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的乌兹别克斯坦

2017-11-01沈海滨

青春期健康 2017年20期
关键词:撒马尔罕塔什干希瓦

■文 沈海滨

美丽的乌兹别克斯坦

■文 沈海滨

编者按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带一路”不仅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更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 为促进战略思想实施和加强读者对“一带一路”的理解,我们将开设《丝路人文》栏目,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风情,助力“一带一路”共赢人文发展。

没来过的人一定会以为地处中亚的“塔什干”黄沙遍野,干燥、炎热、缺水、少有生物,是一个“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荒凉之地。其实不然,这里绿树成荫,植物茂盛;空气潮湿,气候温和;山水潺潺,鸟语花香……

乌兹别克斯坦,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遥远的国度。但是与中国一样,乌兹别克斯坦也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之一。位处古中亚丝路要塞的它,就像座连接东西文化的传奇“驿站”,忠实地呈现出过往迎来的历史遗迹。古道丝路的贯穿,让欧亚文化在此激流汇荡,更让乌兹别克荟萃出独出一格的城市风貌:有凝聚中亚两千年文化及历史遗迹的古城塔什干,也有中亚最古最美的城市撒马尔罕,更有伊斯兰教的文化宝藏地布哈拉等名城。

花园城市——塔什干

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是一座拥有千年兴盛历史的中亚名城,塔什干在乌兹别克语中是“石头城”的意思。它是中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人口约200万。这座城市的蒸蒸日上以及花园般的美丽却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塔什干街道宽阔,绿树成荫,广场、街心公园、纪念碑、喷泉随处可见。花坛边,绿荫下,时常能见到一些年迈的老人、时尚的恋人以及年轻的夫妇用童车推着他们可爱的小宝宝,享受着大自然的爱抚。那份恬静与优美的环境,实在令人羡慕不已。没来过的人一定会以为地处中亚的“塔什干”黄沙遍野,干燥、炎热、缺水、少有生物,是一个“穷荒绝漠鸟不飞,万碛千山梦犹懒”的荒凉之地。其实不然,这里绿树成荫,植物茂盛;空气潮湿,气候温和;山水潺潺,鸟语花香。

塔什干是一个果园般的城市,这里的气候适合于多种植物的生长。樱桃树、李子树、柿子树、无花果、葡萄,杨梅、百合花、月季花、菊花、牡丹……竞相绽放果实累累。樱桃树径竟长到二三十公分,而且果实硕大晶莹饱满;樱桃树、李子树、无花果高大粗壮遍布路旁,让人垂涎,让人赞叹。花树间,斑鸠、麻雀、好多我都叫不上名来的鸟儿飞腾穿越,一派喜庆祥和的场面。震后重建后的塔什干道路宽敞,交通发达,中亚地区唯一地下铁路环绕全城。纪念广场、艺术馆、博物馆、国家公园、塑像、喷泉等鳞次栉比。独特、别致布局、优美和谐的建筑将欧洲现代建筑艺术与伊斯兰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塔什干的人们忠厚、仁爱、热情、好客,每一个来到此地的游客对此都会有深刻的感受。这里的人们不论相识与否,见面都会打个手势并互问一声“哈啦少”(你好)!相识的人往往还要握手或行拥抱礼。对于中国的来客他们会非常主动地向你问候:“Ki 大一”(中国),并热情的为你提供一些帮助。即使来到四、五星级宾馆,服务生的服务也是非常主动热情的,并且从来不会向你索取任何报酬。那股热情劲,往往使刚刚到来的人不相适应,甚至会怀疑热情的背后是否另有企图。来久了,了解了,人们往往对自己当初的想法感到内疚和汗颜。他们待人是那么的亲切、真诚、热情,没有任何虚伪和做作。这就是当地的民风,就是塔什干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现。

塔什干是一座伊斯兰风情浓郁,同时又深受着俄罗斯文化影响的城市。这里信仰自由,金色耀眼的穆斯林教堂、华丽庄严的东正教圣地、肃穆威严的天主教拜堂互不相扰,随处可见。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年龄的,按着自己意愿进行着朝拜的人们络绎不绝。

在这里所遇到的大都是东方人的面孔,大街上时常能见到一些极像中国人的姑娘和小伙子。然而更多的还是乌兹别克族人,让人感到仿佛走在我国新疆某个城市的大街上。大概无论哪个国家,年轻人总是时尚与潮流的代表,塔什干的姑娘东方韵味十足,穿着打扮和发式非常时髦,脸上挂着甜美的微笑,友善可爱;小伙子们则衣着整洁,彬彬有礼,给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和勃勃生机。

乌兹别克访古

从希瓦经乌尔根奇一路穿行到Amu-Darya三角洲,需要有足够的想象力来欣赏延绵不尽的荒漠。这片不毛之地曾经是繁荣的希瓦汗国和再之前的花刺子模国的国土,驿道连接着一座座繁荣的城邦,灿烂的文明在富饶的土地上看似永不衰败的繁衍着。然而历史一眨眼就时过境迁,希瓦汗国和花刺子模成为了历史教科书中的名词,曾经繁荣的城邦也早已被遗弃并风化,只剩下希瓦这个曾为首都四百年之久的古城,顽强的抗争过了没落与覆灭,依然矗立在大漠中。

希瓦城内高高低低的塔楼实在令人着迷。登上每座塔楼的楼顶,都能看见一个不一样的希瓦。纵使建筑是清一色的伊斯兰风格,但蓝色、白和绿色与弧线搭配,总能在光与影中煜煜生辉。

城里偶尔穿出几个身着伊斯兰服饰的祈祷者,匆匆的消失在转角处——那活历史般的画面刹那间定格在了脑海里,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希瓦汗国。

希瓦往东350公里,便是丝绸之路重镇布哈拉。丝绸之路为了绕过里海,在这里一分为二:北线进入哈萨克斯坦,穿越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到达伊斯坦布尔;南线则进入伊朗,穿过波斯湾到达伊斯坦布尔。布哈拉当年是很多来自长安的商贾的丝绸之路目的地,他们西行至此,做完交易便打道回府。毫无疑问,几个世纪的商贸在这个城市留下诸多印迹,圆顶长廊式的市场贯穿整个老城,如今的布哈拉人继承了先辈的经商传统,继续从事着代代相传的生意——无论是缝制地毯,还是雕刻木雕,看似平凡的事情,一旦留下时间的烙印,都显得魅力无穷。

古老的撒马尔罕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有一句名言:“不到撒马尔罕,就不算真正到过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继续往东250公里,便是乌兹别克斯坦曾经的首都——撒马尔罕。如果这希瓦是乐曲的序曲,布哈拉是主旋律,那撒马尔罕必定是高潮;如果信徒在离开希瓦和布哈拉时还有半点疑问和顾虑,那么来到撒马尔罕就只剩下心悦诚服的祈祷。撒马尔罕曾经的统治者帖木儿想要把这里建成亚洲的首都,于是一切最美丽的宫殿和寺庙都在这里被堆砌。从学院到陵墓,从寺庙到庭院,一切都建得美轮美奂,置身其中,空气几乎凝固,当年统治者的骄傲与霸气似乎犹存。

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由于这里当年曾经是中国通向印度、阿拉伯以及欧洲“丝绸之路”的必经要道,四方商贾云集,各种文化交融,一派“国际化都市”景象。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撒马尔罕文化中心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进入撒马尔罕,一股沉淀千百年的历史文化气息迎面扑来。撒马尔罕的旧城古迹、帖木儿帝国时代建造的宫殿陵墓、金碧辉煌、气势恢宏的列吉斯坦清真寺建筑群以及城市东北郊的著名兀鲁伯天文台遗址,等等,所有这些仿佛令人置身于14~17世纪的古城之中。到了这里,你就会觉得,多少年来,人们用“地球不老的容颜”“东方古老的罗马”“穆斯林世界的璀璨明珠”等溢美之辞比喻这座东方古都,一点都不为过。

爬上撒马尔罕全城最高的建筑——列基思坦神学院塔楼,能够眺望到远处的帕米尔高原雪山。原来帕米尔高原就近在眼前!翻过帕米尔高原就是塔里木盆地,再往东就是当年的长安……不知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乌兹比克人是否也对东方充满幻想?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关于她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善于经商的粟特人把撒马尔罕建造成一座美轮美奂的都城。公元前4世纪,当马其顿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攻占该城时不禁赞叹:“我所听说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只是撒马尔罕要比我想象中更为壮观。”

尽管撒马尔罕是中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然而在众多中亚古城中,撒马尔罕称得上是最现代化的城市。就在那些历史悠久的古迹旁边,高楼林立,街道宽阔,各种时髦商品的广告、提供因特网服务的网吧随处可见,俨然一座现代化的繁华都市。

难忘的馕和“萨姆萨”

一到乌兹别克斯坦,当地朋友就告诉我,乌兹别克斯坦的馕在中亚最有名气,而撒马尔罕又是馕的故乡。在撒马尔罕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说一个士兵即将入伍,走前一块未来得及吃完的馕被收进筐里悬挂起来,等他重返家乡已是两年后,把那块还留有他的齿痕的馕取下来,掸去灰尘,加热后竟美味如初。随便走进一家“巴扎”,就会看到各式各样的馕,用堆集如山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圆圆的外形,馕边微微翘起,馕面上有各种精细的花纹,好像精美的艺术品。刚出炉的馕外酥内软,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就连我们几个汉族人也禁不住它的吸引,买来一个,不一会儿便瓜分完毕。

一天中午,朋友说开车拉我去参观一个地方。到了一看,原来这是家撒马尔罕市内小饭馆。朋友们笑着告诉我,要给我一个惊喜,请我品尝当地的“萨姆萨”。这是当地一个很普通的饭馆,不大的院落,干净整洁,入口靠左手处是一个倒圆锥形烤馕的泥炉,葡萄架的绿荫下摆着三四张餐桌。男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身体微微前屈,用传统的穆斯林式的见面问候语把我请进座。不一会儿,主人就从泥炉里捡出一大盘包子模样的食物。朋友们告诉我这就是当地的美食——烤包子,乌兹别克语叫“萨姆萨”。原来这泥炉既可以烤馕,又可以烤“萨姆萨”。刚出炉的“萨姆萨”差不多有两个拳头大小,皮有点像刚烤出的馕一样,散发着浓浓的香味。把“萨姆萨”沿包缝掰开,里面就露出雪白的圆葱块和大块的羊肉,极像山东的大馅包子。再倒入捣好的新鲜蕃茄汁和稀释的白醋,轻轻一咬,香气顿时浸入心脾,大块的羊肉鲜嫩可口,全然没有一点膻味。朋友看着我放开肚子、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不由得露出了笑容。

(编辑 王娜)

猜你喜欢

撒马尔罕塔什干希瓦
厦门希瓦氏菌临床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分子机制
美丽的努尔苏丹
海藻希瓦菌相关性感染的研究进展
从馆藏文物看东西方文化交流
死在撒马尔罕
别错过人生中那些美丽的“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