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评估分析
2017-11-01魏芳
魏 芳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5)
高职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评估分析
魏 芳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430205)
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是提升其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开放且包容的国际视野的基础。通过评估发现,高职学生跨文化语用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较弱,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适应性有待提升。教师与学生必须提起对跨文化教育的重视,采用文化导向型的教学模式,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形成文化的正迁移。
跨文化;语用能力;评估;英语教学
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对于高职高专所培养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这里“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即是“语用能力”。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能够决定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不同场合进行顺畅的口头或书面交际。
1 跨文化语用能力评估的理论基础
语用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关注,跨文化教学与“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概念密切相关。从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交际能力”说起,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可以概括为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主要包含四个参数,即形式上的可能性,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语境中的适用性和在现实中的实施状况。这四个参数既包含语言规则的知识,又包含语言在社交中使用的规则,或者说,更强调语言的使用。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Chomsky)于1980年正式提出了语用能力的概念。他将交际能力分为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语法是指语言本身的语音、词汇和句法,而语用能力则关乎在特定环境中语言如何被恰当地使用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教育家Thomas(1983:94)认为语用能力是“theability to use language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achievea specific purpose and to understand language incontext.”[1](是为达到某个特定目标而有效使用语言以及在某种语境下理解语言的能力)。随后,英国语言学家Widdowson(1989:132)对海姆斯的理论进行了梳理,认为,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的第一个参数相当于乔姆斯基的语法能力,后三个参数则相当于语用能力[2]。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语用能力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对一个重要方面达成了共识。即,从说话人的角度看,语用能力是说话人使用语言达成交际目标的能力,如要求、请求、邀请等等;从听话人的角度看,语用能力是听话人透过字面意思理解、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如间接的要求、言外之意等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语用能力高低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目的的达成,是当代高校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
2 跨文化语用能力评估与分析
2.1 评估对象与内容
本次评估以某高职院校的部分外向型专业大二学生为主,涉及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向其发放问卷,并在问卷中随机抽样进行访谈。本次评估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份。问卷内容涉及三大块,题目均为单选题。第一,跨文化语用基本知识;第二,跨文化语用能力及运用;第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适应性。具体情况如下表1。
表1 高职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评估结果
2.2 高职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现状分析
2.2.1 高职学生对跨文化语用的基本认知整体不够
在跨文化语用基本知识方面,主要就“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的基本概念,以及哪些活动属于跨文化交际予以提问,仅仅三道题错误率却高达34.4%,说明跨文化语用这一概念在高职学生中并没有达到足够的认知程度。在随机抽样的个别访谈中了解到,学生个人对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十分想了解不同的文化,认为这是在涉外工作中必备的技能之一,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学生也谈到,关于跨文化交际或者跨文化语用的专门课程较少,商务英语专业学生主要通过综合英语、商务英语等英语课程,其他专业学生主要通过主要客源国概况等课程,但课时较少。除了相关课程,多数学生是通过网络和外国电影来接触英美文化,学习不系统,不能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2.2.2 高职学生跨文化语用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较弱
所谓语用能力,就是在特定语境下得体地运用语言进行成功交际的能力。关于是否能得体运用语言,学生的错误率超过一半,高达57.2%。这十道选择题涉及与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际的基本层面,如对不熟朋友的问候、对商务伙伴的称呼、对朋友进行关心的表达、如何礼貌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要求、如何拒绝对方的要求或请求、与外国朋友聊天的安全话题等等。从调查结果看出,高职学生跨文化语用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较弱。从问卷统计看,由于专业需要,学生普遍都很重视英语的学习,非英语专业100%通过英语三级考试,英语专业四级通过率超过70%,但语用能力稍逊于语言能力。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通过教师的授课过程,学生可以明显感觉到英语应用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受到英语等级考试的影响和驱动,在课程学习中还是对词汇、语法和阅读更为重视,虽对交际能力有一定促进,但对跨文化交际没有实质性的了解,特别是非英语专业学生较少或者没有机会进行跨文化的实际交流。
2.2.3 高职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适应性有待提升
第三部分主要通过选择题来评估学生们对本国和英语国家之间不同的价值观、社会风俗、礼节、禁忌等差异的敏感度和了解程度,以及遇到交际障碍或困难时的正确做法。这一部分的错误率在三者中是最高的,说明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但是很模糊。跨文化意识有由浅至深的三个层次,即对文化特征的表层认识、对多元文化对比分析后内化得到的认识和站在对方角度感知的文化意识。学生由于缺乏系统学习和实际经验,对于英美文化只是表层认识,从而母语文化负迁移作用尤为强势,会下意识地用母语文化经验去分析解决问题,结果是导致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较低,给交际失败带来隐患,跨文化交际的愉悦度和自信心不够,对不同文化的适应性有待提高。
3 高职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提升策略
3.1 提升教师与学生的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
跨文化语用能力在高职英语教育中常常被忽视,“跨文化语用能力”不仅仅需要语言使用者在对语言有恰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输出,还需要其具备较好的跨文化意识,对交际中的文化因素有一定敏感性,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的策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英语课程更多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非英语专业尚有如此要求,更何况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对英语语言技能有特殊要求的专业。跨文化意识的缺乏常常会在商务交际中引发文化隔阂和交际误解,从而导致语言沟通的失败。因此,首先要提升教师与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认识程度,特别是教师必须通过长期地坚持不懈地学习培养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以满足学生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需求。这里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日常用语、常用搭配、习语、谚语、肢体语言等语言因素,还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学、信仰、习俗、道德、心理等[3]。
3.2 采用文化导向型的教学模式,重视文化的正迁移
在二语习得中,所谓文化的正迁移是指学生操用母语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习得和操用的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的表现是不同语言和文化和谐共存,求同存异,相互吸收和融合,从而丰富了语言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采用文化导向型的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老师巧妙的课堂设计,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使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既能了解中华文化精髓,继承中华文化传统,又通过文化对比学习、识别汉英文化的异同,增强文化敏感度,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
对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英美文化专业课程不能省略,如英美国家概况、主要客源国概况等等,但对于多数专业文化学习还须依赖一般英语课堂的文化导入。文化导入首先对教师备课有较高的要求,日常工作及生活中要密切留心精选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并进行恰到好处的课堂设计,增强外国文化学习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如在职场交流中常用的问候语、接待礼仪、交谈话题、社会习俗,通过案例分析、观看视频及现场模拟演练增强“教学做”的互相促进。其次,中外语言和文化的比较教学是文化教学中尤为有效的一种,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用任务教学法、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手段让学生深入比较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异同,培养其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第三,在涉及到跨文化教学的相关课程上都应鼓励学生多参加协作式学习和主题式学习,旨在使学生能进一步用理性来讨论、研究、归纳中外文化的特征,通过全面、综合地操练,亲历不同文化对思维与思想的冲击。学生可就某一主题进行文化演讲和访谈,如中国饮食文化及菜名的英译,中西方见面问候方式的异同等等。或者在课程末期,学生分成小组就各自的议题开展广泛的资料搜索和调查,最后形成报告,如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又如寻找城市中错误英文标识语及勘误。
3.3 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学生在二语习得中往往会下意识地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文化准则和价值取向,从而带入到第二语言的思维与表达过程中,以至于造成语言使用上的失误。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二语习得者学习某种语言往往很容易停留在语言知识表面,很难触及到思维和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设计各种文化教学,尽可能鼓励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多与目的语人士交流,并获得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识。[4]再者,教学方式或教学活动要让学生耳目一新,注重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促进文化正迁移。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邀请中西文化对比研究的学者开办讲座、观看中外纪录片、电影赏析、英语角、英语沙龙、英文报刊阅读交流,或开展中西小说、诗歌、戏剧对比阅读的读书会,亦可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英文导游志愿者、国际性活动志愿者,形式力争多样,内容力争有趣且不失传统性与时代感。
[1] Tomalin,B. & Stempleski,S. Cultural Awareness[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2] Widdowson, H. G. Knowledge of Language and Ability for Use. Applied Linguistics[J].1989,10(2):128-137.
[3] 沈晨虹.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J].中国电力教育,2010,(6):229-230.
[4] 冯敏.跨文化交际理论视角下商务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外国语文,2014,(1):153-156.
On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Cross-culturalPragmaticCompetenceAssessment
Wei Fang
(Wuh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 Wuhan 430205, Hubei)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works as the basis of enhancing their cultural quality and cultivating an open and inclusive international horizon.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re bad at practical using of pragmatic knowledge and their sens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are in need of improvement.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Culture-oriented teaching should be adopted to lead a vivid second classroom to achieve the positive cultural transfer.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competence; assessment; English teaching
H319.3
A
1671-3524(2017)03-0094-03
2017-05-05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基于跨境电商产业的高职外语外贸人才跨文化语用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编号2015GB284)的研究成果
魏 芳(1984~),女,硕士,讲师.E-mail:annweifang@163.com
(责任编辑:李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