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我们的“天花板”
2017-11-01图大可
文/图大可
保护我们的“天花板”
文/图大可
水龙头一打开,水哗哗地淌下来。
你家水龙头流出的水,来自哪里?
或者更准确地说,来自哪个水源地?
水龙环绕却缺水
上海有黄浦江,有苏州河。不但地面有水,地下水也很充沛。走出上海,西有太湖,东有大海,北有长江。
可是,有一段时间上海呼唤:上海缺水!
上海缺的是饮用水,缺的是高质量的可饮用的好水!
曾经上海的自来水来自黄浦江、苏州河。在上海准备建造最初的自来水厂时,采集了苏州河、黄浦江、淀山湖的水送到英国分析,结果,苏州河的水质最佳,与英国自来水水源可以媲美。
可是,随着工业化和大量人口的到来,水开始被污染。如果看过去年“神秘魔方”的《水》,就知道,从现有资料发现,最早对苏州河下“毒手”的,是19世纪60年代英国人在苏州河畔建厂制造酸碱,那些流入河道的工业废料,便是污染的罪魁。后来污染越来越严重。
经过治理,加上严格管理,如今的黄浦江、苏州河鱼虾嬉戏,江鸥翱翔。可是,经常船来货往,船舶的油污泄漏、化学品倾翻等风险,谁也不能保证可以杜绝。岸边人口聚集,虽然有各种管理措施,绝大部分人有不错的环保意识,但把人们的“自律”当水质保证,是不严谨的,还是要防止生活污染物落入水中。而且不能把饮用水的取水点放在“一个篮子”里,万一有污染,全市人民的喝水大事就没法解决了。
所以,要找好的水源、建水源地;而且一个不够,要几个!
黄浦江上船来货往
青草沙
历经20载,从观测、论证,到规划、立项、设计、施工、运行,在奔腾入海的长江口,紧贴长兴岛,出现了一颗“江中明珠”,任凭周遭波涛滚滚,此处却绿草依依,白鹭翔集,它就是上海新建的“百年水源地”——青草沙水库。
青草沙位于长江口江心,水质指标满足2类标准(最高1类,最差5类),是目前上海最好的地表水水源地之一。长江水中含沙,与海水交汇摩擦后产生的离子,成了天然的混凝剂,能吸附大量有害物质,起到了天然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建成后的青草沙水库水资源充沛,面积相当于10个西湖,水量是黄浦江的49倍。
从设想到变为现实,众多难题横亘在人们面前,有的论证还需要充分的时间加以保证,无数人为此付出了心血与辛劳。
比如,青草沙处于长江入海口,海水是咸的,如何解决咸水倒灌的问题?
青草沙处于长江最下游,能否长期保持良好的水质?
青草沙处于长江口南北港分流口,水库圈围起来后,对长江口的河势会否带来不利影响?
等等。
破解科学难题唯有用科学方法。对咸潮入侵,采取的是“避咸蓄淡,择机取水”。也就是在非咸潮期,充分蓄水;在咸潮入侵期,关闭水闸,利用先期所蓄的水供水。而这一切都须建立在对咸潮入侵的预期把握上。为此,青草沙水域设立了自动观测站,连续监测了十多年,掌握了咸潮入侵规律,从而能进行长期的预报。
青草沙属于“边滩浅型”,不同于常年有“气势汹汹”水流冲击的地方,能否长期保持水质稳定,是个持久的工程。
比如,边滩浅型比较容易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浅滩等流速缓慢的水体,引起藻类等迅速繁殖,使水中的氧气含量下降、降低水的透明度、水变得腥臭难闻、鱼类等生物大量死亡。某些藻类还会分泌、释放有毒物质来污染水。
水源地的水要经过水厂处理达到标准,才能送往千家万户。大量的藻类会给水厂的过滤带来更多障碍;水中缺氧会产生硫化氢、甲烷和氨等有毒有害气体,加上水藻产生的有毒物质,这些都增加了水处理的技术难度。
应对方法就是建立长效的观测、管理制度,并开展针对性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比如,鱼能够吞食水中的微生物、富营养物等有害物质。适度放养一些不同种类的鱼,用这种环保的方式,可以达到净化水的目的。其中针对藻类,科学家更是特意放养一些花鲢、白鲢等,它们可是吃藻类的“大户”!同时,观察鱼类的健康与否,也可反映水源地的水质。青草沙还在水中引入“好”的植物、微生物,阻截泥沙,吸收氮、磷、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关于河势问题,通过不断观测、试验等科学手段证明,青草沙水库不仅不会影响长江口的河势稳定,还有利于长江口的航道开发。
在建造过程中,工程人员还运用了各种方法达到节能目的。比如人工制造了水位差,使长兴岛的进水口略微高于浦东的出水口,利用虹吸原理达到“自动运水”的效果,两处之间不需要再建输水泵站,节约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力。
青草沙旁的长兴岛
动手实验“自动运水”:
把一瓶水放在高处,把一个空瓶放在低处,找一根软管子,一头放进水中,另一头放进空瓶,就可以看到“自动运水”了。如果水流不出来,可以在放进空瓶子之前,先对准那头吸一下(别忘记做好卫生措施哟),然后再放入空瓶。
四库共发力
除了青草沙,上海还构建了陈行、东风西沙、黄浦江上游水源地。
青草沙的环保、节能理念,在这些水源地建设中也处处体现了出来。
比如,陈行水库也有咸潮来挑战,所以设计时充分考虑“避咸蓄淡”的措施。
水库是为大家谋福,但不能因为谋福就不考虑对周边的影响。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工程之一的金泽水库,为了保持它美丽的风貌,科学家放弃了通常“高”建水库的设计,而是往“下”挖,水库不再是通常高高耸立的样子,而是与原有风貌融合,一派江南湖泊清漾的美景。水库的导流堤坝上,保留了不少当地的水生植物,远远望去,仿佛一座浅草依依的小岛。不仅这样,挖出来的优质土壤不是丢弃了之,而是“变出”了3000多亩优质良田。
金泽水库中还设置了微纳米充氧设备、生态石笼等生态工具,用科学的手段来保证水质的安全。
四个水源地达到了当初上海制定的目标——两江并举、多源互补、多库联动,实现了让上海人民吃好水的目标。
两江并举自然是浦东、浦西一起“干活”,四个水源地是多源互补的最好解释,多库联动可以举个例子:青草沙水库南与黄浦江输水系统相接,北与陈行水库输水系统相连,形成“两江并举,三足鼎立”的水源地格局。
不过,科学家告诫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水源地、节约用水。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上海的水源地建设已接近“天花板”,如果现有水源地的水质也恶化到难以挽救,那将再无退路。
我们都要保护好水资源,为创建节水型城市出力,让上海走在可持续发展的通道上,绝不被天花板压垮!
“高”建的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