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词情状体与be的过度生成*

2017-11-01肖云南

关键词:形容词过度语义

肖云南,吕 杰,2

(1.湖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2.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2)

动词情状体与be的过度生成*

肖云南1,吕 杰1,2

(1.湖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2.电子科技大学 中山学院,广东 中山 528402)

be过度生成是英语二语学习者经常犯的一种错误,从形态变异或过度被动化角度不能解释这个问题,最多只是涉及了其中的部分原因,更为关键的是回答为什么be会被过度生成。基于情状体假设来分析,be过度生成可能受动词情状体影响,状态动词可能最容易出现在这类结构中。达成动词和一些完结动词由于表达结果状态,也容易在该结构中出现,它们与状态动词的关系可以借鉴当前关于状态、状态变化及致使状态变化三者关系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Croft对动词情状体的二维描写方法来解释。

be过度生成;情状体;状态;状态变化

一 引 言

二语学习者经常出现下面这些错误,如:

(1)Hecallme last night.

(2)About half past two robbers were enter the Pizza Palace.

(3)…he isgoesto elementary school.

(4)My mother was died when I was just a baby.

(5)…in one episode he issaidto Bart.

一些研究者认为例(1)是因为学习者在时体、一致等句法特征方面的习得存在缺陷,导致非限定形式出现在限定性语境中[1-3];另一些研究者认为例(1)—(2)是形态问题,与句法无关[4-5];Ionin & Wexler认为在例(2)中were代替enter表达句子的时体特征[6];许多研究者认为例(4)属于非宾格动词的过度被动化问题。表面上看,例(1)—(5)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别,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例(2)—(5)也存在结构上的共同之处,即be动词为冗余成分。因此,上述错误不一定属于不同的类型。吕杰、肖云南将它们称为be过度生成结构,并且认为例(2)—(5)实际上由共同的原因导致[7]。他们发现,在be过度生成结构中:1)不但be会发生形态变化,主动词也会发生时态变化。这表明be的出现并非为了代替主动词标记时体特征。2)主动词并不局限于非宾格动词,也包括大量的及物动词。这就否定了非宾格动词过度被动化的观点。3)主动词主要为状态动词和达成动词,这表明be的过度生成与动词的体特征相关。但是吕杰、肖云南文并没有深入探讨为什么be的过度生成与动词的体特征相关,be过度生成的底层原因是什么。本文承接吕杰、肖云南对be过度生成结构的认识,试图在此基础上,就be过度生成的底层原因提出理论上的解释,回答“be为什么会出现在这类结构中?”这一问题。我们的观点与上述基于句法或形态的解释不同,是一种基于语义的解释,可以简单地概括为:1)be过度生成结构中的主动词语义成分中一定含有状态含义;2)二语学习者将be看成了表达状态含义的标志;3)be的过度生成是主动词语义成分中状态含义外溢的结果。下文从动词情状体相关理论出发详细阐释我们的观点。

二 be过度生成与动词情状体

在提出我们的解释之前,本节先简要阐述动词情状体的相关理论背景。动词情状体为动词内在的语义特征,Comrie区分了三组这样的语义特征:静态性与动态性、终结性与非终结性、瞬时性与持续性[8]。Vendler根据动词情状体将动词分为四类:达成动词(achievement)、完结动词(accomplishment)、活动动词(activity)和状态动词(state)[9]。语义特征与动词类别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情状类型和语义特征的对应关系[10]

Comrie指出,体的区分与一定的时态相关。过去时最能体现体的不同,而现在时本质上是一种描写性时态,一般只表达非完整体意义。在现在时中使用的典型动词为表示行为或状态的动词,而在过去时中使用的典型动词则是那些表示完整意义的动词[10]。过去几十年来,对动词语义及时态的相关研究发现,语言学习初期时体标记成分(动词形态变化)的出现与动词本身的情状体意义相关[11],学习者根据动词的情状体来选用时体标记(或者说动词的曲折变化是用来标记动词的情状体而非时态的[11]),如过去时或完整体(-en)最先用于达成动词或完结动词、进行体(-ing)最先用于活动动词[13]、而状态动词多用于一般现在时[12],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状体假设”[14]或“情状体优先假设”[15-16],具体地说:

1)学习者首先将过去时或完整体标记用于达成动词和完结动词(它们都具有内在的终结点),随后这一标记被逐渐扩展到活动动词,然后是状态动词,状态动词是最后一个被持续标记的情状体类型。

2)在有非完整体标记的语言里,非完整体过去时形式的出现比完整体过去形式晚;非完整体过去时形式首先用于状态动词和活动动词,然后扩展到完结动词,最后扩展到达成动词。

3)进行体标记首先用于活动动词,然后扩展到完结动词和达成动词。

4)进行体标记不会被错误地扩展到状态动词[10]

“情状体假设”对时体标记与动词情状体的关系、及动词形态变化在不同类型动词中的扩散趋势的预测,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12-13,16-20]。由此表明,动词情状体对动词时体标记的习得有比较强的约束力。

Andersen & Shirai借用三个原则来解释“情状体假设”:关联原则、一致原则以及对应原则[14]。关联原则指学习者首先根据语素与动词意义的相关程度来使用它们,例如,体与动词意义的相关度高于时态或一致,所以最先使用的动词语素就是体标记(如-ed,-ing),体标记的发展因而早于时态或一致标记。而体标记的选择则是基于一致原则,即学习者选择与动词情状体意义一致的语素来标记动词的语法体(例如将进行体语素-ing用于活动动词,因为二者情状体意义一致)。初学者往往认为一种动词语素只有一种意义和功能,例如进行体语素只表达正在进行的活动,这就是对应原则。这种一对一的选择是将语素的典型意义与动词情状体范畴中的典型成员相关联。随着学习者水平的发展,这种典型间的一一对应会逐渐被打破,从而使形态标记的使用扩展到非典型成员,并最终扩展到其他情状体范畴中。

如本文引言部分所述,be过度生成结构中,be和主动词各自标记了时体特征。我们认为主动词对时体特征的标记可以通过上述情状体假设来解释,学习者根据自己对动词体特征的认知标记相应的形态变化。但是在be过度生成结构中,仅解释形态变异问题是不够的,更需要解释为什么会出现be?我们认为:be的过度生成由主动词情状体特征触发。理论上,动词体特征是动词的语义成分之一,语义对句法是有限制和约束的[21],人们甚至认为语义决定句法结构,其最常见的表现是意义相近的句法成分倾向于共现。人们还发现词汇的语义成分会溢出,既表现为对相邻句法成分的限制或约束——意义相近的成分共现,意义相反的成分互相排斥;也表现为某些内隐的意义通过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22]。这既是一种语言机制,也是人类的认知规律。我们推测英语二语be过度生成结构虽然是一种病态结构,但也可能受这一语言机制的影响——即be是主动词某一情状体意义溢出的结果。众所周知,be是典型的状态动词,主要用于描写主语的特征状态;它也是使用最频繁、初学者(或低水平学习者)接触最多并且习得最早的动词。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逐渐在状态含义与be之间自我达成了一种一一对应的形义关系:be即状态。因此be可能是主动词状态含义溢出的结果,be过度生成结构中主动词应包含状态意义。我们预测能引起be过度生成的主动词主要为状态动词、达成动词和部分完结动词。至于非宾格动词,我们认为可以将它们纳入上述三类动词中。下文首先阐释be过度生成的底层原因,再分析哪些词容易导致be过度生成。

三 状态的表达与be的过度生成

(一)be过度生成的底层原因

本节阐释be过度生成的原因,即为什么状态含义会溢出导致be的过度生成?我们知道表达状态的典型结构有两种:be+adj.和be+v-en。当然,这两种结构表达的状态含义是有所不同的。Dixon指出状态可以区分为两种:一种状态指示属性概念;另一种状态指示动作结果[23]。属性概念用形容词表达(在没有形容词这一范畴的语言中,则由名词或动词表达);动作结果由相关动词经形态变化来表达。英语be+adj.和be+v-en结构大约可以对应这两种状态,如:

(6)a.The flower is beautiful.(be+adj.表示属性概念)

b.The vase is broken.(be+v-en表示动作结果)

(6)a中beautiful表示the flower的一种属性概念,(6)b中broken表示一种动作结果,the vase经历某种状态变化,在动作发生之前the vase是完好的,动作发生之后破碎了,而且将一直呈破碎状态。在这两种表达状态的结构中,be都是基本结构成分,必不可少。基于大量的语言输入,(6)a-b这种表达状态的结构方式在学习者中介语系统中会逐渐固化,形成“be+____= 状态”这一认知。但是这样的简单认知是危险的,因为be后面的成分是多变的、不固定的,不限于形容词,也不限于某一类过去分词。哪些过去分词可以出现在这里,哪些不可以,需要学习者对词汇本身用法的掌握。此外过去分词涉及形态变化,因此学习者还需要掌握不同动词的形态变化。有些英语动词和形容词同形,有些不同形,学习者需要辨别不同形式表达的状态含义之间的差异。低水平学习者很可能既无法识别语义之间的细微差异,也注意不到形态间的细微差异。以Open一词为例,来看看其各种形态所传递的意义:

(7) a.John opened the door.(致使)

b.The door opened.(起始)

c.The door is opened by John.(被动)

d.The door is opened.(结果状态/结果分词)

e.The door is open.(属性概念状态/形容词)

(7)a表示致使事件,(7)b表示起始事件,(7)c表示被动事件,(7)d表示结果状态,(7)e表示属性概念状态。因为open既可以表示属性概念又可以表示结果状态,故d与e都是正确的。但是无论哪种状态,都与be搭配使用。如果是close,则只有a,b,c,d四种情形:

(8) a.John closed the door.(致使)

b.The door closed.(起始)

c.The door is closed by John.(被动)

d.The door is closed.(结果状态/结果分词)

e.* The door is close.(属性概念/ 形容词)

(8)e不正确,因为close不表示属性概念[24]。但是如果学习者形态变化习得不成功,或认识不到close与open不同——不能表示属性概念,则可能模糊d与e的差异,将两者混用。

open和close两词都是既可作不及物动词又可作及物动词;既可以表示状态变化,又可以表示致使状态变化,故存在a,b,c,d四种用法。但是许多动词只有其中一种用法,例如blossom一词只能作不及物动词,表示状态变化:

(9) a.* John blossomed the flower.(致使)

b.The flower blossomed.(起始)

c.* The flower is blossomed by John.(被动)

d.* The flower is blossomed.(结果状态/结果分词)

e.* The flower is blossom.(属性概念/ 形容词)

(9)a,c,d,e都是错误的。但是研究发现,二语学习者往往不使用(9)b这样的结构,反而使用(9)d,甚至(9)e。(9)d-e的出现表明学习者不但模糊了形态差异,而且模糊了词性差异,他们从blossom一词中所感知的可能只有结果状态这一含义。由于状态的表达总是以be+形容词/结果分词的方式实现,为了表达从blossom一词所感知的结果状态,学习者不自觉地将这一结构套用到blossom上来,这就是状态含义的溢出。be已经被学习者看作状态含义的标记词,在使用其他状态动词时,be同样会被用来传递那些动词所溢出的状态意义,例如:

(10) a.He knows the man.

b.*He is knows the man.

(11) a.This means you must stay at home.

b.*This is mean you must stay at home.

这种产出行为往往是不自觉的,尤其是在他们对动词词性及时体特征习得不充分的时候。有时即使他们注意到了动词的词性及时体特征,也仍然克服不了这种行为;有时他们又能自我纠正。因此我们会发现,在同一篇写作任务中,学习者有时能用对某个动词,有时又用错同一个动词。但是,并非所有动词都可能引起be的过度生成,我们认为,只有那些语义中含有状态意义或能达到结果状态的动词才能引起be的过度生成。下节讨论动词中蕴含的状态含义及结果状态的实现。

(二)动词中的状态含义

在英语中,表达状态含义可以用形容词,如red,high,big等;也可以用动词表达,例如状态动词know,mean,be等[24]。有时候形容词的状态含义会隐入到动词中,例如英语中有许多由形容词派生而来的动词,此时动词表示状态变化或致使状态变化含义,示例如下[24]:

形容词起始动词致使动词RedreddenreddenWidewidenwidenDarkdarkendarkenDimdimdimClearclearclearSlowslowslowModernmodernizemodernize

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提出状态、状态变化和致使状态变化三者之间存在推导关系,而状态是构成其他两种事件的基础[24-26]。Koontz-Garboden & Levin认为如果指示状态、状态变化和致使状态变化这三类词之间有形态上的推导关系,则指示状态变化的词由指示状态的词演化而来[25]。在下面的汉语例句中:

(12)a.他高。

b.他高了。

(12)a的“高”为形容词,指示状态;(12)b的“高”为动词,指示状态变化,其动词范畴的获得有赖于体标记词“了”的出现。可以看出汉语虽然没有形态变化,但是其状态变化动词如“高”乃是以形容词作为基础演化而来。再来看英语的例子:

(13) a.The door is open.(形容词/指示属性概念)

b.The door opened.(动词/指示状态变化)

c.The Knot is loose.(形容词/指示属性概念)

d.The knot loosened.(动词/指示状态变化)

(13)a-b动词与形容词同形,(13)c-d形容词派生为动词时增加了词缀-en。形容词open和loose指示属性概念,形态比较简单;动词open和loosen指示状态变化,且loosen的形态比loose复杂。这两个词都有形容词根,其状态含义隐入到动词中了。这些动词也可以指示结果状态,如:

(14) a.The door is opened.(指示结果状态)

b.The knot is loosened.(指示结果状态)

open和loose都以形容词作为基本形,表达状态;再直接派生或通过形态变化派生出动词,表达状态变化或致使状态变化,故动词为派生形。英语中还有大量动词表示状态变化或致使状态变化,没有形容词根,通过形态变化,它们可以指示结果状态,如:

(15)a.The cup broke.(指示状态变化)

b.The cup is broken.(指示结果状态)

这类形态变化以动词为基本形,表示状态变化或致使状态变化;指示结果状态时使用派生形。这种派生方式与open/loose的派生方式方向相反,为统一认识,Lin提出以状态词根作为这些变化的起点[24],派生过程如下图所示:

示例如下:

属性概念词根词汇化为形容词,结果状态词根没有词汇化外形(例如以√break表示结果状态词根)。状态词根的提出有助于我们认识状态变化或致使状态变化动词中所蕴含的状态含义。需要指出的是,属性概念词根(形容词)与结果分词表达的状态有所不同,前者为固属状态,后者为获得状态(acquired state)。我们认为获得状态要求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具有内在终结点,终结性特征是这类动词必不可少的特征。具备内在终结性特征的动词除了状态变化动词,还包括一些位置变化动词,如arrive,fall等。我们认为所有蕴含终结性特征的动词都可以变化为结果分词,所有能变化为结果分词的动词都有可能致使be过度生成。

我们可以借用Croft对动词情状体的分析,来认识状态和结果状态。Croft认为动词的语义框架可用“时间”和“实质状态”两个维度勾描[27]。以达成动词see为例,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16) I see Mount Tamalpais.

(17) I reached the crest of the hill and saw Mount Tamalpais.

分别图示如图1:

图1 达成动词see的体特征图解[27]

图 1(a) 和 图 1(b) 的图形框架完全一样,都是see的语义框架:纵向q维度为“实质状态”维度,横向t维度为“时间”维度。二者不同之处只在实线的位置不同。实线表示“实质状态”,虚线表示“预设或蕴含状态”。“实质状态”也就是句子语义所指示或突显的状态,可根据语境和谓词的时体标记来识别。图1(a)是(16)的图解,see用于一般现在时,突显作为see这一动作结果的“状态阶段”,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因此作“状态”解。图1(b)是(17)的图解,see用于一般过去时,突显由未看见(not seen)到看见(seen)这一瞬间的状态,在时间上不具有延时性,因此作“达成”解。无论作哪种理解,see都蕴含“看见”之后的状态。

See作为达成动词,具有终结性,其所表示的状态变化具有瞬时性。实际上,完结动词语义中也蕴含终结性,其所表示的状态变化具有延时性。以repair为例,图示如图2:

(18)Harry repaired the computer.

图2 完结动词repair的体特征图解[27]

图2中实线部分表示repair动作过程,上部虚线表示 repair 动作完成之后达到的结果状态。在Vendler的分类中,活动动词不蕴含终结性,因此不会有结果状态。以chant为例,图示如图3:

(19)The girls chanted.

图3 活动动词chant的体特征图解[27]

我们认为,由于这类词不蕴含状态或结果状态,因此不会导致be的过度生成。

需要注意的是,完结动词的构成似乎不同于其它三类动词(状态动词、活动动词及达成动词),因为它们还受搭配成分的影响,并不完全指示词汇本身的体特征。Croft将之区分为递增主题完结动词(如eat an apple)和非递增主题完结动词(如repair)。我们也区分两种完结动词,大致与Croft对应:一是词汇完结动词;二是扩展的完结动词。前者指由单个动词或在语义上不可分割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汇组成的结构(repair,grow up);后者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汇组成的、语义上可分割的结构(如paint a picture)。前者的情状体特征蕴含于词汇内部,比较稳定;而后者的情状体特征是外来的,不太稳定。完结动词中属于前者的似乎较少,但只有它们才能导致be的过度生成。而后者,Lin认为本质上仍属于活动动词[24]。

Vendler对动词的分类以语义为基础,人们在描述动词时也经常根据语法功能来划分,如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非宾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等。根据语义划分的类别和根据语法功能划分的类别是有重合的,也就是说一些在语法功能上被划分为不同类别的动词,可能属于同一个语义类别的动词。例如,在及物动词中有许多动词同时也属于状态动词,如need,love,want等。非宾格动词也可以划入不同的情状体类属。Levin & Rapapport Havov指出非宾格动词主要表示状态变化(如break)、位置变化(如arrive),存在、出现或发生(如exist,appear,happen)[28]。从情状体的角度看,状态变化和位置变化有瞬间性或延续性;存在表示状态的延续;出现或发生有瞬间性。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将非宾格动词的情状体类型分为三类,并依分类情况确定它们是否致使be过度生成:存在动词为状态动词,出现和发生动词为达成动词,表示瞬间状态变化和位置变化的动词为达成动词,延时的状态变化或位置变化为完结动词。

四 结束语

英语二语Be的过度生成结构外在形式既复杂多样,又同中有异;既像形态变异问题,又像被动泛化问题,当前学界对它们没有统一的认识,只是各自截取一个方面进行研究,其结果可能错失对真正原因的认识。本文以吕杰、肖云南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从动词体特征意义溢出角度探讨了be为什么会被过度生成的问题,也解释了该结构中主动词形态变化的问题。我们的解释只是提出了一种可能性,或许存在诸多漏洞,但希望它能抛砖引玉,唤起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1] Eubank L.On the transfer of parametric values in L2 development[J].Language Acquisition,1993/1994(3):183-208.

[2] Eubank L.,Bischof J,Huffstutler A,et al.“Tom eats slowly cooked eggs”:thematic verb-raising in L2 knowledge[J].Language Acquisition,1997(6):99-171.

[3] Beck M.L2 acquisition and obligatory head movement— 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of German and the local impairment Hypothesi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8(20):311-348.

[4] Prévost P,White L.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or impairment in second language? Evidence from tense and agreement[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2000(16):33-103.

[5] Lardiere,D.Case and tense in the “fossilized” steady state[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8(14):1-26.

[6] Ionin T,Wexler K.Why is “is” easier than “-s”? Acquisition of tense/agreement morphology by child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of English[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2(18):95-136.

[7] 吕杰,肖云南.英语二语be过度生成问题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6):913-925.

[8] Comrie B.Aspect[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9] Vendler Z.Linguistics in philosophy[M].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67.

[10] 蔡金婷.英语过渡语中的动词曲折变化——对情状体优先假设的检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107-115.

[11] Haznedar,B.The acquisition of tense-aspect in child second language English[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7(23):383-417.

[12] Robison R.,E.The aspect hypothesis revisited: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tense and aspect marking in interlanguage.Applied Linguistics,1995(16),344-370.

[13] Shirai Y,Andersen R.,W.The acquisition of tense-aspect morphology:a prototype account[J].Language,1995(71):743-762.

[14] Andersen R W,Shirai Y.Discourse motivations for some cognitive acquisition principle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4(16):133-156.

[15] Robison R E.The primacy of aspect:Aspectual marking in English interlanguage[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0(12):315-330.

[16] Andersen R,W,Shirai Y.The primacy of aspect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 Pidgin-creole connection[M].Handbook of Second Acquisition[C].San Diego,CA:Academic Press,1996:527-570.

[17] Bardovi-Harlig K.Narrative structure and lexical aspect -Conspiring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tense-aspect morphology[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8(20):471-508.

[18] Collis L.The roles of L1 influence and lexical aspect in the acquisition of temporal morphology[J].Language Learning,2002(52):43-94.

[19] 徐佳欢,郑超.对情状体假设的检验——中国学生一般过去时的习得[J].现代外语,2005(2):147-156.

[20] 牛毓梅.从标记过度与标记缺失看情状体对习得一般过去时标记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7(1):65-68.

[21] 颜红菊.认知视角下的语义成分分析法[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96-100.

[22] 彭利贞.论语义成分的溢出和隐入[J].语言科学,2004(5):15-25.

[23] Dixon R.Where have all the adjectives gone? And other essays in semantics and syntax[M].The Hague:Mouton,1982.

[24] Lin J.Event structure and the encoding of arguments:The syntax of the Mandarin and English verb phrase[D].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4:52.

[25] Koontz-Gaboden A,Levin B.The morphological typology of change of state event encoding[EB/OL].http://web.stanford.edu/~bclevin/mmm4fin04.pdf,2017-06-29.

[26] Koontz-Gaboden A.The states in changes of state[EB/OL].http://journals.linguisticsociety.org/proceedings/index.php/BLS/article/download/3456/3187,2017-06-29.

[27] Croft W.Verbs:aspect and causal structure[M].Oxford,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54-62.

[28] Levin B,Rappaport Hovav M.Unaccusativity:at the syntax-lexical semantic interface[M].Cambridge,MA:MIT,1995.

LexicalAspectsandBe-overgenerationintheAcquisitionofEnglishasaSecondLanguage

XIAO Yun-nan1,LV Jie1,2

(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China; 2.Zhongshan College,University of Ele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Zhongshan 528402,China)

Explanation of the fact that learners of English as a second/foreign language often overgenerate Be forms can only be partially satisfied by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accounts or overpassivization accounts.More important is to answer why Be would be overgenerated.To this end,an account of lexical aspects influencing Be-overgeneration wa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Aspect Hypothesis”.Following this account,states were predicted to occur with overgenerated be most frequently.Achievements and some accomplishments were also predicted to take Be due to its relationship with states.The relationship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oretical research related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change of state and caused change of state as well as Croft’s two-dimensional description of lexical aspects.

be-overgeneration;lexical aspect;state;change of state

H319

A

1008—1763(2017)05—0084—07

2017-03-11

肖云南(1952—),女,湖南澧县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测试、第二语言习得及商务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形容词过度语义
过度情绪反应的背后
中药煎煮前不宜过度泡洗
认识形容词
过度减肥导致闭经?
语言与语义
希望你没在这里:对过度旅游的强烈抵制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