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其名”的科学解读
2017-11-01郝芳
郝芳
人如其名,指一个人的性格和主要特点与其名字的意思是一致的,用来描述人和名字的关系。名字,这个词在《辞海》中的第一个释义是人的名与字。《韦伯斯特大词典》也对名字作了如下的定义:表达某种特点的一个或几个字,这种特点被认为反映了某人或某事的本质,或描述了某人某事。
先入为主的名字
在大多数社会中,名字是由别人起的,名字对我们刚刚出生时所具有的外貌并没有什么影响。很多时候,在婴儿出生之前,名字就已经定好了。然而,婴儿的名字往往蕴含了父母亲友对这个婴儿的诸多希望,加诸在名字上的社会期望也逐渐借助名字开始发挥作用。不管是好是坏,诸如热情或拘谨、希冀或告诫、相貌平平或漂亮妩媚等特征已经在人们的名字中有所暗示,甚至他人在见到你本人之前就会从名字推测你的这些特征了。见到本人之前,人们会通过名字来想象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见到本人之后,也会与名字比较自己的先前设想是否一致。正像人如其名的解释,名字与一个人的性格和主要特点是有关系的。
诗仙李白,因太白金星入梦而得名。后世诗云:“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吩咐与疏狂。曾批给雨支云券,累下留云醉月章。诗万卷,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正合太白写照,不愧诗仙之名。岳飞有个部将名叫董先,《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五十记载:“董先,字觉民,洛阳人。初从翟兴军,与金人战,勇功为多。每战,冒矢石为诸军先。”他的性格与他的名字也十分符合。这些例子都是名字与人的性格特点相符合的。那么,名字是否会影响一个人的外貌呢?换句话说,有着特定名字的人是否拥有特定类型的脸呢?
名字很可能会影响人的面貌
来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心理学家们认为,名字很可能会影响个体的面貌。在一系列测试中,该团队发现志愿者们将特定名字与陌生人的脸匹配起来的可能性远超过他们的预期,因此名叫Danny、Katie或者其他常见名字的人,可能有着典型的外貌。名叫Joy(欢乐)的女孩会更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感觉到开心,她表达开心之后得到的积极回应也会促使她以后仍然这样表现。
在一项实验中,121名以色列参与者被要求给20张不熟悉的脸配上名字,他们从5个名字选项中选择一个。如果概率完全是随机的,参与者们匹配正确的可能性是20%,但实际上参与者们匹配名字与脸的正确率接近30%,在某些测试中正确率甚至更高。后来,研究者们邀请了116名法国志愿者,重复了这一实验。参与者们需要给10位陌生人选择名字,可供选择的名字选项有4个,结果成功率超过了40%。这些实验结果说明,特定的名字和长相是有关系的。然而,实验也发现,参与者们不擅长给来自其他国家的人挑名字,有可能文化因素也起了一定作用,他们不熟悉其他国家的名字所代表的含义。更有趣的是,心理学家们还利用计算机算法研究了9.4万张人脸。计算机软件利用数据库中80%的人脸数据来学习面貌和名字之间的关系,用剩余的20%进行了测试,看是否符合其推测。在测试中,计算机软件有两个名字可供选择,因此其正确率应该在50%左右。但实际上,它每次的正确率在54%~64%之间。虽然这种关联从科学上讲并不意味着因果关系,但它也不仅仅是一种巧合。另外,发型对名字-面孔匹配起到重要作用。不过,面孔本身也可以产生名字和面孔相匹配,而不受外在特征如发型、耳朵、脖子等的影响。
神奇的自我实现预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可以用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来解释这种名字对人的外貌、性格和特點等方面的影响。自我实现预言是由罗伯特·默顿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这种效应还有另一个名字,被称为俄狄浦斯效应。这个名字与一个传说有关:忒拜的国王和王后得到神谕,他们未来的儿子将杀父娶母。为了避免这个可怕的神谕发生,国王和王后将他们的儿子,也就是俄狄浦斯交给牧羊人丢弃,牧羊人却将其辗转送到了另外一个王国。俄狄浦斯长大后,同样得知了他将杀父娶母的神谕,为了避免应验,他离家出走四处流浪。后来无意间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又因为除掉了人面狮身的斯芬克斯被拥立为新国王,并娶了前王后也就是自己的生身母亲,应验了神谕。这个神话传说表明,在社会历史领域,人们对未来的心理预期会影响未来的变化。社会进程渗透了人们的心理预期,人们的心理预期是推动社会变化的最直接的动力。
具体来说,自我实现预言是指如果人们假定某种情境的真实性,这种情境将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研究者认为,人们对某一情境的预测将在未来成为这一情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影响事态的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人们不仅对自己所处的情境进行反应,同时还会针对情境对其特定含义进行反馈,无论世事如何,他们都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并必然出现相应的后果。自我实现预言的应用很广,从教育、经济到体育领域都有典型范例,其中最著明的就是教育领域中的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使学生向着这个期望不断努力,最终达成了这个期望。
中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字也包含了辈分、渊源、传承、期盼、情感、思想,讲出处、有典故、通伦理、求蕴藉,避讳之礼博大深厚,礼义廉耻尽在其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中国人的名字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表达了父母的愿望,承载着长辈的期许,也是中国人理想志向、审美情趣、信仰观念的具体化。一个人可能会被按照其名字所蕴含的意义、人格特质被对待和培养,而且,名字所蕴含的社会态度和意义会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并影响这些相关特质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体现在一个人的外观上(比如发型、表情、特别的面部特征)。以往的研究已经很好地证实了刻板印象的自我实现预言。除此之外,人们会将文化刻板印象也加在自己身上,来影响自己的行为。因此,星移物换,沧海桑田之后,我们的长相也随着年龄发生了变化,我们会变成我们“应该”长成的那个样子。一个名字可能在一张面孔上实现其自我实现预言。endprint
面孔-名字刻板印象——道林·格雷效应
心理学的实验中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效应解释,即道林·格雷效应,也被称为面孔-名字匹配效应。名字在面孔上的反映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新生儿的样貌具有很强的一致性,我们经常难以区分不熟悉的新生儿。但是当你年纪渐长,你的容貌会比年轻时更明显地反映出你的性格特质,即内在因素(比如人格)会影响外在容貌。通过这种效应,观察者能给一张面孔选择一个正确的名字,而且只根据面孔就可以做出选择。
道林·格雷效应其实是一种面孔-名字刻板印象,即人们通过脸或名字来识别个体。人们会根据社会标签分享表征。每个名字都和一个特征、行为和面貌相联系。如果有非常清楚的共享的名字图式(名字模式),面孔-名字刻板印象就越特殊,人们相应地改变他们的样貌程度就越高。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观点来说,确定一张熟悉的面孔需要将面孔和以前存贮的信息进行匹配,信息中就包括人的名字。比起其他可能的类别标签,熟悉的面孔与名字联系更紧密,这说明名字在知觉信息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以凭借名字回忆出面孔的样子。这种反复将名字和面孔不断结合联系的表征会产生更多的面孔-名字刻板印象,并使名字和面孔的联系更加紧密。
面孔-名字刻板效应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最终会产生对于某个特定面孔的“合适名字”的表征。一种可能的影响因素是面貌-名字适宜的“bouba-kiki效应”。这种效应认为,物体和名字的匹配并不是完全随心所欲的,物体的名字与物理属性有关。人名的刻板效应也是这样,当人们听到发音需要嘴巴张圆的名字,比如Bob,人们也会想象这个人有一张圆脸。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面孔-名字图式的产生,比如名字的文字含义或者与名人有关。这也会对关于名字的社会推论给予联系,也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分享面孔-名字表征。也有研究者认为面孔和名字各自发射社会信号,最终会导致二者之间产生关联。观察者在确定一个人的身份时所使用的面孔交流信息会包括一些个性特征,比如诚信、能力强。同样,人们可以从别人的名字中推断一个人的个体特征。由于样貌和名字都能产生社会推断,二者之间的可能相关也是有道理的。人们已经形成一个普遍的刻板印象,一些特殊名字的人应该长什么样子,具有一些特殊面孔的人与一些名字会更加匹配。正像前面所说的,研究者们通过实验发现,实验所选的观察者对名字和面孔的匹配正确率高于随机水平,有时观察者看到大头照就能够准确地给它匹配名字,而且这个研究结果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名字-面孔匹配中还存在名字图式效应。图式类似于模型,或者可以借鉴的某种范式。如某个名字会让人联想到什么, 像带玉字旁的名字,一般会设想这个人温润如玉的感觉,这就是一种名字图式。
名字图式是否被分享是产生名字-面孔匹配的重要条件。研究发现,如果被试者对名字图式不熟悉或者缺乏名字图式,面孔名字的匹配度会变差,这说明名字图式的熟悉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被试者对本文化范畴内的名字与面孔匹配做得好,而对其他文化的名字和面孔匹配则很差。这个结果可以有两个解释:首先,成功的面孔-名字匹配需要存在可分享的图式。第二,这个结果与bouba-kiki效应中的图形-声音解释一致,面孔-名字匹配可能是天生的匹配关系,没有其他原因,就像一个圆圆脸的面孔会起一个发音也“圆圆的”名字,比如前面提到的Bob。
虽然从心理学研究的视角来说,名字对人的外貌、性格和特点的作用目前为止尚未得到精确的因果解释,但是名字的影响还是可以通过实验数据得到的,很多生活经验也与研究一致。心理学家们认为,自我实现预言在其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这意味着我们可能会成为名字中预言的那种人。也有很多研究表明,名字对我们的认知会有影响,因此名字中很有可能暗含我们试图实现的社会期望。人们的面貌和社会期望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條双行道。所以,人如其名,从心理学上讲,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责任编辑】张小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