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的护理

2017-11-02陈华碧

保健文汇 2017年6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缺血性血液

●陈华碧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的护理

●陈华碧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方剂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中西医结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液流变学

脑缺血、脑梗死、脑血管性痴呆是老年性动脉硬化所导致的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及健康,影响老年人的生存质量[1]。中医药学使用简便的方法以及自然界万物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使人体恢复和谐平衡状态,保障人体健康,因此中医药更重视将人作为整体。我们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中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或者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缺血性疾病,无心肝肾功能不全,近期无出血病史。排除标准:合并冠心病患者,脑外伤患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奥肿瘤患者,脑寄生虫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其他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其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1.4±7.9)岁。观察组患者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60.8±7.5)岁。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5例,平均年龄(61.9±7.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一次,一日一次,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方剂进行治疗,药方组成(自拟)为:丹参、桃仁各30g,红花、桑叶、全蝎、生地黄各15g,远志、附子、当归各10g,煎汁服用,早晚各1次。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全血高切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沉)进行比较。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患者生活能够自理;有效:患者活动功能良好,但需要他人帮助;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9例,有效20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2.2 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TIA及脑梗死[2]。TIA包括颈动脉系统TIA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脑梗死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和腔隙性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导致脑血流量下降。动脉一动脉的血栓栓塞是常见的原因之一,常见的栓子主要来源于颈动脉捉着椎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少部分来自心脏附壁血栓。其他还有夹层动脉瘤、动脉炎及血液成分的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介入及手术治疗的并发症、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疾病、糖尿病以及血红细胞增多症都易促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生[3]。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并且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根据缺血部位的不同,患者可存在不同的症状及体征。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存在危险因素时,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但是也与个体的具体情况有关。当有危险因素是并不一定发生脑卒中,缺乏已知的危险因素,也并不能确定不发生脑卒中。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和不可干预。单纯西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虽然能够发挥一定治疗效果,但是由于长期服用西药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及用药不良反应,因此疗效往往存在较大的局限性[4]。

祖国医学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风”范畴,其主要发病机理可总结为经络血瘀,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气虚状态,引发血液运行停滞,并在特定位置发生淤积,导致血管闭塞,引发疾病[5]。所在医院在为此类患者开展临床诊疗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方中中药材能够发挥宽胸通阳、温阳化瘀等功效,可有效增加血流量,减少耗氧量,从而缓解缺血性临床症状。现代药理学证实,中药可有效促进血管扩张,进一步提高脑血管流量,改变血液黏性,因此能够快速改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相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

[1]张汉卿.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15):18-19+21.

[2]黄廷耀.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4(09):57-58.

[3]赵海.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1,05(16):81-82.

[4]黄廷耀.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4):57-58.

[5]马志恒.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10):96-97.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缺血性血液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多彩血液大揭秘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与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效果观察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