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口腔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2017-11-01郑喜璇于春梅
郑喜璇,于春梅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医学,广东 佛山 528000)
心理护理在口腔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
郑喜璇,于春梅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医学,广东 佛山 528000)
目的对心理护理在口腔牙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口腔牙周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额住院号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以心理护理,分析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前2 min、治疗中的MDAS评分、心率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口腔牙周病治疗中应用心理护理,效果显著,利于稳定患者情绪,减低心率,值得应用。
口腔牙周病;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据统计,处于35~44岁、65~74岁的中老年牙周炎发生率分别14.82%、22.4%,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并且因经济、医疗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多数患者在接受口腔治疗期间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应加强口腔治疗中患者心理护理的实施,以便提高治疗效果。基于此,本次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接受口腔治疗的牙周病患者加以心理护理,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口腔牙周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住院号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0~75岁;疾病类型:15例牙龈炎,25例牙周炎。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4~70岁;疾病类型:17例牙龈炎,23例牙周炎。两组患者均排除血液疾病、心肝肾等功能障碍、精神类疾病、意识模糊等情况在外,并且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加入研究[2]。其年龄分布、性格结构等方面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内容包括接受周围环境、饮食指导、环境管理、健康教育等。
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加强心理护理,根据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内容,具体内容如下:缺少口腔相关护理知识患者的干预:多数患者在口腔健康知识上认识程度相对较低,对此,护理人员应该利用自身专业致使进行教育指导,内容包括嘱咐患者培养健康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减少疾病发生原因;叮嘱患者保持口腔卫生,并教会患者以正确的方式刷牙、选择牙刷与牙膏。焦虑恐惧患者的心理护理:以积极的工作态度、真诚的态度接待患者,为患者安排舒适、安静的病房,主动介绍周围环境、治疗方法、预后效果等相关内容,减少陌生感与恐惧感,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期间应保持动作轻柔,注重语言技巧,使其体会到被尊重、被关心,减轻紧张心理。自卑心理患者的护理干预,少数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由于自身口臭问题而产生自卑的心理,针对此现象,护理人员需要端正工作态度,不可流露出嫌弃、厌恶等情绪,与此同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治疗的相关知识,亦或是讲述以往治疗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面对治疗的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2 min、治疗中的焦虑情况,以改良牙科焦虑量表(MDAS)评估患者焦虑状况,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焦虑状况越严重[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题“±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两组治疗前2 min、治疗中的焦虑情况,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前2 min、治疗中的心率次数、MDAS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2 min、治疗中的焦虑情况的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2 min、治疗中的焦虑情况的比较(±s)
组别 心率(次/min) MDAS评分治疗前2 min 治疗中 治疗前2 min 治疗中观察组(n=40) 95.20±13.25 101.30±18.66 7.41±2.93 13.15±7.10对照组(n=40) 102.47±17.45 110.45±21.77 13.13±2.85 18.61±2.25 T 2.099 2.018 8.851 4.636 P 0.039 0.047 0.000 0.000
3 讨 论
据张旭,刘振农,杨凤莲[4]相关研究报道,多数口腔牙周病患者存在牙科畏惧症,以害怕治疗中的疼痛为主要原因,同时还与注射器、陌生环境、牙钻、口腔异味等因素有关,从而造成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一系列影响治疗效果的问题。因此,针对此类问题应加强重视,并且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以便患者顺利完成口腔治疗。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为我国护理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服务理念,使人们认识到心理、社会等因素对人的健康教育有重要的作用[5]。护理人员需以患者为中心,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满足患者需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考虑、解决问题。所以,应采用正确的心理护理方法、注重沟通技巧的运用,以便缓解患者焦虑心理,使其主动积极接受治疗与护理,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研究结果得出,观察组心率次数、MDA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刘燕[6]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充分表明心理护理在消除患者负性情绪的同时可以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提高疼痛阈。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对牙周病患者产生的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口腔牙周病治疗中的患者应用心理护理,效果显著,利于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有效控制心率,值得借鉴。
[1] 苏 军.牙周病的治疗和护理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09(23):149-150.
[2] 陈翠婷,梁焕友,吴 坚.心理干预模式在牙周病防治中的应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3,40(1):68-71.
[3] 杜 波.心理干预在牙周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0):259-260.
[4] 张 旭,刘振农,杨凤莲.心理护理在口腔牙周病治疗中的应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6):96-97.
[5] 邹红玉.心理护理在中老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4):2731-2732.
[6] 刘 燕.口腔牙周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5,5(35):230.
R473.77
B
ISSN.2096-2479.2017.41.177.02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