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慢
2017-11-01○金权
○金 权
从前慢
○金 权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读到木心的《从前慢》时,经历过那个“慢”年代的我们,是不是都会情不自禁地缅怀起早逝的青春,甚至黯然落泪?
20世纪9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穿着千层底布鞋地地道道的乡下人。考进县城的师范,是我最大的梦想,但事与愿违,我选择了读重点高中。
对于第一次进城的我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建设路上三层楼的新华书店、五一路上四层楼的工人文化宫、解放街上永远散发着鱼腥味的早市、十七条巷水果摊上的菠萝和香蕉、沿河路上横冲直撞的黄包车……着实让我目不暇接,耳目一新。
这些都不重要,对于一个荷尔蒙分泌过剩的青春期男生而言,重要的是我从前的故事会在这些街道和这座小城继续。
昊、卫、玲、云、英都是我初中的死党。生活很富有戏剧性,我们3个男生被鄱阳一中录取,她们3名女生却被鄱阳中学录取。故此,高中时代最丰满的记忆,既不是寒窗苦读的艰辛,也不是金榜题名的喜悦,而是我们3对人之间模棱两可、朦朦胧胧的关系和那条来来往往走了无数次的路。
故事的开头往往是这样的。
星期六一吃完中饭,我们3个男生就开始捯饬自己,打扫出租屋的卫生,整理被褥,洗澡,换上廉价的衬衫,用发胶固定三七分的发型,然后结伴去高门(那时我们习惯把鄱阳中学叫作高门)。
对一个乡下人来说,鄱阳县是个大城市,从鄱阳一中到鄱阳中学,要经过小龙桥、解放街、沿河路、管驿前,其间的距离绝对不会少于5公里。虽然一天来回4趟,全靠步行,但我们6个人乐此不疲。
那时情窦初开的男女远没有如今这样开放,别说在大庭广众之下明目张胆地直呼其名,就连在有熟人出没的地方,为掩人耳目,走路都得一前一后。
到了高门之后,我们有个惯例:我们从不会喊女生的名字,而是在女生寝室的楼下对着她们的窗口大喊几声我们3个男生的名字。没几分钟,她们就会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偶尔激动的时候,她们也会情不自禁地探出头,大声回答“马上下来”,然后就满脸通红地缩回去。
或许是太熟悉的缘故吧,路上,我们从不一一对应单独行动,而像兄弟姐妹一样,一起肆无忌惮地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在繁重的学业之下,一个星期的分别,会让大家都十分珍惜“佳期如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幸福感也往往会在此时泛滥。我们谈老师,谈考试,谈文学,谈班上男女同学的暧昧琐事,无话不谈,无话不欢。
那时,我们很穷,舍不得坐公交,更舍不得坐黄包车,为了打发路上漫长的步行时间,我们会另辟蹊径,绕开原路,途经新民路、建设路、东湖大道,再回到鄱阳一中后门的出租屋。
而那时往往已是傍晚时分,晚霞在西边的高门方向浮现,血红的落日即将沉入鄱阳湖的水平面。触景生情,我们会异口同声地背诵起《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应景之句。此情此景下,若引用毛泽东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来形容我们,我想也不为过。
晚饭时,因为没有多余的碗,也没有多余的钱去饭馆,此时我们便自然而然地一一对应起来,打来饭菜分别端给心仪的女生先吃。这是一个神圣而美好的举止,这种亲密接触是那个时代最直接的真情流露,容不下一丁点儿污浊,单纯而美好。
而后,便是彻夜长谈。
青春期的我们都爱好文学,而云和玲是极具写作天赋的女生。至今我还记得云的一篇散文《与死者对话》曾获鄱阳中学“青鸟杯”作文大赛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深得她当时的语文老师范晓波的欣赏;而玲在《鄱阳报》发表的散文也曾被鄱阳卫校的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借鉴,一时传为佳话。
可以说,我们就是那个年代的文青。
在那个贫瘠的年代里,文学是我们最大的精神给养和聚焦点,既让我们青春飞扬,也点燃了我们的文艺星火。
文艺的我们曾在月黑风高之夜爬芝山,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在芝山庙的围墙外,我们听诵经,七拼八凑地回忆弘一法师的清苦一生。在碧云轩下,我们聊人生,谈理想,集体背诵《岳阳楼记》,感慨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文情怀。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1994年元旦,她们主动邀约我们去工人文化宫听她们的偶像范晓波(当时鄱阳县名气最大的文青)的演唱,在黑压压的人群里,她们用骄傲的目光给我们指出那个挎着吉他弹唱的忧郁歌者就是她们引以为豪的语文老师。
…………
青春永远是人生中的一段黄金时光。多年来,每每想起这段尘封的往事,我都想以一首缅怀之诗《1990年代的爱情》来纪念:
那时
喜欢一个人坐在山包上
看汽车绝尘远去
看夕阳孤独隐退
那时
时光缓慢,山路很长
到乡里的邮局
要走一下午
等一封信
需一个月
那时
隔着一道山梁
一条山路,我走了十年
那时
爱情薄如信笺,淡如水墨
思念,字字句句力透纸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