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写山西制瓷史 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

2017-11-02高振华贾尧王晓毅

大众考古 2017年5期
关键词:制瓷窑址窑炉

文 图 /高振华 贾尧 王晓毅

改写山西制瓷史 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

文 图 /高振华 贾尧 王晓毅

固镇窑址可能是河津宋金时期烧瓷窑场的中心。201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对固镇窑址进行了发掘,发现的制瓷作坊及瓷窑炉,填补了山西地区无相关制瓷遗迹的空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该窑址的制瓷生产链,出土的金代装饰瓷枕明确了国内外大量同类馆藏及出土品的烧造窑场。

河津位于山西西南部,地处吕梁山南麓汾河与黄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于河津北部、吕梁山南麓发现北午芹、古垛、固镇和老窑头4处瓷窑址,沿遮马峪、瓜峪古河道两岸分布,时代从北宋延续至民国时期。

2016年3~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对这4处瓷窑址进行了区域系统性考古调查。通过此次调查摸清了4处窑址的分布范围以及保存现状,并对固镇瓷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分北涧疙瘩、上八亩和下八亩三个地点进行。清理宋金时期的制瓷作坊4座、瓷窑炉4座、水井1处及灰坑35个,出土数以万计的瓷器(片)和窑具标本。

固镇窑址地貌

白地黑画花瓷盘、瓷碗

制瓷作坊

揭露的4座制瓷作坊,除1号作坊仅残存底面遗迹外,其余3处作坊均保存相对完好。从形制来看,多为窑洞式作坊,有地窨式的,亦有地面式的。每处作坊址对应一两座瓷窑炉,是典型的小手工业作坊。作坊底面遗迹有澄泥池、沾浆缸、灶址、烧结面等,相关的制瓷遗物有石磨盘、石杵、石臼,涵盖瓷土制备、制坯、晾坯等环节。

尤其是2号作坊,保存最为完整,为地窨式窑洞作坊,分东、西两孔窑洞,中间有洞式过道相通。窑室顶部多已坍塌,窑室底面遗迹保存较完好。其中东窑洞残长10.4米,宽3.25米,残高1.8米,南有长5.7米的斜坡门道,共11级石砌踏步,石阶尽头、洞口西侧有一石砌的圆形坑,锅底状,坑内填土包含大量炭屑、草木灰,出土少量瓷片、匣钵,判断其性质可能为火坑,与耀州窑遗址1号作坊第2孔窑洞门道入口东南部的火坑相似。窑室入口西侧及与过洞相接处的地面散置大量匣钵及少量陶片、瓷片,匣钵多残破,窑室近中部平置一块完整的石磨盘,磨盘西部斜置一件石臼。窑室的东南角、中部及北部底面分布有不规则的烧结面,窑室东壁近底部南北并排分布三个椭圆形壁龛,相距2.5~3.7米,壁龛内散置有少量窑柱、砖块、瓷片。

河津古瓷窑址分布

耀州窑 始烧于唐,繁盛于宋,衰落于明代。瓷器以青釉刻花为主,器物内外满刻、印或划有花卉,工艺精美。其产品影响广泛,在广西曾发现供外销的仿耀州窑青瓷的窑址。窑址分布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其发掘是中国对古瓷窑址首次进行的大面积发掘。

1号窑炉,宋代

澄泥池

沾浆缸遗迹

西窑洞南有拱形门洞,已坍塌,因门洞南部已被现代人类活动破坏,不知是否有与东窑洞相对称的斜坡门道。在窑室西部紧贴窑壁处有一用土坯砖垒的灶址,火膛呈圆形,火口在北,烟道朝南;灶址东部为一层瓷泥,瓷泥底部及其南、北部窑室底面分布三块不规则的烧结面,直径1~1.7米。

洞式过道连接东、西窑洞,过洞两壁底部留有生土台。过道西南部紧邻壁面处发现两个东西并列的圆形坑,坑内出土少量砖块、匣钵、黑釉缸残片,判断其可能为放置沾浆缸的地方。

从窑洞底面遗存分析,东窑洞前半部有石磨盘、石臼,应为捣碾瓷土的场所;西窑洞前半部发现有成片的瓷泥堆积,应为制坯的场所;过道西南角发现的可能是放置沾浆缸的圆坑,应为施化妆土或沾釉之用,而两处洞室后半部均分布有成片的烧结面,可能为窑工居住生活或晾坯的场所。作坊在使用期间曾被水淹,窑室底面有厚近0.5米的淤土,在淤土之上形成第二层活动面,该层活动面仅发现有小面积的踩踏面和两处灶址,之后作坊址即废弃。

瓷窑炉

此次共清理宋金时期的瓷窑炉4座,其中两座为烧造细白瓷的窑炉,另两座分别为烧造粗白瓷和黑釉瓷的窑炉。发现的4座窑炉均为半倒焰式馒头窑,除1号窑炉(Y1)保存较好外,其余均仅残存窑床及其地下部分。

石杵

2号作坊

北宋时期的窑炉Y1平面呈马蹄形,沿坡势掏挖而成,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火膛、落灰坑、挡火墙、窑床和烟室组成。

火膛呈扇形,南部残存铺石平面,表面烧结,铺石中部置一块方砖,方砖下与落灰坑相通。落灰坑深约0.5米。火膛东、西壁面用石块垒砌。窑床位于火膛北部,之间隔一道石垒的挡火墙,表面烧结,起到控制窑室温度及抽力的作用。窑室东、西、北壁均用石块垒砌。窑床底面为生土面,已烧结,窑床底部有一层炉灰层,炉灰层中包含大量垫圈、垫片、三叉支钉等支烧具和少量细白瓷残片。烟室位于窑室北部,直接凿于生土之上,壁、底均为生土面,壁面、底面满布明显的工具凿痕,表面粗糙,呈红褐色,已硬结。东西并排各一个,长方形,长1.7米,宽1米,西烟室残高1.1米,东烟室残高0.7~1米。烟室与窑室间为坍塌的石块及匣钵残块,其中西烟室与窑室间底面中部残存两摞匣钵,可能作烟道之用。Y1的烟室面积占整个窑炉近一半,其独特的烟室结构在国内尚属首例,具备缓火、干燥等功能,该窑可能已掌握利用窑炉余温晾坯和烧制匣钵的关键技术。

1号窑匣钵装烧标本

三叉支钉叠烧示意

2号窑炉,金代

3座金代窑炉的形制较Y1有明显不同。烟室所占比例相对较小,没有挡火墙及落灰坑,火膛变深。Y1的落灰坑位于火膛内侧,狭长,只有等一窑烧成后才能去掉炉栅掏灰,而金代的窑炉火膛加深,火膛下半部即为落灰处,在火膛前部有较宽敞的操作间、通风口,在

烧造中即可进行掏灰、通风操作,对燃料和燃烧后的火焰利用得更科学。3座金代窑炉的形制与结构也略有不同,如Y2的通风口、操作间位于火膛东南部,Y3、Y4的位于火膛正南部;Y2、Y3的窑床横宽,Y4的窑床为纵长形,这些不同可能与其烧造的产品种类有关。

图① 珍珠地划花瓷枕残片

图② 素烧花口长颈瓶

图③ 剔花填黑缠枝牡丹纹八角枕

图④ 剔花填黑三彩枕(残)

图⑤ 黑地白画花草叶纹研钵

从4座窑炉火膛底部发现的炉渣、未烧尽的炭块来看,均为用煤作燃料的窑炉。固镇瓷窑址紧邻乡宁煤田,为瓷窑的烧造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资源。

瓷器品类

固镇瓷窑址出土的瓷器品类有粗白瓷、细白瓷、黑釉瓷和三彩釉陶。北宋的精细白瓷和金代的装饰瓷枕是该窑最具特色的品类。

出土的粗白瓷胎质多粗糙,釉色白中泛青或泛黄,器类以碗、盘、盆、钵、枕、器盖、围棋子为主,有少量花口瓶和炉。装饰手法有白地黑画花、剔花填黑彩和珍珠地划花。白地黑花纹样纤细,遒劲飘逸,浓淡有别,题材以草叶纹和诗词为主,饰于枕面或盆、碗、盘的内壁。剔花填黑彩是该窑金代瓷枕最具特色的装饰手法,其工艺流程是,先于枕面施一层白色化妆土,以剔刻、勾划的技法剔出花纹,再以黑彩填充被剔除的部分,最后于枕面罩一层透明釉,白如凝脂,黑似刷漆,极富艺术感。剔花填黑彩的瓷枕多为八角形,而珍珠地划花枕为腰圆形,枕面以月牙形、壶门开光为特色,枕前留白。枕面纹样题材以牡丹、荷花和文字为主,尤其是于剔地填黑处沾白色化妆土书写的文字枕,字体流畅洒脱,立体感强,显示出书写者极高的书法修养,应与金代文人参与制瓷生产有关。另出土一类低温釉陶枕,六角形,胎呈砖红色,枕面饰剔花填黑彩纹样,枕墙印十字朵花锦地纹,黄、绿、白、黑等色在固镇金代工匠的娴熟运用下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壶门开光 开光是我国传统陶瓷主要的装饰形式之一,便于突出主题纹饰,丰富纹样的层次感。河津窑高温枕特别是珍珠地划花枕的枕面开光多为半月形、壶门形,开光的下部留出近椭圆的空白部分,枕面纹样布局较为别致。故宫博物院馆藏乾隆御题款瓷枕即题刻于枕面留白处。

花口 瓷器口部的一种装饰风格,最早出现于中晚唐时期,借鉴金银器、铜镜造型,可分为葵口形、莲口型、荷叶口型、海棠花口形等。河津固镇窑瓷器花口造型多见于碗、盏、碟、瓶等器物上,以葵口和荷叶口为主。出筋 瓷器腹内壁的条状突起,对应的腹外壁有条状凹痕,与花口造型组合使用,多饰于碗、盘上。

涩圈叠烧 瓷器叠烧方式之一。瓷坯在叠烧时,不用垫具间隔,为避免粘连,将器物底心釉面挂掉一圈来放置另一件器物的圈足,器底内心有釉,相叠处无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元时期。

细白瓷花口碗

出土的细白瓷均为小型器类,有碗、盘、碟、盒、罐、杯等。其中北宋细白瓷胎质细腻坚致,釉色洁白莹润,器形简洁大方,个别器物饰花口、出筋造型。装烧工艺多采用三叉支钉叠烧,仅在器底留有极小的支钉痕,代表了同时期较高的烧造水平;而金代细白瓷在胎、釉方面要略逊一筹,釉色多泛黄,胎略粗疏,与观台仿定器相近,多采用涩圈叠烧,装饰手法上以印花为主,均饰于碗、盘内壁,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样为主,与如意云纹、水波纹组合使用。

故宫博物院藏乾隆题词款珍珠地划花豆圆形枕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正隆庚辰”墨书铭豆圆形枕

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剔花填黑牡丹纹八角枕

日本静嘉堂文库藏三彩填黑瓷枕

在部分器物壁、底发现有印花或墨书的款识,可辨识的款识有“马”“马四”“马家椀□”“张”“六月七日□□记耳”等,均为工匠自己的标识。

价值空前

固镇瓷窑址的兴起与当地丰富的烧瓷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分不开的。吕梁山沿线丰富的瓷土和煤炭资源,为瓷窑的烧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燃料;窑址地处遮马峪古河道沿岸,水源充沛,西南距黄河禹门渡口仅9公里,距蒲津渡口亦不远,便利的水路条件是瓷器生产和外销的重要通道。这些地利条件共同促成了宋金时期固镇瓷窑的空前繁荣。

河津宋金时期的烧瓷窑场有北午芹、古垛和固镇三处,沿瓜峪、遮马峪呈西南—东北一线并列分布,固镇窑址可能为当时的中心窑场。此次固镇窑址内发现的制瓷作坊及瓷窑炉,填补了山西地区无相关制瓷遗迹的空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该窑址的制瓷生产链,为研究宋金时期河津窑的制瓷流程、烧窑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该窑生产的北宋细白瓷,胎釉细腻,造型素雅,可媲美定窑白瓷。生产的金代瓷枕,在造型和装饰技法上均独具特色,艺术水平甚高,在国内、日本、美国等公私藏品中均发现有该窑瓷枕产品,为国内外相关的瓷枕藏品及出土品找到了烧造窑场,如故宫博物院藏乾隆题词款珍珠地划花豆圆形枕、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正隆庚辰”墨书铭豆圆形枕、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剔花填黑牡丹纹八角枕等均为该窑的产品。总之,此次河津窑的重大发现,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高振华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馆员;贾尧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助理馆员;王晓毅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制瓷窑址窑炉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进口原料及设备制瓷对启新瓷厂发展产生的影响
全氧燃烧玻璃窑炉的寿命浅析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寻梦“海丝”:多元参与助推漳州市古窑址保护策略探析
辽宁辽阳冮官屯窑址完成考古发掘
关于窑炉节能的答疑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成为省级地方标准
福建泉州辽田尖山、苦寨坑原始青瓷窑址
磁灶窑及其外销执壶的器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