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场的研究现状与方向

2017-11-01王丽洁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8期
关键词:研究现状方向

摘 要 通过对德育场的内涵、形态及建构等研究现状的综述,发现尚存理论概括不足、形态划分混乱、建构对策缺乏等问题。本文提出了对该主题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研究发展的前提在于重新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关键在于形成德育场理论体系;重点在于创新德育场建构对策。

关键词 德育场 研究现状 方向

作者简介:王丽洁,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0.096

“德育场”一词最早在研究德育环境时被提出,20 世纪 80 年代是我国研究德育场的初始阶段。然而,经过 30 余年的发展,目前关于德育场的研究成果仍显匮乏。关于德育场的专著还未出现,主要研究成果见于德育教材及专著里。据中国知网数据查询显示,截至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涉及德育场研究的文献有 140 余条,其中以德育场为题名的期刊论文仅为 29 篇。

一、我国关于德育场的研究现状

(一)涵义研究

田慧生是最早并且较为系统研究德育场的学者之一,她在《再论德育场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如此表述:“德育场”说来源于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心理场”理论。勒温所提出的心理场理论,主要强调了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中除却环境因素外,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德育场”说借用了“场”这一概念,认为学校德育环境就是一种“德育场”。 在这个场中,存在着许多作用因素,比如学校环境,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等,诸如各种关系矛盾连结成了这样一个德育场。

莫飞平在田慧生研究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补充,他提出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复杂矛盾运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其中道德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诸种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场——德育场。

(二)形态研究

一是情境德育场。这是当前学界研究中较为主流的观点,邵文英是其代表之一,他提出:情境德育场是构成一定道德情境的各因子之间在相互作用中,因传递、交换其信息所产生的并且影响道德场主体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的空间。 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和活动之前对于环境的知觉及认识,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的成分,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这种主观上规定和把握的环境叫做情境 。因此,情境是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的统一体,有机融合了主体外部的“境”和主体内部的“情”。

二是隐性德育场。张祖华对隐性德育场的概括完全借鉴了田慧生的德育场界定,他提出:隐性德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道德传播和道德接受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矛盾运动。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其中道德信息传播和接受的诸种方式、方法和手段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状态就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场——隐性德育场。 他之所以加“隐性”二字的目的是在于说明德育场作用的非强制性,而是靠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来接受教育。

三是网络德育场。赵建伟对网络德育场做了界定:网络德育场是指由德育内容、德育网络载体和现实载体、德育主体等要素和德育互动过程、德育结果所组成的德育境况。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成为潮流,尤其手机网络的超速发展,大学生对手机的关注与依赖程度不断增强,更是出现了“低头族”群体,由此可见网络对大学生的重大影响,因而把握网络德育场是个紧迫而重大的问题。

(三)建构研究

主张“情境德育场”说的学者认为,对于情境德育场的建构,即为情境德育场的实践。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德育情境场的建构大致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创设情境,其次是分别在文化活动中、社会实践中和大自然环境中开展情境德育。 创设情境即将情境创造于游戏、故事、实际生活等载体之上。进而依据不同的道德教育需要和教育对象,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开展情境德育教学。

主张“隐性德育场”说的学者提出了“隐性共振”建构模式 。隐性德育场是相对显性德育场而言的。所谓显性德育场即指外显的,被集中注意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比如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包括其上的内容,便是显性德育场的构成之一。那么隐性德育场便是指除显性教育内容之外的对德育场起作用的影响因素,比如教师的穿着打扮、性格气质、外貌魅力等等,这些并不是学生正式关注的教育内容,也不是公开的教育内容,但确实会对整体德育效果产生影响。

主张“网络德育场”说的学者将网络德育场建构的设想分为两方面。一是宏宽层面,即构建一个符合德育要求的网络信息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必须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分析最新需求。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广度与深度在每分每秒地发生着改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是五花八门,这就需要我们把握网络德育场的话语权,将网络平台为德育工作所用。二是微观层面,即学生主体在场境况下网络德育场的建构。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挥内外两个组织的作用,首先发挥他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引领作用,其次以自组织促进学生主体的道德自觉。

二、德育场研究的有待改进之处

(一)内涵研究散

现有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关于德育场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经验总结阶段,尚未建构专门针对德育场的理论体系,偏向将其挂于德育环境论之中进行论述,具体表现为:关于德育场内涵的概括呈现零散的特点,还未形成较为系统权威的表述方式;对德育场特征的描述也还缺乏完整的总结。因而德育场的理论概括还需要朝着科学、凝练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德育场理论的形成与发展。endprint

(二)划分研究乱

通过综述,我们发现关于德育场的划分较为混乱,缺乏系统性和标准化。

一是我国关于德育场的形态研究种类较多,但是划分标准不一,不同形态的研究内容重叠之处较多。二是关于德育场的划分较为局限,德育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但目前的研究还是过多地限制在学校内部。三是对研究对象的划分上较为局限,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更专注于高校学生群体的德育研究,虽有提及青少年群体,但针对性较弱。在德育教育对象的划分研究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建构更加完备的德育场,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建构研究浅

在综述中发现直接谈到德育场建构的文献只涉及1篇,可见关于德育场的全面建构研究还较为欠缺。笔者认为,建构研究薄弱的原因有三,一是对“场”与“德育”的联系并未深入探究,场的原理未充分被领悟并运用到实际的德育场建构中去;二是对德育场的功能研究较为缺乏,目前学界对德育场的功能研究较泛,直接雷同于德育环境的功能,没有独特有效的作用机制,自然无法给建构德育场提供有利的灵感;三是德育场研究过程中实证研究方法运用较为缺乏,因而无法深层次地获得我国德育现状数据。

三、今后德育场研究方向的思考

(一)借鉴国外研究现状是前提

“场”是一个舶来品,而且是跨学科专业的舶来品。那么我们在研究它的过程中必须追根溯源,通过了解它从“场”到“德育场”的历史发展状况,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场”的概念,并且深入领悟“德育场”的科学内涵。只有这样,我们关于德育场的研究方向才能不偏不倚,才能有更加深入与广泛的进步。一方面,需要对“场理论”做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回顾。这方面可供研究的内容有 19 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对“场”概念的论述;场概念的多领域应用现状,包括“心理场”、“哲学场”、“社会场”等。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充分研究是研究德育场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德育场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有必要总结国外德育研究的理论依据。通过比较研究,充分借鉴国外当前德育研究过程中对场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广泛借鉴国外研究现状是前提。只有厘清了基础理论知识和了解了最新研究成果,我们的下一步研究才有方向与成效。

(二)形成德育场理论体系是关键

从前文谈及的当前德育场研究的有待改进之处中可以发现,所有问题的根源均在于德育场理论体系的不完备,因而今后開展德育场研究时注重德育场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关键。首先,需要给德育场的内涵下一个简洁凝练而又富有科学性的定义。理论概括的不足不仅严重影响后续研究的进行而且妨碍理论指导实践的开展,因而解决关于德育场内涵理论概括不足问题是当务之急。其次,规范德育场形态的划分。笔者认为,德育场既然作为一个“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那就没有必要做人为的分割。若是为了缩小研究范围或使研究更具针对性,那么按 “三层面”说来划分较为合理,即将德育场放置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来研究。最后,对德育场功能的研究需要深究。流于表面的德育场功能研究不仅不利于德育场功能的发挥,而且还会使原本独具特色的德育场功能失去研究的意义。德育场功能的深究可借助于场域模型,功能的描述与表现突破文字叙述的局限,而是利用形象生动的模型予以体现。

(三)创新德育场建构对策是重点

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德育场的研究是为了完善德育场的建构,最终使德育场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学界对德育场建构的现实对策研究极少,对建构对策的创新探究较为缺乏。因而在今后研究过程中,创新德育场建构的对策是重点。笔者认为,首先,德育场的建构应该立足于两个维度:一是理论维度,二是现实维度。从理论维度看,应立足于场域理论及其发展过程中衍生的理论,用整体性的研究方法研究德育场理论的由来及走向。从现实维度看,应立足于德育环境和德育对象的发展状况,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研究德育场的构建对策。其次,对德育场建构对策的研究除采用传统研究方法外,还应引入实证分析与质性研究。最后,德育场的建构对策研究中,还应注重他组织与自组织的关系,建构对策若能妥善利用两组织中的积极因素,将会使德育场在德育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释:

田慧生.再论学校德育场的若干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15(4).51-54.

莫飞平.德育场的概念界定与特点探析.学术交流.2005(10).11.

邵文英、王风晨.情境德育场:基于场域理论视角的德育研究.河北学刊.2011,31(3).176.

郭宝亮、苏永平.情境化德育教学刍议.内蒙古大学学报.2000(4).122.

张祖华.隐性德育场:基于场域理论视角的德育研究.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0(3).39.

赵建伟.高校网络德育场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研究.探索.2012(3).146-148.

王勇.高校学生情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高校辅导员.2013(5).32-35.

张祖华.浅论隐性德育场的“隐性共振”.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26(129).151-153.

参考文献:

[1]张祖华.隐性德育的磁场理论观.现代教育科学.2010(7).

[2]鲁洁、王冯贤.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现状方向
2022年组稿方向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试井法分析井间注采关系的研究现状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