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流程在提升内科患者转运效率及安全的效果
2017-11-01刘英莲
刘英莲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智能化流程在提升内科患者转运效率及安全的效果
刘英莲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目的探讨智能化流程在提升内科患者转运效率及安全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内科2016年10月~12月共进行院内转运3860例次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2015年10月~12月实施内科转运的365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转运,研究组采用智能化转运流程。结果研究组的转运响应时间、转运时间及转运接收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转运过程中的输液管脱落或阻塞及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智能化流程可提升内科患者院内转运效率及转运安全。
智能化流程;内科患者;转运效率;安全
院间、院内患者安全、高效的转运一直是医院管理的重点,院间转运过程中,需配备专业医师、护士、治疗设备、急救设备、急救药品外,与院间转运比较,院内转运无论是设备、人员安排及转运流程均有一定的不足。因而看似相对安全的院内转运其实存在一定的风险,院内转运是指患者由于各种需要,如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扫描、核医学显像、血管造影、手术等在院内流转[1]。本文分析了我院采用智能化流程在提升内科患者转运效率及安全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内科(妇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血管内科等)2016年10月~12月共进行院内转运3860例次作为研究组,同期选择2015年10月~12月实施内科转运的365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院内转运至核磁共振612例、计算机断层扫描911例、核医学显像874例、血管造影422例、手术316例,其它725例;对照组转运至核磁共振584例、计算机断层扫描894例、核医学显像862例、血管造影451例、手术322例,其它537例。2组患者转运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转运前均与家属沟通,医护通行,科室间互相通告,妥善准备必要的监护用具、抢救药品、转运工具,转运前明确人员分工、意外处理等,医院调度中心在科室发出转运要求后,安排转运护士专门在电梯旁等候,协助转运医护人员护送进电梯、安排转运路线,交接签字等。研究组采用智能化转运流程,具体如下。
1.2.1 转运人员安排
转运中心确保每个科室均有转运人员负责,每个转运人员至少负责一个独立科室,转出科室向转运中心发出申请后,转运中心根据转运人员负责科室情况及目前工作状态,智能化安排转运人员尽快抵达现场,积极参与转运工作,协助转出科室做好转运前的各项准备。
1.2.2 转运前评估
转运中心接到科室转运请求后,立即经智能化通讯设备通知负责该科室专门负责转运人员,要求评估患者的转运风险,填写转运患者各项清单,如病情评估、管道设备、监护仪器等,确定可以转运后,一方面通知接收科室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另外通知目的科室负责转运人员于电梯旁等待,负责接收,转运中心开通转运科室与目的科室转运人员的线路,方便及时沟通。
1.2.3 转运准备
转运护士评估患者的意识、瞳孔、体温、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皮肤情况,对带有导管的,确定导管是否固定牢固,通畅;对带有静脉留置针的患者标注留置针位置,做好留置针的防护工作;转运前妥善准备转运工具,整理患者用品,与医护人员交接,依据患者病情选好监护设备,对病情危重的患者,常规配备各项抢救用品、仪器及药品等。
1.2.4 转运中途观察
转运开始后与责任医护签字,需陪同转运的告知相关注意事项,转运过程中密切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温、心率、血氧饱和度情况及专员中遇到的情况等,观察转运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转运过程中要求尽可能的平稳,坚决避免转运车与墙体、周围物品或电梯、人员的碰撞。
1.2.5 转运接受
负责接收目的科室的转运人员在接到转运科室转运人员的呼叫后,立即响应,了解转运患者生命体征状况,了解现在为止,积极的与转运目的科室医护人员沟通,迅速做好各项接收准备工作,并返回至最近的电梯,等待转运车的抵达。
1.2.6 病情交接
包含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大小,皮肤情况,人工气道,管路情况,过敏史,目前用药,隔离措施等,转运清单采用双人核查制度,确认完毕后以打钩的方式确认,确保转运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同时转出科室与转入科室护士完成交接后,双签名,互相各保留一份,纳入医疗文书管理,且作为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可靠指标之一。
1.3 评价指标
1.3.1 转运效率 比较2组患者转运响应时间(自转出科室发出转运申请至转运人员抵达现场)转运时间(自转运开始至目的科室)、转运接收时间(抵达目的科室至接收时间)。
1.3.2 安全性评价
比较2组患者输液管脱落或阻塞、管道滑脱、低spo2(spo2<90%)[2]、循环或呼吸功能改变及设备故障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转运效率
研究组的转运响应时间、转运时间及转运接收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的转运效率比较
表1 2组患者的转运效率比较
?
2.2 转运安全
研究组转运过程中的输液管脱落或阻塞及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转运安全比较 [n(%)]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转运响应时间、转运时间及转运接收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智能化转运流程可明显提升转运效率,其原因有① 智能化流程管理实施后,转出科室在发出转运申请后,经调度的智能化管理,可确保至少1名转运人员及时抵达转出科室,协调各项准备工作,完善仪器、设备、药品的准备工作,缩短了转运响应时间;② 转运过程中一方面需确保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减少转运中途的刺激,另外亦需提升转运效率,促使患者尽快抵达目标科室,接受手术治疗或影像学辅助检查工作,转运过程中的科学分工、密切协作,对可能的风险积极把控,转出科室与转入科室的转运人员互相协调配合,最终实现了缩短转运时间;③ 以往的转运模式中效率较低,患者抵达目标科室后由于可能存在的事先沟通不足问题,导致目标科室接收准备工作不充分,患者抵达后仍旧需要等待,经智能化转运流程后,事先沟通,中途告知位置,说明预计抵达时间,接收科室各项准备工作完善,交接过程中于交接单中打钩双方确认,缩短了转运接收时间。
内科患者转运过程中,与院间转运及危重症患者转运有所不同,负责转运工作人员较少,抢救设备有限,若患者于转运中途出现意外往往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护,影响患者的诊疗,还可增加患者及家属的不满意度,导致矛盾或纠纷。文献[3]报道显示,院内转运过程中的不安全事件,如输液管脱落、管道滑脱、循环或呼吸功能变化、设备故障的发生率达0.53‰,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轻微并发症的几率则高达4.9%[4],由专业的转运人员负责整个转运流程及团队可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转运过程中的输液管脱落或阻塞及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智能化流程可更好的确保内科患者的转运安全。
[1] 孙 迟,吴洁华.院内转运风险及其规避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981-983.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2010)[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10,6(22):328-330.
[3] 邢建华,王沈萍.风险管理在手术患者转运流程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09,12(4):28-30.
[4] 卢 勇,苏 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5,25(6):457-458.
R246.1
B
ISSN.2095-8803.2017.15.0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