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经济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2017-11-01李珊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32期

李珊

摘要: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手段。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差距问题愈加突出,经济政策的效用也愈加显著。通过对国内外区域经济政策的相关文献系统的梳理、比较研究发现:区域差异、社会不平等问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的通病,区域经济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是政府决策者最优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区域经济政策;区域差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工具选择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2.010

1引言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国民经济总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国际地位也不断上升。其中,作为政府指导经济发展的工具——区域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不均、不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通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相关文献的研究梳理,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当前许多国家或地区面临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与内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显现。自“九五”计划以来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会是我国长期坚持并落实的基本国策。然而,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差异,区域问题也各有不同。何时何地实行怎样的区域经济政策,将会是相关学者乃至政府今后研究具体区域问题的思路所在。文章从理论依据、发展演变、研究对象、政策创新以及工具选择等方面对国内外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旨在为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点。

2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政策的三大理论基础。区域分工理论是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分为成本学说和地区主导产业理论。成本学说期初是运用生产成本的比较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的一种理论,有绝对成本说和相对成本说。绝对成本学说又称为绝对比较优势,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该学说主张国际分工、自由贸易,解释了不同优势的国家间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成为最早扩大国际贸易的理论。但存在着与现实国际贸易不符的情况。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比较成本学说”,弥补了绝对成本学说的不足之处。核心思想是,国际贸易的原则并非绝对成本的差异,而是相对成本的比较。之后,赫尔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学说、保罗.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对区域分工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地区主导产业理论,是确定一个或多个产业在区域内占有主导地位的判别及选择基准的理论。筱原两基准是该层面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由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1957年提出的,分别以高需求收入弹性和高生产率上升率作为选择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基准,使得产业结构的划分有了量化的标准。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描述了不同时期的区域经济政策,依据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而作出相应改变的阶段性运动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在20世纪40年代间,先后出现了胡夫-费希尔发展模式、罗斯托发展模式和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等代表性理论。胡夫、费希尔在1949年发表的《区域经济成长研究》文章中提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通常历经五个阶段。无独有偶,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也分为5个阶段,他认为标志着工业化开端的起飞阶段是整个阶段的关键,罗托斯对这一阶段的分析最为详尽、透彻,因此罗斯托发展模式也被称为“起飞理论”。核心-边缘理论是1966年弗里德曼在其《区域发展政策》著作中提出的。他认为,伴随着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是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而任何空间经济系统均可演变为不同属性的核心区和外围区,这一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均衡、非均衡以及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最基本的理论。均衡发展理论是一种比较理想化的发展战略,缺乏实用价值。非均衡发展理论则强调: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应将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率先重点开发某些产业和地区,对区域整体经济的提高更有现实意义。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了增长极理论,指经济增长通常是某个或多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地区传导的过程,因而应选择特定的空间作为经济增长极,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但这一理论仅说明了增长极对其自身和其他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却忽视了消极影响。缪尔达尔在1957年《经济地理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用循环积累因果理论阐释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阐释了发达地区对其他落后地区影响的两面性。然而,不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还是非均衡发展,都有着局限性。非均衡協调发展理论应运而生,其核心是非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强调的是逐渐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但这种差距并不是通过抑制发达地区的率先发展来缩小,协调本身是一个最优非均衡发展的“度”,是对非均衡发展的科学完善,即实现非均衡发展中的动态协调发展,开创出一个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最佳的新格局。

3国内外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

3.1国外区域经济政策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了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究。截止到今天,这些地区的区域经济政策经历了长达90年的发展和变革,有着较为成熟的内容体系,曾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学者乃至政府工作者的思考和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国、美国、俄罗斯以及欧盟等经济体的区域经济政策发展演变。

3.1.1英国的区域经济政策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和实施区域经济政策的国家。在1920年间,英国因出口工业生产持续过剩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政府于1928年设立了“工业转移委员会”,明确了北部地区工业衰退和大量失业的问题的实施政策。在1934年和1945年,英国政府依次颁布了“特别地区法”和“工业地区法”, 执行了膨胀地区分化政策,支持问题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布局,催发了企业大规模迁往受援地区的热潮。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进行了战后地区经济发展、工业和人口分布调整等方面的区域政策更新,如“移民就业”、限制工业企业在中心城市布点建设、鼓励小企业成长和技术革新等。70年代后英国政党更换,当权的保守党主张市场经济自由竞争。加之受20世纪中期来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的经验启迪,自由港和开发区遍布英国各地,有力推动了落后地区的发展。“自由经济区”政策成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仿的典范。英国在区域经济政策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也存在着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乏、重视工业而忽视第三产业发展等问题。endprint

3.1.2美国区域经济政策

经济大萧条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33年签署了《田纳西河流域法案》,设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A),建立的大坝不仅防洪发电,还解决了疫病防治、航运、水土流失等问题,彻底改变了该流域多年来的落后状况。TVA模式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先河。1950年以来,美联邦政府在机构设置与区域划分等方面开始推行积极的区域政策,标志着区域经济政策在美国的兴起。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中写道:加强国家的干预是避免区际发展不均衡现象的唯一可行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美联邦政府加深了对地区的干预程度,在1962-1963年颁布了将落后地区划分为若干个经济开发区的法令,覆盖了全美三分之二的县区。7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开发署共投资建立了137个经济开发专区。1971年美国区域经济学家E.M .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提到“区域经济的增长和集中经济给社会带来了方便和好处,但也产生了贫民区、交通拥挤等许多问题”。他认为“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增进个人福利、机会公平以及社会和睦体现出来的。”

3.1.3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

俄罗斯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同时经济基础、社会情况差异很大的国家。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庞大的国家既要有计划的开展经济,又要合理安排生产力,苏维埃政府开始重视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当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密切联系实际的区域经济理论学者也是实际的政府工作者。但也有学者认为,苏联关于区域经济政策的最早论述是在20世纪70年代。苏联区域经济学创始人——H.H.涅克拉夫索夫院士在60年代末撰写了《区域经济学-理论.问题.方法》一书,他根据当时苏联的国情提出的区域经济政策的观点,对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建立,区域經济政策也面临着改写。1996年6月,俄罗斯发布了第一个综合解决地区发展问题的政府文件——《俄罗斯联邦区域政策基本内容总统令》,许多学者投入到了地区战略和纲要的制定工作中。俄罗斯科学院院士А.Г.戈兰别尔格认为“区域问题的研究上应保留地区间的预测体系,在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具层面上,应先确定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结构改造的主攻方向和步骤,再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统筹起来”。鉴于历史的特殊性,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是经过了苏联和俄罗斯联邦两个时期的发展和革新才得以确立。

3.1.4欧盟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国际组织,有着世界上较为成熟、完善的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政策产生于其前身——欧共体,1957年签署的《罗马条约》规定欧共体的目标之一是促进共同体经济和谐、平衡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欧共体的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围绕“成员国间的经济社会融合”不断发展完善,创立了著名的政策工具——结构基金和聚合基金和入盟前准备基金等,涵盖了生产生活各个层面,受众群体多、资助力度强,对缩小地区差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0年以来,欧盟先后实施了一个六年规划、两个七年规划、两个十年发展战略。其间的政策实践有成功,也有失败,例如:欧盟在六年规划里安排了约1550亿欧元的结构基金,占当时欧盟预算的三分之一,极大地推动了落后地区的发展。而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战略——“里斯本条约”,由于欧盟东扩、金融危机、成员国积极性不高等一连串事件的出现而以失败告终。当前,欧盟面临着经济衰退、庞大财政赤字、高失业、英国脱欧等问题,“2020战略”能否成为振兴欧盟的一剂良药还是个未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两大趋势,对各国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产生重大深刻的影响。期间,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和运用也更加系统化。

3.2我国区域经济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我国最早出现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文中提到了中央与地方、沿海与内陆、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间的关系等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提纲。此后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发展可从“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中找到映射。张可云(1997)认为建国至90年代中期之间的区域经济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至五五时期的均衡布局政策、五五至八五时期以效益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政策和九十年代初提出的全面开放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990年以来,我国学术界产生了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和讨论热潮。程必定在1989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学:关于理论和政策问题的探讨》一书中总结了区域经济学的运行规律,标志着中国经济学的诞生。中国“三大地带划分”理论的提出者——陈栋生将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定义为“纠正市场机制所造成的空间后果,实现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的均衡”。1998年王一鸣在《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体系,讨论了区域政策的目标、工具和应用等问题,对我国当时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魏后凯、刘凯(1994)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经济状况研究发现:我国三大地带的经济发展出现不平衡增长的现象,为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要避免宏观政策“一刀切”,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现有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茶洪旺(2008)据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在我国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种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李瑞林(2009)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两种区域经济政策的概念做了区分,指出有些学者将区域经济一体化代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误区。汤学兵、张启春(2013)在对国内外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考察后得出:当前我国以“三大板块”、“四大区域”、“四类主体功能区”以及“七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基本地域框架,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国家区域经济政策体系。国家为实现区域间经济平衡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沿海与内陆,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有着扩大的趋势。因此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地区间的平衡可持续发展依然是我国当前区域经济政策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endprint

4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4.1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对象

一直以来,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对象是问题区域,主要特点是区域差距显著。关于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文献研究主要围绕东西部关系及其权衡展开。张宝香(2009)对我国1980年之前的区域经济政策阐释道: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安全,恢复和发展经济,国家实施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中西部地区是投资和建设的重心,形成了以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厉无畏(1998)在对我国1980年以来的区域经济政策的分析时指出:1980——1994年间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采用的是以效益为中心的非均衡发展政策,经济重心从内陆转移到东部沿海地区,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但也拉大了东西地区的差距;张可云(1997)用当时政府颁布的《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论证了党中央对区域差距的重视。随后的十几年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一系列国家协调发展战略的推行,大量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和跟进。Yuen, Chin Yau Laurence(2008)分析了我国东北区域经济的现状和发展潜力;Lu Zheng, and X. Deng (2013)对我国自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落后于东部地区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也有学者对某个省市内部的区域经济政策进行了研究,赵艾凤、王好(2009)在建国六十周年之际,以西部老工业城市——重庆为例,回顾了其从1992年批为沿江开放城市、1997年设立直辖市到2009年确立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一系列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助力中,经济快速发展,逐步晋升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内陆高地。

纵观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可知:我国关于问题区域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落后区域和萧条区域,鲜有对膨胀区域的关注和探究。即便是研究较多的落后区域,提出的政策建议过于泛化、针对性不强,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和突破。整体来看,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

4.2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方法

文献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实证分析、规范分析以及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等。目前我國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证研究方法据多。郭腾云、徐勇、张同升(2006)在讨论1978年——2000年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熵模型来度量我国区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变化。丁世青、庞磊(2010)通过全要素产生率的测度方法对近年来欧洲区域经济的增长进行了量化研究,从而汲取区域政策经验和不足,为推动我国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谏言;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在《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 一文中使用系统GMM(即广义矩估计)方法对西部大开发实施成效进行科学检验。当多数文献对建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有着一定的偏好时,也有学者对此方法提出了质疑。Hart M (2007)认为单纯依靠数据堆砌,建立模型有一定的主观性,没有充分考虑政策环境及目标的复杂性,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会误导政策的制定者。于是作者提出了现实主义评价框架,通过干预措施结果和因果机制,为政策评估注入了新的研究方法。

5区域经济政策创新及工具选择

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也是国家战略之一。为保证这一战略的有效执行,必须进行区域经济政策的创新。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关于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的创新,当今世界较为成功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要数欧盟的社会发展基金。罗辉,胡瑞雄.(2013)在《长株潭两型社会与欧盟经济政策借鉴关系研究》 一文中详细描述了欧盟的“结构基金”和“凝聚基金”,将其总结为欧盟为推动成员国间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手段。Szitasiova V, Sipikal M.(2013)以中欧国家——斯洛伐克为例,对区域政策的创新工具进行了研究,向政府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扩大相关科研机构的数量。

由于国内外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等条件的差异,区域经济政策也各有不同。因此,我国在借鉴国外成熟经验的同时,更要根据国内产业环境的变化、国家的需要对区域经济政策的设计、制定和实施做出适时的创新和改变。郭静(2014)对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老工业区改造的成功经验进行了解析,总结出了在区域发展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各自主导阶段中应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政策工具的探索创新,对我国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以启示。程栋.(2016)认为在一带一路、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实现区域间要素流动的关键在于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创新。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从单一的传统区域经济政策工具转变为多样化创新型的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当然,除了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外,区域经济政策还有环境目标。现有的区域经济政策文献对环境目标的研究较少。赵新峰、袁宗威(2016)指出区域大气污染已成为我国践行区域经济协调、绿色发展的一大障碍,作者根据调研得出了复合型大气污染治理是我国目前首要面临的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政策的工具体系。

6结论与展望

对于区域经济政策的创新与发展,除了工具的选择需要甄别外,相关的政府体制和法律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吕志奎(2007)从对欧盟区域协调发展经验的研究中得到了启示:区域经济政策的创新基础应从人治转向法治、创新模式从区域内部政策转向区域公共政策、管理机构的创新应从碎片化走向整合化。Baozhong YI, Ren L(2003)分析了日本区域经济政策的鲜明特征:将区域经济政策法律化——政府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区域经济政策的法律制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综上所述,我国在区域经济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应从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符的区域政策工具框架入手,建立起一套法治化、民主化的评价工具和监督工具,构建多元化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新时期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处理区域经济问题、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指向标。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时间还较短,其缩短区域经济差异的效果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与之相关的政策绩效评价体系不成熟,结论的分析还为之过早,仍需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和洗礼。(论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了赵宜老师、沈小平老师的指导,特此致谢)endprint

参考文献

[1]杨竹莘.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评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09, 28(8):6368.

[2]人大经济论坛.经管百科区域分工理论[EB/OL]. http://wiki.pinggu.org/doc-view-47656.html. 2011-02-18.

[3]贺灿飞, 周大良. 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J]. 开发研究, 1994,(4):99.

[4]曾坤生. 佩鲁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1994,(2):1620.

[5]茶洪旺. 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种理论:非均衡协调发展[J]. 学术月刊, 2008,(10):7177.

[6]王丁宏. 区域失衡与校正——英国区域经济政策实践效果与启示[J]. 南方经济,2001,(11):6568.

[7]张可云.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问题研究[J]. 理论研究, 1997,(2):1319.

[8]张达明. 新学科 新开拓——读《苏联区域经济》[J]. 社会科学战线, 1990,(1):3940.

[9]陈良文. 欧盟区域经济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 经济纵横, 2010,(10):2935.

[10]陈栋生.区域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19.

[11]魏后凯,刘楷. 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和政策(下)[J]. 经济纵横,1994,(04):1920.

[12]李瑞林.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J].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2009,(2):144147.

[13]汤学兵,张启春. 完善我国区域经济政策体系的战略构建——基于国内外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的考察[J]. 贵州社会科学,2013,(03):7075.

[14]张宝香. 区域经济政策演变与民生问题[J]. 商业时代,2009,(22):1011.

[15]厉无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J]. 社会科学, 1998,(3):2025.

[16]Yuen, Chin Yau Laurence. Regional economies and potentials of Northeast China[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Law & Policy, 2008, 7(1):2745.

[17]Lu Z, Deng X. Regional Polic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hina's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J]. Mpra Paper, 2013.

[18]趙艾凤, 王好. 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影响[C]// 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论坛暨纪念建国六十周年高层经济论坛. 2009.

[19]郭腾云, 徐勇, 张同升. 我国区域政策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变化的计量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 25(4):15.

[20]丁世青, 庞磊. 区域经济政策对西部地区的影响研究[J]. 学术探索, 2010,(6):3540.

[21]刘生龙, 王亚华, 胡鞍钢. 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J]. 经济研究, 2009,(9):94105.

[22]Hart M. Evaluating EU regional policy:how might we understand the causal connections between interventions and outcomes more effectively?[J]. Policy Studies, 2007.

[23]罗辉, 胡瑞雄. 长株潭两型社会与欧盟经济政策借鉴关系研究[J]. Service Science\s&\smanagement, 2013, 02(1):2126.

[24]Szitasiova V, Sipikal M. New Tools for New Regional Policy in Central European Countries[C]// ERSA conference papers. 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13.

[25]郭静. 发达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工具创新及启示[J]. 宏观经济管理, 2014,(9):9092.

[26]程栋. 中国区域经济政策工具创新:理论与实践[J]. 贵州社会科学, 2016,(4):120126.

[27]赵新峰, 袁宗威. 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中的政策工具:我国的实践历程与优化选择[J]. 中国行政管理, 2016,(7).

[28]吕志奎.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创新[J].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7,(3):4255.

[29]Baozhong YI, Ren L. On Japan's Regional Economic Polici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J]. Contemporary Economy in Japan, 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