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不会灭绝人类,但可能会让你失业

2017-11-01田子

百科知识 2017年19期
关键词:机器人工智能人类

田子

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人工智能(AI)失控、机器人背叛人类一直是好莱坞科幻大片最钟爱的题材,大众与AI这个单词缩写第一次正面遭遇恐怕也来自斯皮尔伯格的科幻电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曾几何时,AI只是一个有科技感的流行文化符号,所有略显严肃的反思也仅仅局限于科技、哲学、科幻文学领域。回想一下上一次人工智能刷遍全球各大媒体的新闻版面、引发大众心理震动的事件——1997年IBM 的计算机“深蓝”打败世界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喧嚣之后,“深蓝”再无建树,对于人工智能第一次反思的热潮也很快归于平静。

然而,倏忽间,20年过去,这一次人工智能攻陷的是曾经被认为短时间内机器无法战胜人类的智能领域——围棋。2016年3月,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惜败“阿尔法围棋”(AlphaGo),2017年5月信心满满的世界围棋排名第一人柯洁,也成为人工智能的手下败将。这一次“阿尔法围棋”带来的舆论震动、反思浪潮更加声势浩大,而且这次浪潮并没有随着围棋比赛的落幕而退去,而是在不断发出巨响冲击着人类的耳膜,一次次掀起滔天巨浪让人既兴奋无比又心存畏惧。

这一次,人工智能真的来了!

人工智能离我们有多近?

人工智能时代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启的?恐怕没有人能准确说出序幕掀起的那一刻。但我们还能查到,2011年10月4日,苹果公司宣布iPhone4s手机将拥有智能语音助手Siri;2014年12月22日,谷歌公司宣布完成了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原型;2016年8月8日,IBM公司的人工智能系统沃森用了10分钟成功诊断出一位女士患有罕见的白血病……如果继续追溯,近10年来,互联网的不断扩张,移动互联网迅速崛起,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甚至基础硬件的全方位升级,都在默默地为“人工智能这场大戏”的开启积蓄能量。其实,在某些领域,人工智能早就成为基础配置。比如,民航驾驶员在几个小时的飞行中只有七八分钟在对飞机进行操作,其余时间飞机都是自动驾驶的。正如美国科幻小说家威廉·吉布森所言,“未来早已到来,只是还未普及”。

如果我们要为人类是否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找到一个醒目的“里程碑”,可以用人工智能是否开始大规模应用为参照系。比如,一个很简单的评估标准就是,我们现有的人工智能是否具备超越人类的能力,如果已经具备,那么很多應用场景便应运而生。比如,如果机器识别人脸的准确度超过人,那么机场的海关就可以减少边防人员。但是,这种应用并不是因为机器不会出错,而是说“既然人不能比机器做得更好,那我不妨就用机器取代”。

可以说,现在人工智能普及的时机已经来临。

当然,让人工智能对每个普通人产生切肤之感,还需要一些时间。科技趋势专家、《连线》杂志主编凯文·凯利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应该像电和自来水一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我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用品将会以“人工智能+”的方式存在,每一个物品都会变得更加“聪明”。人工智能也不会完全替代人类,而是成为人类的好帮手,医生会与人工智能一起为患者做出诊断,律师也会借助人工智能帮助委托人赢得诉讼。不妨你来猜猜,目前国际象棋界最厉害的高手是谁?答案既不是机器也不是某个人,而是人工智能和人类配合的团队。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威胁论

不过,人工智能时代并非只有和煦的春风。我们对未知的风险意识一直都是保护人类进化的最佳屏障。今年7月,一则科技新闻引来很多关注,同时让很多人感到“脊背发麻”:“脸书”公司关闭了一项人工智能项目,原因是有两个聊天机器人无视程序员指令,开始用它们“自创”的语言进行对话。这篇报道称,由于“情况失控”,研究人员只好终止了人工智能系统的全部活动。后来有媒体发文辟谣:原来,人工智能“对话”是真的,“脸书”关停这一项目也是真的,但这一“对话”产生的原因并没有那么玄乎。不过,这一新闻还是引发了一连串对人工智能反噬人类的“恐惧升级”。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公开表达过对人工智能的忧虑,“机器确实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很多工作,但当机器的智能越来越强,它们将会对人类的存在造成威胁”。特斯拉公司CEO马斯克早在2014年就公开抛出了人工智能“威胁论”:“我认为我们应当格外警惕人工智能。如果让我说人类当下面临最大的威胁是什么,我觉得是人工智能无疑。”还有那位喜欢对科技热点发表评论的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他曾表示:“人工智能可能自行启动,以不断加快的速度重新设计自己。”

不过,还有更多的科技领袖和人工智能科学家认为,对人工智能的忧虑是不理性的。亚马逊CEO贝索斯曾就人工智能“威胁论”与马斯克发生过公开辩论,谷歌母公司Alphabet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认为,担忧人工智能纯属杞人忧天,是科幻电影看多了。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攻读博士期间便进行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的先行者。他认为,机器学习系统并不知道它自己在干什么,它只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输入/输出系统而已。在科幻小说中机器背叛人类是由于机器拥有了自我意识、自我创造力、自我解释的行动能力,但目前的人工智能离具备这三种能力还很远,“技术奇点”来临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是,李开复也并不否认未来人工智能可能突破“奇点”:“我相信在未来的100年,这三点都有可能被克服,也会给人类带来机会和灾难,但是我们现在真正面临的问题还是50%的劳动者可能失业的问题。”

人工智能导致未来人类的职业大变局

2016年年底,美国政府发布了一份名为《人工智能、自动化和经济》的报告。该报告显示在1993到2007年之间,在17个被调查国家中,机器人对GDP的贡献率为0.4%。预计未来10年里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工作的比例将从现在的9%上升到47%,接近一半。报告认为,机器人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使其更有效率。

报告指出,毫无疑问人工智能势不可挡,对于政府、决策制定者来说,必须要采取措施应对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政府应该花大力气推动人工智能研发,因为它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很多工作,促进社会更快发展。

一般认为,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大多是低教育水平、低工资的工作,比如制造业工人、汽车司机和家政员。事实上,完全靠脑力竞争的华尔街投行,也已经被人工智能改变。回望过去的鼎盛时期,瑞银(UBS)位于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德城的交易大厅中人声鼎沸,千余名交易员为银行带来成百上千万的利润,如今则一片寥寂。原因是,“去人化”已经成为目前全球对金融界最火的趋势。

交易员失去高薪工作之后,还可以再就业。但是低教育水平的基层劳动者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苏州大学教授、人工智能专家董洁林认为:事实上,自动化技术让美国制造业释放出来的较高工资的劳动力,都被较低工资的服务业吸收了。这样,中位工资和人均GDP是难以增长的。当然,还有来自全球低工资地区对制造业工作的竞争,更是让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上升受到局限。因此,自动化能创造小部分高工资工作,而大部分人则可能更差,贫富悬殊也更大。可见,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层面,这种剧烈的变动也会波及各个阶层、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心态,未来我们要面对怎样的社会震动,目前还难以预估。

那么,到底哪些具体的工作会被替代,有没有更具说服力、更精准的答案?最近,在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352名人工智能专家进行了调查,以预测未来几十年人工智能的发展。调查内容涉及:人工智能特定的功能和职业的发展时机、人工智能将何时胜任人类工作以及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等。调查的结果是:专家们预测,到2024年机器将胜任语言翻译,到2027年胜任卡车驾驶,到2031年胜任零售工作,到2049年机器能创作畅销小说,到2053年机器能从事外科医生的工作。研究人员称,有50%的可能性人工智能在45年内可胜任大部分人类工作,在120年内接手人类所有工作。甚至有人说,那一天会来得更早。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人工智能还会剥夺人的幸福感。人类需要幸福感与人生的意义,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幸福感与意义一般是由工作赋予的。未来如果大部分人真的不需要工作,可以在一个小小的“胶囊”中靠着整日打电子游戏、玩乐度日,恐怕那就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可怕的一幕了。

【责任编辑】张小萌

猜你喜欢

机器人工智能人类
机器狗
机器狗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工智能与就业
未来机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