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大国战略向何处去?

2017-11-01傅小强

山东国资 2017年7期
关键词:印方越界邻国

□ 傅小强

印度大国战略向何处去?

□ 傅小强

近来,印度对外战略动作频仍,7月4日和东盟国家召开“德里对话”,宣布建设“决定性伙伴关系”,7日开始高调接待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10日开始联手美国和日本搞“马拉巴尔”联合军事演习。一系列动作背后,掩藏不住印度追求大国地位的功与名。

印度作为南亚老大,不论是国土面积、人口还是科技发展水平上,都一直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素来有掌控南亚、辐射周边和跻身一流的大国志气,其“东进”战略更是倾注了几代国家领导人的心血和努力。从近年印度大国战略的操作路径来看,唯我独尊的老大作派和挟洋自重的功利心态暴露无遗。

一是在南亚奉行“周边第一”,推行印度版“门罗主义”。莫迪政府上台以来,提出了“周边第一”的外交政策,寻求进一步将南亚邻国与印度“捆绑”。印度素来担心外部大国染指南亚,特别是周边国与域外大国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抱定排斥而非合作的心态,总是先入为主假设域外大国的一切做法都是与印度为敌,其实是对自身实力和影响的不自信。经济上控制、政治上打压和军事上威慑,便成为印度对南亚邻国的家常便饭,经常忽视邻国有对外发展的正当需求和独立自主的正当诉求。

中国提出互联互通的设想后,印度经过几年的筹划,提出颇具对抗性的区内联通计划,拟投入10.4亿美元实施南亚四国(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和尼泊尔,简称BBIN)公路联通项目。根据这一构想,这些国家可以和印度互联互通,但与中国联通则首先要得到印度批准和认可。据孟加拉国媒体称,印度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已决定调查中国对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担心“中国在南亚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其实,邻国是自身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这无可厚非,但如印度般将操纵和控制作为改善周边环境的手法,则非内圣外王之道,长期看很可能适得其反,加剧邻国的恐惧心理和离心倾向。

二是在东南亚把“向东看”升级为“向东干”,以东盟为寻求亚太大国地位的突破口。印度的大国逻辑是南亚大国、亚太大国和世界大国,奉行控制、影响和展现的策略,十分看重东南亚的地缘地位,不甘心对该地区的影响久居人后。在7月4日印度和东盟国家召开的“德里对话”上,印度以“东盟-印度关系:为未来25年指明路线”为主题,希望将双方关系提到“新高度”和建设“决定性伙伴关系”。印度舆论直言不讳声称,印度此举是“在中国行为愈发强势的背景下,东盟国家期待印度发挥领导角色,提升该地区的商业、互联和安全。”其实,东盟是连接亚太与南亚地区的核心部位,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印度加强与东盟合作有助于改善周边安全环境,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印度总试图找中国作为参照,甚至把东进作为一种配合美国亚太平衡战略的手段,寻求与美国相互借力制衡中国,则失去了发展与东盟关系的初心。如印度今后实力足够强大,恐怕也会将控制南亚的做法移植到东盟身上。

三是在印度洋挟美自重,其战略自主可能遭美国渐进式消解。过去,印度一贯把印度洋视为印度地盘,臆想其对印度洋的主导地位,反对任何大国在印度加强势力存在。随着全球化推进和国际贸易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国在印度洋有正常的利益诉求,印度无力维持其假定的主导地位,转而奉行远交近攻和联美防华的战略。“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演也逐渐由美印之间的反恐反海盗一般演练,升级为美印日三国之间的联合作战演习,不惜公开摆出防华制华的态势。殊不知,印度此举是以损害其不结盟和战略自主为代价的,如果印度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关系持续发展,印度为小利而害大义,激化地区安全态势,其战略自主地位恐怕将受到美国的渐进性式消解,最终与有声有色大国地位渐行渐远。

作为有13亿人口的世界大国,追求与之匹配的世界一流、有声有色的一流大国地位,本来无可厚非。不过,如果大国梦想寄托在仰人鼻息和与邻为壑的基础上,甚至抛弃长期坚持的战略自主,则大国地位很可能最终为南柯一梦。

链接

外交部发言人回应印度越界

7月1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记者会,回答了一系列关于印度的提问。记者会上,有印度记者援引印媒报道称,印方越界部队已在洞朗地区做好长期对峙准备,印方同时寻求通过外交渠道解决中印边界对峙问题。对此,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回应,相关报道如果属实,则证明印方越界行为是有组织、有预谋地破坏中印边界锡金段现状。印方撤回越界部队是外交解决的前提和基础。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安全与军控所所长)

□ 责任编辑 樊正威

猜你喜欢

印方越界邻国
越界·互换·融合——中国化爵士乐的生成路线与认同政治
150万乌克兰难民涌入邻国
印21日凌晨移交中方走失士兵
中国及其邻国
中印边界,“解放军答应后撤100米”是无稽之谈
欧盟邻国政策的边防管理功能研究
阵列方向图综合中PSO算法粒子越界处理研究
没有炊烟的城市(选章)
越界婚姻的伦理窘境:评史密斯《南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