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17-11-01凌端平
凌端平
摘要:随着互联网广泛渗透大学生群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的应用,构建多层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体系,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机制,以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体系;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2.026
据2017年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调查,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在网民的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中大学生群体占据规模最大。互联网广泛渗透新一代大学生群体,对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要求。在2015年7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模式”,由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模式和提高效率。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意识形态教育中特有名词,许力双(2016)综合目前国内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义,将其定义为社会一定阶级或是政治集团,为维护其根本利益对社会成员进行的规定性意识形态教育活动。基于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是党和国家将所倡导的思想理念、政治意识和道德规范通过多种教育形式传递给大学生,使之行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要求的标准。
1.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改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跟随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不同阶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内容,每一方面的内容都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并丰富其教育内涵。
(1)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教育的基础。思想理论教育在于教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不同程度的社会经济发展所倡导的思想理念,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行动。
(2)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包含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及民主法制教育。通过对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倡导大学生提高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意识和法制观念,帮助其认识国情,理解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
(3)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向大学生灌输伦理道德知识,使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变成其遵守的道德准则并形成行为的道德习惯。
(4)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大學生为主要教育对象,注重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着力塑造其健全人格。
2“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的运用研究
基于互联网互联互通特性开发的PC端和移动工具的APP的开发,丰富了思想传播的网络载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现在的大学生获取信息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对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利用好网络载体工具达到大学生人格良性塑造的目的。
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具体运用途径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之一,使得每个微博用户都称为信息的主导者,微博信息的传播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会产生较大的群体性影响。张行行(2013)探讨了微博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张玲(2014)研究了QQ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和反面影响,可以运用QQ讨论组、交流群、QQ说说等QQ功能,实现对大学生“一对一”、多方交流。微信自2011年腾讯公司推出以来,一跃成为学生群体的主要社交工具,基于微信基础上开发的“朋友圈”和“公众号平台”是社交成员相互之间传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主要频道。李海清(2016)对微信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做了相关论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微信基本上成为师生共用的交2.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1)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基础。在大众传媒时代,多种传播媒介以及互联网各种信息的充斥对于受众者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出新要求,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其受信息的引导性更大。高校在运用多种网络载体进行思想传播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信息发布者、传播者以及受众者的网络媒介素养。具体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者如何有效运用网络传媒提供为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服务;如何让受众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媒介的性质和传播功能;如何使大学生对不良网络信息产生批判意识以及如何拒绝网络媒介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信息等。
(2)思想教育内容和模式更新是重点。以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多为思政课上教师教授内容的传输,但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更有所不同。在内容上,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理论教育内容,且应结合每天的时政新闻让大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到国情、对国内舆论与国际舆论有深刻的了解和辨识力。在教育模式上,变革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教育主体之间加强了对等性和互动性。在展现内容方式上,利用互联网多种素材更生动的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认识程度更深。
(3)网络监管是必要补充。在多元舆论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必然也会受到多元思想的影响,在多元化的思想中难免会有低级、糟粕的意识观念诱导大学生的认识。一方面,社会层面要加强舆论的有效控制,减少不良无趣的网络语言的散播;国家层面应加强网络立法,保障网络环境的健康安全。同时,高校也应建立网络载体传播的监管体系。高校应从校园网的硬件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校园舆情监管机制以及构建校园网络管理制度等方面出发为校园网络舆论提供良好的环境。
3“互联网+”背景下构建多层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体系
在互联网背景下,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在多样化新媒体媒介传播的优势基础上,可以构建以校园为主体多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体系。endprint
3.1以传播主流思想意识与思政教育内容为主的校园官方网页运用
校园官方网页除了播报每日的校园工作活动外,其思想内容传播应从深度性为出发点,承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校园官方网页的工作者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为内容,为大学生传播不同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以实际指导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帮助大学生学会用思想理论分析当前的国势以及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同时校园官方网页也应与国家官方时政新闻相同步,传播重要的时事会议以及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内容,让学生多渠道且有效的认识国情、理解国情。
3.2以传播校园活动和校园故事为主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运用
微博以其简短文字和图片以及短视频就能快速地将校园发生的活动传播给校园微博的关注者,同样微信公众号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传播各项内容,使得教育内容更加情景化和立体化。作为校园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营运工作者,及时性地将校园的党建活动、学习活动、文化活动以及体育活动进行宣传,能够让在校的大学生更多的参与这些校园活动中来,加大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此外,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也能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转发能够引起大学生思想共鸣的文章,引发他们去做积极地思考。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最关键是能够让受众者参与讨论评论,以此营运者可以以平台的评论区或是留言区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倾向。
3.3以即时互动交流为主的QQ和微信以及朋友圈的运用
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可以通过QQ和微信与学生成为好友,更贴近学生成为他们的指导者和问题的解决者。QQ和微信既可以一对一解决个体学生的问题,也能依靠群体解决共性的问题。QQ和微信使得师生之间不再有时空上的交流限制,教师可以基于此发布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讨论交流,在社交平台中扮演引导者、学习者和协调帮助者的角色。学生在朋友圈发的状态一般能代表学生的心理状态,作为学生心理疏导者的辅导员要通过学生朋友圈状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正常心理状态,然后进行疏导,帮助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4“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
互联网的发展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其对于这些新媒體运用也应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评估机制是建立在师生反馈的基础上对多层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考核,评估的内容包括网络载体发布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形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能力。其评估机制主要包括评估组织、评估方法和评估后果改进三大部分。
4.1评估组织
评估组织是整个评价机制的主体,评估组织的成员应具备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着专业背景和长期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熟悉评估程序和技术以及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评估组织成员的组成应包括从事思政教育的专家学者、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团队、部分优秀的学生党员和团员代表等。
4.2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是整个评价机制的支撑,评估方法的使用应能够使所评估的内容有定性和定量的结果。对于多层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体系的考核可以采用评分表法和问卷调查分析法。评分表赋予的评分指标至少包括利用新媒体宣传思政教育内容的质量和丰富程度、采用的多样化思政教育模式以及思政教育对象学习程度和评价结果。而思政教育对象的评价结果的测定可以用问卷调查分析法,问卷的设计问题主要围绕受众对象从多途径学习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受众对象学以致用的能力等方面展开。
4.3评估结果的改进
评估结果的改进是整个评价机制的关键环节,评估结果的高低为思政教育工作后续的改进提供了参考的依据。对于评估结果要从评估的各项内容进行着重的分析,主要反馈结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的效果即内容的实用性和学生的思想水平的提升度。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江传月.主导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张行行.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3.
[3]张玲.QQ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张馨文.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5.
[5]许力双.中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6.
[6]李海清.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以中北大学为例[D].太原:中北大学,2016.
[7]魏永秀.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方法[J].新闻界,2011,(08):134.
[8]钟志峰、廖杨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探微[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20):24-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