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2017-11-01苗刚
苗刚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小学生在校学习的必要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以社会生活作为基础,对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社会意识、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健康的心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品德与社会教育性强、覆盖面广,教学内容覆盖社会各个方面。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至关重要,文章针对其展开了探讨并提出提升策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社会生活;课堂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德育为核心开设的一门教学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德和文明的习惯方面,现阶段的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模式,结合社会实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的顺利展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小学生对于一切事物尚处于新鲜期,具有一定的模仿力,课堂上教师的行为与教学方式对小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应具备感染力,一位好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决定了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所以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愿意听自己讲的课,从而实现优质教学。了解学生的特点有利于课堂的顺利展开,让学生融入学习环境,用眼看、用心听、用脑想、用手做,这样可以让其全身心地学习,将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愿意学习、主动学习。
2.采用多角度模式有效的展开教学
每位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因而性格各异,环境和经历也不尽相同,由不同学生组成的班级,不同班级组成的学校就更具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教学方式方法不能过于单一,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师要根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属于这个班级的教学风格,要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
第一,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比较具有趣味性,可以根据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形设置情景剧,大部分低年级小学生都会适合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以行为训练为主,故事感强情感丰富的课文。比如,《面对欺负和威胁》一课中,教师选择文中一处情景安排给几位同学进行角色表演,其他学生作为路人“甲乙丙”进行观察,过程中讨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们说说如果被别人欺负时心里的想法和应该怎么去做,表演结束后,教师结合分析,教导其他同学遇到这样的情况怎样在保证自身安全下进行帮助其他同学,也让学生明白不要做欺负人的小霸王。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会踊跃参与、想要参与,培养出他们的兴趣,教学效果会有显著提升。
第二,充满激情的演讲模式。这种方式在品德与社会等多种课程都较为适用,它以传统的讲解模式为基础,添加教师的个人色彩。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带动学生,通过激情的讲解向学生传播知识,使学生了解感知、丰富情感、找出对错。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制造情境,例如,《长城》一课,教师通过屏幕展示,为学生呈现出壮观宏伟的画面,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了解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种学习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教学的作用。
3.进行生活化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开展的一门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在教学中可以将教材作为指导,对教学内容适当扩展,将课外生活融入课堂之中,这样知识就得以紧贴生活,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实践。如《平安回家》这课,教师可以将路标标识做成卡片,让学生辨识出他们每天来回路上常见的交通标识,并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上学线路,讨论分析如何避免路上危险的发生,让学生建立起道路安全意识。杜威说过:“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我们只有將两者结合,让学生接触真实的新鲜事物,体验将来需要经历的人生,这样教育意义才会得以提升。
总之,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比较具有社会实践代表性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掌握社会生活常识,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应当认真研读教材,把握主旨,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展开教学活动,给学生树立向上正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卫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5.
[2]陶元红.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施探讨[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9):51-54.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