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引领教育革命

2017-11-01戚世铮

青春期健康 2017年20期
关键词:导师个性化精准

■文 戚世铮

信息技术引领教育革命

■文 戚世铮

教育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并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是教育发展基本规律,“服务”表明了教育的目的,而“制约”则说明了客观条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随着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特点的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已经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速度,片面的应试教育与功利化的评价机制已经成为人才发展的羁绊与制约。尤其是“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教育不可能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真空地带。无论是抗拒还是接纳,信息技术迟早会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引擎。

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其发展对我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开辟了全新的媒介与途径,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更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的关系如何定位,从国家系列性的教育方针中可见一斑。从“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到“信息技术引领教育现代化”,再到“信息技术要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最终,注定要走向“信息技术引领传统教育之革命”。从“推动”“引领”到最后的“革命”,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信息时代下教育革命的方向

教育有两条基本规律,即教育的外部发展规律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是指教育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并为社会发展服务;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是指教育受人的发展规律的制约并为人的发展服务。“服务”表明了教育的目的,而“制约”则说明了客观条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社会已经进行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让“制约”日益突显。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也引导着教育在“服务”方面的转型。站在教育规律的源头看教育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必然会在形式、方法、内容、主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由“一对多”到“一对一”,形式上的变革,信息技术解决了传统课堂下不可调和的矛盾。

传统教育环境下的教学是“一对多”的,固化的教授格局势必会忽略了学生个体,难以实施针对性教育。学生日益多元化的个性需求与教师模糊化的集体化给予之间形成了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无论班额大小,无论学生需求多少,只要“一对多”的授课模式不变,这对矛盾就不会消亡。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让“一对多”到“一对一”有了革命性的转机。“能不能知道我的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只学习我需要的?”“能不能只学习我不会的?”这些因需而定的学习模式也在具备“大容量”“强交互”及“数据留存”等智慧功能的信息技术面前变成了可能。

“大容量”的网络资源,可以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不少城市的试点学校已经开始使用“电子书包”来代替纸制教材,其容量几何增长毋庸置疑,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源在信息技术之下可以实现与学生快速精准交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个性选择学习资源。如此以来,“一对一”的学习需求就有了根本性的突破。

“强交互”的异步学习,让学习需求随时可以发生。信息技术可以打破传统环境下学习空间与时间的局限,随着网络的全覆盖,学生可以将原来的同步学习最大限度的向异步学习延伸。根据自己的喜好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资源与进程,让学习真正的满足需要,让学习随时随地可以发生已经成为可能。

由“教授”变“引导”,方法上的变革,信息技术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

当“一对一”的个性的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变成现实之后,教师的功能转变势在必行。在这场革命中,智慧的教师将进行华丽转身成为网络导师,开发整合广博的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网络导学,在智能的系统引导与个性的理念诠释中,因材施教也将真正落到实处。

网络导师有对学生网络学习有全过程的跟踪和了解,更能在网络环境下点对点的对学生进行解疑答惑,并根据丰富的资源体系快速而准确的生成针对性的变式训练,让重点得到强化,让困难在举一反三中变得清晰透明。网络导师还可以对不同学生的各色特长进行良性地挖掘和积极地引导。

不论是网络引导还是网络导师引导,在信息技术之下顽固的“教”将一步步被“导”所取代。学生的学习也自然会在这种个性化的“导”中收获更加精准的营养,导师在信息技术之下能够更好的材具把握,因材施教的理想性境界会重现于师生之间。

从“文化、知识”到“思维、能力”,内容上的变革,信息技术让教育真正触发生命的成长。

我们应该明白知识是载体而非目的,学生的成长源于思维的训练、能力的提升而非知识的大量储存。传统教学中,更多的注重固化知识的记忆与应试试题的训练,如此反复强化之后,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更阻碍了思维空间的梳理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对一”学习平台之下,很好的解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网络导师的引导之下,也必然会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而信息技术后台的大数据处理,则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思维和能力得到精准地提升。

信息技术,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呈现。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进行痕迹留存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结果,不仅可以显现知识学习的漏洞,更能通过精准的评测体系呈现出孩子思维、能力特点。

网络导师,可以在对学生思维、能力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对于分析得出的结果,网络智能或者网络导师可以有指对性的引导与强化。无论是推送相关资源,还是进行针对性的强化,信息技术优势就是精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优势思维和能力,更将弱项进行弥补和提升。

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主体上的变革,信息技术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育环境下,课堂内容的铺设是“以教定学”的,是学生围着教师转,学习围着教材转的“地心说”。无论我们如何改良,都不可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日心说”。

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日心说”,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学生学习的,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是他们真正需要的;第二,学生学习的,是适合他们自己认知水平的,是他们真正喜欢的。要想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也只有信息技术之下才能得以实现。

信息技术的精准评测,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快速而准确的得出自己知识链条存在的断点,得出自己思维、能力存在的缺陷。

因材施教的网络引导,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什么。在评测得出自己的问题之后,接下来的网络引导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这是学生进步的阶梯,只有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努力才会有了精准的方向。

丰富多元的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清晰自己喜欢什么。当明白了缺少什么,需要什么的时候,如何选择合适的载体满足需要,就成了最为关键的内容了。传统课堂,我们学习载体是唯一的,想选择根本无从谈起。但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的资源是其最大的亮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从训练模式到试题类型,从网络导师到学习进度,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当学习真正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情,当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以学生为主体的“日心说”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习也才能真正触发生命的成长。

走出信息技术在当下教育的误区

就如同蒸气机的发明绝不是为了给小作坊服务一样,信息技术的出现也绝不是为了给传统课堂服务。当下那些把课本知识搬到PPT上,把教师的视频搬到网上的做法,绝对不应该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如果我们将一台发动机安装在一辆马车上,就算是发动机再先进,马车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马车的动力设施,而是要将落伍的马车彻底地换掉。

所以,我们不能再以课堂多媒体的华丽而自诩,不要再以课堂硬件建设的先进而骄傲。信息技术不是给传统教育服务,不是推动它的快速发展,而要引领,要革命。

(编辑 王娜)

猜你喜欢

导师个性化精准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V eraW an g
精准的打铁
导师榜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