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图书馆与遍在图书馆比较研究
2017-11-01金昆
金昆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遍在图书馆;区别与互补
摘 要:文章分析了遍在图书馆的产生,研究了传统图书馆与遍在图书馆的差异,明确了传统图书馆在未来的发展定位和遍在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10-0085-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图书馆正在向数字化图书馆和网络化图书馆转变。当下,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在4G甚至是即将到来的5G时代背景下,遍在图书馆也逐渐从理论走向实际。因此,深入探讨并研究传统图书馆与遍在图书馆的根本区别,分析和掌握它们的本质规律、运作特性和功能特点,把握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可以使传统图书馆与遍在图书馆在功能作用上相互补充、完善,使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在面对变革时能够胸有成竹、因时而动、从容面对,在时代发展大潮中勇做弄潮儿,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1 传统图书馆与遍在图书馆的概念及区别
1.1 传统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是指当下普遍存在的提供普通图书借阅等基本服务的图书馆。传统图书馆这一名称的使用是为了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图书馆相区别。因此,本文中的传统图书馆是由刘国钧先生提出的图书馆事业五要素组成的,即以“图书、馆员、读者、领导和干部、建筑与设备、工作方法”为“形”,以国际图书馆联合会在1975年提出的“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为“态”。
1.2 遍在图书馆
遍在图书馆被业界称为渗透性图书馆或弥散式图书馆,是一个崭新的图书情报学学术概念。遍在图书馆的主要构成因素有:数字化、及时化、无门槛、多形式、多语言、全球化,其主要特征是:以读者为主体——实现从纸质媒介阅读到移动互联阅读的转变,智能灵活化——能够智能化、灵活化地帮助读者实现自助获取信息与构建自身需求的虚拟图书空间,及时普遍性——能够因时因地、多种形式地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
1.3 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这两种图书馆都存在于图书情报学学术文化范围之内,但从具体行业类型上分析,传统图书馆是一种公共文化单元,属于文化事业,而遍在图书馆可以归结为新型多媒体行业,属于新兴传媒产业。其次,从整个社会文化知识生态产生形式上来看,遍在图书馆是文化知识的生产者,具有一定的商业性,而传统图书馆是文化知识的储存与传递者,其服务行为具有非营利性。最后,从物质基础与载体上加以分析,遍在图书馆是虚拟化的图书馆,不需要固定的建筑场所,其信息以相应的软件、硬件为载体进行存储、传递与传播,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而传统图书馆受制于建筑空间和运营时间,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为读者服务。
2 传统图书馆和遍在图书馆的运行机制特点及区别
2.1 传统图书馆运行机制特点
传统图书馆是将非营利性作为其事业前提,无偿为公众提供服务,主要是为了获得社会效益。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精神文化领域的需求日益显著,图书馆负有为全民提供平等阅读、获取知识的重要职责,因此其非营利性特征越来越受到重视。
2.2 遍在图书馆运行机制特点
目前,遍在图书馆的运行机制是一种商业模式。由于遍在图书馆要实现服务的遍在化,仅仅依靠政府行为是难以为继的,其运行主要依赖计算机和移动通信设备,而配置和维护这些装备需要大量费用。同时,遍在图书馆的运作以及服务用户所产生的费用,都是遍在图书馆的运行成本与压力。因此,只有通过商业化的操作,以市场资源为基础,吸引各种资金和资源来建设和运营遍在图書馆,让投资者有利可图,达到双赢的效果,才是遍在图书馆运行的重要途径与机制。
2.3 两类图书馆运行机制的根本区别与联系
在运行主体方面,传统图书馆是以公共图书馆、科学院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等公益性单位为主体;而遍在图书馆由于引入了社会资本,因此其运行主体可以是政府、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企业与个人等。在运营目的方面,传统图书馆的主要目标是为公众提供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众精神文化道德水平;而遍在图书馆也能够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但由于其营利性质,所以遍在图书馆在传播文化信息时是以获利为目的的。在受众引领方面,传统图书馆是让读者等受众以最小的资金投入乃至免费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文化知识等信息,同时也能享受到传统图书馆硬件设施提供的静怡优雅环境以及咨询、查新等人工服务;遍在图书馆是依靠各类电子设备为读者提供具有及时性的信息,满足读者对信息便捷性的需求。
3 从运行机制看两种图书馆的功能互补
传统图书馆起步于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满足大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是以继承与传播一切人类文明知识为出发点。遍在图书馆立足于信息时代的移动互联网技术,相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就是服务形式的创新。虽然两种图书馆本质上有区别,但若能融合二者的长处,取长补短,将是图书馆发展的重大变革与创新,是面向未来的重要创举。
3.1 传统图书馆存在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产物,能够面向大众平等地传播真理,传授知识,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进步与和谐发展。同时,传统图书馆在建筑设施、硬件配备、咨询服务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人们可以利用其优势开展社交活动,这是遍在图书馆难以企及的。同时,在物质层面上,具象的传统图书馆也是一个地区、国家乃至一个文明的文化标志,具有“灯塔导航”的作用,这是任何数字化、信息化产物所不能替代的。
3.2 遍在图书馆光明的未来
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迅猛发展的条件下,遍在图书馆依托网络信息手段,能够在任何时空下为任何人提供任何信息,这种便捷性满足了信息快速传播的要求。它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认知与途径,是文化知识传播的强大推动力。国外的Google图书馆计划就是遍在图书馆成功的范例。我国中文在线推出的“读览天下”形成了“内容+终端+渠道”模式,而且已上线运行,读者可以通过该平台下载、浏览、阅读各类信息,实时与各类杂志保持同步。这种探索不仅能够提升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能力,并在遍在图书馆建设上积累了经验,能够促使其快速发展。endprint
3.3 两种图书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在网络时代,传统图书馆的发展阵地必然会被遍在图书馆所蚕食和侵占,但绝对不会被其取而代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网络所构成的虚拟社会,但这并不表示人们会远离现实社会。毕竟具体的物质世界是各种文化、知识乃至网络虚拟社会的载体,因此,传统图书馆承载的物化信息服务仍然有很大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遍在图书馆也可以在具体物质空间方面开展一定的探索,借鉴传统图书馆的建筑形态,但不能完全照搬,以弥补其在物质基础方面的不足。反过来说,传统图书馆必须加快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移动化建设,利用自身具备的丰富馆藏,开发出满足人们需求的网络即时阅读产品,如电子书、电子杂志、阅读软件、数字图书馆等,消弭传统图书馆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受制于时空因素的不足。
4 结语
面向未来,图书馆的发展绝不是传统图书馆的消亡、遍在图书馆的取代,而是两种图书馆和谐共存、相互补充,为人们提供多样化、多元化、便捷性、实时化的信息服务与阅读服务。传统图书馆在物质时空上的布局可以更加“遍在化”,如现在很多城市兴起的24小时城市图书馆,遍及基层的社区阅读室、农村书屋等,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实体图书馆的优质服务。同时,借助信息技术,乃至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和空间保障,遍在图书馆在数字移动等方面的服务可以通过改变营利性质、降低收费标准,更多地凸显其公益性质,让遍在化服务惠及更多的读者。
参考文献:
[1] 张晓林.颠覆数字图书馆的大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4-12.
[2] 吴慰慈.图书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ChadK,Miller P.Do libraries Matter[EB/OL].[2011-12-03].http://www.talis. com/applications/downloads/whitepapers/Do Libraries Matter.pdf.
[4]Lougee W P. Diffuse libraries:Emergent roles for the research libraries in the digital Age[EB/OL].[2011-12-03].http://www.clir.org/pubs/ reports/pub108 /pub108.pdf.
[5] 张会田.泛在图书馆: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J].图书情报工作,2009(19):40-43,87.
[6] 娄策群,赵桂芹.信息生态平衡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情报科学,2006(11):1606-1610.
[7] 娄策群.信息生态位理论探讨[J].图书情报知识,2006(9):23-27.
[8] 柴静.与李永波对话[N].报刊文摘,2012-11-05(03).
[9] 任贵生,李一軍.“社会均衡器”:公益类基础设施的存在与价值——公共图书馆在美国缩小数字鸿沟中作用的考察[J].中国软科学,2006(2):158-1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