天人心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