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的自然理想与景观设计
2017-11-02姚亦锋
姚亦锋
中国园林的自然理想与景观设计
姚亦锋
文明的起源与一定的地理景观和生态环境相关联。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灵感与启迪。中国古代风景园林发源于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选择,进而以顺乎自然的指导思想求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更有人与自然相与融洽的审美理想。在现代中国盲目模仿西方城市摩天大楼景观的时候,现代西方城市规划学者正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精髓,为塑造现代人居环境的自然协调寻找新的灵感启迪。今天中国的景观规划由于具有对自然审美的历史渊源,其现代景观规划有条件进入生态意识觉醒的新阶段。
地理景观;自然审美;游息生活境域;写意山水园
在几千年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景观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于景观的能动设计已经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人类既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又是景观的设计者、改造者和管理者。悠久文明的起源与历史发展都与一定的地理景观和生态环境相联系。从采集狩猎时代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利用能力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特定的地理景观对文明传统的影响
全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分布在北半球的北回归线以北,并且都位于大河之滨的平原上,由此被称为“大河文明”。这四种文明的起源都与一定的地理景观和生态环境相联系,其中埃及起源于尼罗河,巴比伦文明起源于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的下游,印度文明起源于恒河的中下游,气候干燥炎热,但河流的夏汛和春汛对灌溉有利,特别适合于小麦生长,故又称为小麦文明或灌溉文明。而中华文明的起源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的汾河、伊、洛河、渭河等黄河支流及太行山东南山麓地区,正好是黄土高原的边缘。
在久远的历史年代中,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分割与合并,最终形成了辽阔的疆域:从东南海边到西北戈壁,冰峰雪岭、茫茫森林、河湾溪流,形成极为丰富的自然地理景观。在各地域依照各自地理环境滋养出迥然不同的地方文明。随着民族迁移、商贸往来、战争冲突,最终汇集成了中华文明传统。
中国的名山大川审美传统的形成源于农业时代初期的自然崇拜。地球演化而形成的自然地形、地貌、河流、植被等,能给人的主观意识以美感的景观称为“风景”。风景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不是从来就有,它是伴随着人类文明史发展而产生的(图1)。例如,泰山是古代中国的神山演变成为著名的观赏景地。中国在自然崇拜时期,以自然地理中名山大川为基本蓝本,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神话故事和神话文学。在山东沿海以海岸岛屿景观为模型背景,产生了海上仙山传说,形成了蓬莱神话系统。以新疆博格达峰的雪山、林海和由冰川形成的高山堰塞湖的天然景色为模型背景,产生了西王母宴周穆王于瑶池的神话故事,形成了昆仑神话系统[1]。
图1 山岳高大险峻是早期先民自然崇拜对象。西方绘画写实也一直以山岳作为崇高审美的象征。
把自然界的景观引入人类的居住庭院之中,从而诞生了“园林”。皇家帝王宫苑、文人宅地园林和风景名胜几个类形,它们的起源发展,各自具有不同的社会目的和功能要求,但是对自然山水的审美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需要是一致的,终而汇集为“风景园林”这一专门学科[2]。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灵感启迪,其精华在于追寻大自然风景品格,进而抒发造园者的情感和理想,在现实世界里创造出人生所憧憬的完美的彼岸。
皇家帝王宫苑模仿海岸和岛屿景观,追求神话中长生不老的仙境;因为帝王至高无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于现实社会,他们已经不再有企慕,而把神话中的“一池三山”作为他们理想的乐园。北京的“中、南、北海”,南京的玄武湖,都是这一思想指导下的产物。文人宅第园林模仿山川河流景观,追求和谐超逸的理想境界;因为这些文人画家大都怀才不遇,历经风尘,饱经沧桑,他们把对现实的怨恨不平,寄托于这理想的桃花源中,以寻得慰籍。苏州的拙政园,沧浪亭,扬州的个园,都是这一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2 原始人类选择的“理想景观”
在以狩猎和采集业维持生活的原始氏族社会,人们逐水草而居,把自然山水作为“神”崇拜,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自然崇拜。居住山区的民众崇拜“山神”,居住河流的民众崇拜“河神”,居住海滨的民众崇拜“海神”,此外还有太阳神、月亮神等等。那时没有人工营建的园林。
在原始蛮荒的自然生态环境中,人类选择了利于其生存和发展的“景观”。这种景观选择完全是从功利角度出发的,其中没有审美的意思[3]。通过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马坝人和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类长期生活过的地址景观考古发现,原始人理想的景观具有如下特征:一般都在山地平原盆地或河谷平原的交接带,边缘生境的多样化和边缘带作为动物迁徒的必经之地,为原始人的采集和狩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依山傍水、临近平原,便于眺望或寻求庇护。另外尺度适宜的山间盆地、谷地与大平原之一角,可满足原始人对景观空间的有限要求。沿河谷延伸沟通各相邻闭合空间走廓,是闭合景观与外界联系的豁口。它具有多种生态优势,可最大限度地满足原始人对食物、庇护和空间运动的要求。
3 从“圃”“囿苑”到“宫苑”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采集和狩猎生活之后而进入农业社会,村落和城镇景观的出现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随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和城镇的发展、城市市民的出现,景观价值发生了第一次分化,景观审美功能被发现和利用。古代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经济有了富余,特别是建筑技术和美术欣赏发展到一定水准,于是便诞生了作为消遣娱乐的园林,而创造诗情画意的艺术美成了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
西方学者将西方造园史推溯到上帝所生活的“伊甸园”(Eden Garden)时期,而在中国有学者指出神话传说的黄帝“悬圃”为最早的园林萌芽。“圃”是指周边有墙围绕的、进行人工栽培果树蔬菜的生产培育场地,《穆天子传》中称,悬圃在“昆仑之丘”,穆王与西母王同游悬圃。《山海经》曰:“槐江之间,惟帝王之元圃”。西周时的芍药栽培,虽然是为了调味,但《诗经》中已将它描写成男女相爱的赠花了:“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诗经》还描述到庭院内的树木:“桃之夭夭,其华灼灼”。屈原在他的《少司命》的开篇写道:“秋兰兮糜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兮袭予。”虽是香料或药用栽培,已成为庭园内人工栽培的源头[4]。
殷商时代,农业已初步发展起来,出现了作为游息生活境域的园林萌芽.在诸多种园林形式中,皇家园林最早出现。在生产力极其低下时期,最早出现的只有帝王园林,因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只有帝王具备建造园林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娱乐需要。《孟子·梁惠王下》记述: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5]一般中国园林史的研究都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园林记录了。“囿”字在殷代甲骨文中以及稍后的石鼓文中,都画成田字形方格,方格中填满了草木,这是象形文字为我们记录的直接形象:它是有一定范围的植物境域,让天然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是天子或诸侯专享的狩猎游乐场,后来发展为禽兽生长的天然景观地。这种狩猎活动以娱乐为目的,与民众为生存的狩猎活动完全不同。《史记.殷本记》描述“帝纣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飞)鸟置其中。”纣王令人夯土而成鹿台,以便祭祀及远眺四景。在殷末周初,由于台与自然环境以及囿的结合,出现了沙丘苑台以及与灵沼、灵囿相结合的“灵台”[6],并有其形如璧河水环拥的“辟雍”(天子讲书的学宫),开始了向园林的转变。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以姑苏山为台座建“姑苏台”,他的儿子吴王夫差在太湖洞庭西山建“消夏湾”,在灵岩山还建“馆娃宫”等,选择自然景观优美的地域,建立离宫别苑,养爱妃宠物以供游乐玩耍,而“消夏”二字,明确指出利用湖山自然生态效应以供避暑,开创了利用自然地形而营建皇家“宫苑园林”先河。
秦始皇以强悍武力扫平六国,统一中华,依骊山建历史上规模空前的“阿房宫”,范围三百余里;殿馆,阁楼,廊道等,占据其中重要的景观地位。在这个宫苑内建有“兰池宫”,其中设有一“长池”,刻石鲸长二百丈置于水中,祈求使其生命犹如神鲸天地久长[6]。秦始皇自称为“真人”,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神仙意境”的皇家园林。同时他又派方士远渡大海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仙药。秦始皇在他56岁时死去,三年之后,项羽的一把大火,焚烧三个月才烧完这个壮丽的宫殿。
图2 北京故宫西侧的“南海、中海和北海”,是历代帝王追求长生不老的向往景观。
汉武帝造的“上林苑”使宫苑园林达到高峰。该苑在设定的范围内,供养百兽,以射猎取乐。同时汉代宫苑出现了“一池三山”为主体的神仙意境。一池名为“太液池”,是以远古时期昆仑山神话体系为主题(西王母、嫦娥、月宫、广寒殿等传说),景观仿效中国西北部新疆天山博格达峰顶的天池。三山名为“蓬莱、嬴州、方丈”,是以战国时期蓬莱神话体系为主题,仿效了中国东南部渤海延岸和岛屿的景观形态。追寻长生不老的神仙意境,是帝王穷嗜极欲的热衷向往,从秦始皇到清王朝末代皇帝,几千年以来,这一直是中国帝王园林的主题。(图2)
殷商时期的“囿苑”、周朝的“灵台”,显示了帝王的权威和富贵,这也是“皇家园林”的最早起源。从秦始皇到清朝末代皇帝,贯穿整个封建时代的皇家宫苑始终突出天子诸侯的权力,显示了人类对物质享受的最大追求。但是这种“皇家园林”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诞生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文人园林的诞生继承了岩栖隐居传统,重视精神生活与自然冲淡的理想。
4 文人隐居与自然山水园林
文人园林起源于士大夫的“岩栖”[7]。由于物质财力所限制,士大夫文人园林的出现比皇家园林晚得多。传说隐居之祖巢父许由因不愿接受帝尧的禅让而遁入嵩山,终老安葬于箕山之上。孔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又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李白诗云:“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其著作 《林泉高致》 中说:“君子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观也。”古代士大夫文人在深山野林隐居生活中,深深地体味着大自然的美。谢灵运在《山居赋》中说:“古巢居穴处曰‘岩栖’,栋宇居山曰‘山居’,在林野曰‘丘园’,在郊郭曰‘城傍’。”从这些描写可以明显看出,隐居地的自然环境,是经过精心选取的一处泉石优美、林竹秀茂的自然境域。但没有人造的建筑,这就是岩栖的特点。这给我们鲜明的印象是,花红云白,琴韵与溪山为伴。(图3)
图3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国式的自然审美观念
最早有记载的中国文人私家园林的萌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周有个“漆园”,位于河南省归德县。我们没有见到关于此园的详细描述,只是知道院中有一棵大槐树。庄周在树下做梦,梦见蝴蝶。他醒来之后,分不清自己梦见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从当时历史情况来看,这些文人缺少帝王那样的雄厚财力,因此无法营造大规模豪华的园林,其园林设计思想与帝王园林完全不一样,其园林景观注重的是朴素自然。[6]
魏晋南北朝是战争灾难频繁发生的时代,在这历时369年(公元220-589)的时段内,充满动、灾难和杀戮,皇帝王朝不断更迭,政治斗争异常残酷。北方遭受了游牧民族多次蹂蔺,汉族人大量向江南迁移,以建康(今南京)为中心的南方城市从而成为汉族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如此的大背景下,江南的小桥流水人文景观和柔风细雨自然景观滋生了士大夫的园林景观。江南地区植物种类丰富,河网纵横交错,特别是在水景的利用,形成了和谐温情的江南园林。这与中国古代士大夫文人所追求的“美妙和谐的自然社会”理想一致。与帝王园林的宏大气魄有很大区别。
首创人生理想境界的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在著名的散文《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美妙脱俗的社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香,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生活在充满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他辞官归田,寻求真正的人生快乐和心灵安慰。他以艺术作品创造出理想而又浪漫的世界,正式确定了中国文人园林品质。后人依照他的理想,建造出现实人类社会里的“自然山水园林”,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古典文人园林,其所追求的意境是宁静淡泊,与世无争。中国文化艺术最潇洒的品格就是诞生在这最残酷杀戮的黑暗时代。(图4)
图4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文人理想的景观世界
桃花源是中国古代文人追寻的一个理想景观,其实这是一个封闭的盆地形的自然地理环境。此后按此理想模式建立的文人园林都是封闭的,隐藏在高高围墙深宅大院之内,尽管园林之内的围墙留有花格窗,相互有“透景”、“漏景”,然而临街的围墙是完全封闭隔离的,这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时期典型的安居理念。与之相对照的是,欧洲文化在向地中海沿岸及广大地区扩散的过程中,运用了其生长环境中的爱琴海沿岸岛屿的生态理念和安居经验,它们缺少农耕的气候条件,不断进行海洋扩张。[8]
中国古代无论城市、陵墓、皇家宫殿或者文人宅第,都是中轴对称的布局,然而其花园部分,即民间称之为“后花园”部分,则完全没有中轴对称,是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自然布局。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甚至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9]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没有规整的行道树,没有绿篱,没有花坛,没有修剪的草坪,树木花卉的种植依照大自然原始植被分布方式,三五成丛,自由散聚,水池或者山石,野趣横生,景色苍润。这都是在观察大自然天然植被景观后精练创作的。[4]
南朝定都建康169年,历朝营建御苑,他们打破秦汉宫苑仅局限于封闭的建筑空间,转而面向大自然风景。南朝帝王的“华林园”就是面向玄武湖和紫金山,大自然的湖光山色就是其园林主景观。同时又在玄武湖中进行人工堆岛,帝王在此登岸,仿效秦汉先帝,祭拜神灵,求长生不死之境;但这时所处的一池三山是在辽阔的大自然湖面中,而不是以往的人工挖掘水池。玄武湖周边一带,特别在湖的南畔是史称“六朝风流”的主要发生地,曾有许许多多委婉动人的历史故事,也有荒淫暴戾的记载,至今还有“神仙岛屿”“铜钩井”“胭脂井”“郭璞墩”等遗迹。
5 超于自然的写意山水园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诗人画家们创立的“文人山水园林”,这是一个从古代园林演变为古典园林的转折点。唐宋进一步发展成为将诗情画意融入园林的“写意山水园”。唐朝诗人王维晚年辞官归田隐退山中,他在长安郊外居住地建立“辋川别业”,这座私人园林在人工创造的山水景观中融合了文人书画意境。辋川是个天然隐蔽场所,四周树林茂密,岗岭怀抱,而辋川则是这丘陵之中的一个平坦谷地;建设的园林与周围自然环境浑然天成,其中融合的书画意境平淡幽远。[9]王维许多著名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都创作于此地,在似乎看起来平平淡淡的景色中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
在诗人画家创立的“写意山水园林”中,园主人可以在这深深的庭院之中,寻求寂静的冥想。冷洁,超脱,秀逸等品质为其高超意境;吟风弄月,饮酒赋诗,踏雪寻梅,为其风雅内容;对大自然的风景经过取舍、概括和艺术加工,从而成为优美的诗文。石头表示某个山峦,水池表示湖海,一峰则代表太华千寻,一勺则寓含江湖万里,[9]山壑溪地为其主体生活境域。孤舟独钓,伴倚花木,相映着小桥流水。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永恒、悠远意远,心旷神怡。(图5)
图5 扬州瘦西湖小金山的石头小桥景观,显示出文人园林细微的自然风格设计
文人园林大都种值竹子,以竹子来歌咏园主人的清高。苏州拙政园有“倚玉轩”,沧浪亭有“翠玲珑”,扬州“个园”的“个”是半个“竹”字,这都是“众人皆浊我独清”的孤芳自赏情怀在园林中的流露。拙政园有个“雪香云蔚亭”,亭外遍值梅花,标志着文人孤傲不群的情怀。
“文人写意山水园”是以大自然景观为模本的艺术主题园林,景观设计源于自然,而其中以绘画原理布局和追求的诗画意境使其又超于自然的景观,这以后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虽然文人园林的出现比帝王园林晚一千年,但在后来一千多年历史发展年代里,它与帝王宫苑园林一同发展,而艺术成就却超过帝王园林。
6 人文、社会与自然景观
孔子哲学的最高理想是“仁”,把以“仁”的原则妥善处理人生世事视为“智”,而他同时又把自然山水看作仁和智的象征,要求君子“比德”山水。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范仲淹曾颂扬“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种山水审美观成为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思想基础。因此苏州沧浪亭有“山水楼”、“面水轩”,环秀山庄有“问泉亭”和“一房山”,都是将人生品行的理想境界寄寓到园林意境之中。
道家强调“无为”“寡欲”“弃知”,即不要违背自然规律而为,个人内心修养与外在自然要相互融洽,顺乎自然规律是一切幸福和谐的根源,也是美感的根源。二千多年前的老子曾有著名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指出大自然为万物起始根源,过分理性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有平和美满。庄子主张“无为而为”,“不知之知”,“大智若愚”,“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庄子在《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有一个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事例:用木料做桌子,从人的使用观点来看,这是“成”,而从被破坏树木来看,这是“毁”,即一定的使用价值是一定的生态价值换来的。只有从更高的整体观看问题,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无成无毁的最完美的境界。
儒家主张“中庸”,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任何事物发展到了极端就会走向其反面,主张“中和”,即适中和谐,不太过分;“庸常”即遵循务性,顺乎自然,“明成”即明白大成的道理;这样就可达到“天地人”整体平衡。“天人合一”生态观是中国古人自然审美的思想基础,古代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和平相处才能获得美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种完美的生态环境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才是风景园林意境的第一含义。至于诗情画意写入园林,则是第二含义。园林意境的形成,首先是归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而不是建筑密集的游戏杂耍场。
古希腊哲学家推崇“秩序是美”,他们认为野生大自然是未经驯化的,充分体现人工造型的植物形态才是美,所以植物都修剪成规整几何形状,园林中的道路是整齐笔直的。[1]十八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园林景观都是沿中轴线对称展现。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庄园别墅,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在规划设计中都有一个完整的中轴系统。海神、农神、酒神、花神、阿波罗、丘比特、维纳斯以及山林水泽等华丽的雕塑喷泉,放置在轴线交点的广场上,园林艺术主题体现的是有神论的“人体美”。宽阔的中央大道,含有雕塑的喷泉水池,修剪成几何形体的绿篱,大片开阔平坦的草坪,成行栽植的树木,水池、瀑布、喷泉的造型都是人工几何形体,全园景观是一幅“人工图案装饰画”。西方古典园林,它的创作是以人作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
然而置身于中国古典园林之中,游人感受到的是群山环抱,水萦索绕,不是歌德长诗《浮士德》所追求的壮观宏伟的无限辽阔,也没有德国画家费烈德里西作品《海滨孤僧》所面对的天地间的无穷怅望。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人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人与大自然永远只能和睦相处,而绝不是超越征服。大自然的野趣生机,远超过一切人造景观。[1]如果把西方古典园林比为绚丽的图案,中国古典园林就是清凉爽人的山林轻风。
若从较早的五岳四渎、巢父许由的栖隐山林起算,至古代文献诗文中出现“园林”这个概念的西晋时期,其间经历了二千五百多年。此后又过了一千六百多年,在新中国才出现“风景园林”一词,其确定时间为1989年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正式成立。于是明确了这门学科的基本性质,即以自然审美为主的生态境域或艺术美的生态境域。它是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门类,以区别于生态农林业等以生产为目的的学科,同时又以生态境域性质区别于建筑空间。
现代风景园林理论于19世纪诞生于美国,无论是高楼密集的城市公园,还是界域辽阔的国家天然公园,首先都特别强调生态效应。中国古代风景园林起源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审美选择,进而以顺乎自然规律的指导思想为基础,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标准,更有“道法自然”,以追求天人之意相与融洽的审美理想。在现代中国盲目模仿西方城市摩天大楼景观的时候,现代西方城市规划学者正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精髓和古代文化遗产,为塑造现代人居环境的自然协调寻找新的灵感启迪。
当今中国的风景园林,由于具有对自然审美独特的历史渊源,因此可以说,中国现代园林有条件进入生态意识觉醒的新阶段,使风景园林成为生态生物圈、人类的智慧圈与对自然的审美圈,即三者相互重合的空间境域。至于风景区中大兴土木,在城市公园中大造现代化的游乐设施,甚至把“唐城”、“宋城”、“三国城”、“西游记城”看作是风景园林景观,由水泥制作的树根和各种人造植物组成“公园”,则是对风景园林基本性质的错误理解。
[1]宗白华,等.中国园林艺术概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2]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C]//,青年生态学者论丛.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3]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纲要[R].北京:北京林学院,1980.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5]陈植.中国历代造园文选[M].合肥:黄山书社,1992.
[6](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春秋)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朱有介.自然审美与生态效应[C]//李嘉乐,主编.第一届风景园林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The civilization originated from unique physical na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Wild nature once gave a great inspiration for ancient Chinese landscape design.In ancient time,the essential charac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ecological aesthetics in natural environment,not architectural space or artificial construction.Searching for the origins,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aesthetic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Man’s designing depends on the natural form,further to arrive on the standard “though nature aspects but all man made”.Finally to realize the ideal world“rule follow the nature” and “heaven and man combined into one body”.Ancient Chinese gardens once enlighten Europe classic landscape design.When today Chinese cities planning are blindly modeling American skyscrapers,western scholars are searching for new inspirations from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and environment practices for creating contemporary human livable environment.There was a long 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 in natural aesthetics in China.We have advantage tradition to make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to a new stage with ecological ideas.
wilderness ; civilization origination ; natural aesthetics ; ideal landscape garden.
K928.73
A
1674-4144(2017)-10-61(7)
姚亦锋,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蒋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