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收与改造
——先秦鱼形纹饰形式和寓意的嬗变

2017-11-01毛雅坤胡玉康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鱼身鱼纹半坡

毛雅坤 胡玉康

吸收与改造
——先秦鱼形纹饰形式和寓意的嬗变

毛雅坤 胡玉康

在中国漫长的鱼形纹样史中,从抽象的新石器彩陶鱼形纹饰到先秦的写实风格,从组合搭配装饰的商周青铜器鱼形纹饰到具有秩次和密集感写实性的春秋战国鱼形纹饰,无不闪烁着先民对鱼形纹样的创造智慧。先秦鱼形纹饰的形式经历了写实性世俗化、几何和抽象化过程,而它的寓意投射出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和图腾的崇拜信仰、寄托了男女匹偶合欢的美好人生、表达了对生命轮回自然规律以及吉祥如意的隐喻象征意义。可以看出,古代鱼形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是多元化的,也揭示了传统鱼纹纹饰在现代设计中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所以,设计工作者要对先民的艺术加以吸收和改造,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秉承中华灿烂文化的遗产。

先秦鱼形纹饰;吸收与改造;形式和寓意

1.先秦鱼形纹饰溯源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原始社会的人们认识事物和世界的水平还处在萌芽阶段,对鱼的分类受制于某种观念意识的局限。先秦鱼形纹饰(the Fish Emblazonment)主要包括新石器彩陶游鱼纹,殷商、春秋战国青铜器鱼纹,西周早中期铜盘鱼纹等以及少量的陶彩绘鱼纹。本文从先秦、商周和春秋战国鱼形纹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看,提出了现代设计中应当把握的时代文化内涵特征。

1.1 新石器彩陶鱼形纹饰——写实到抽象

新石器鱼形纹饰最主要的载体是彩绘花纹彩陶,在新石器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都有发现。新石器鱼形纹饰经历了从写实到抽象的发展嬗变过程。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和半坡类型早期出土的彩陶上就绘有写实类的鱼图像,经过局部的变形,头部、身体、鱼鳍和鱼尾都发生了图案化的变形并趋向几何形化,最终演变成由三角形和直线构成的几何图案。圜(huán)底彩陶盆鱼、陶壶鱼及圜底彩陶碗纹饰几何形化鱼纹就反映了原始社会鱼形纹样在彩陶上由具象到抽象化和几何化的演变过程,从而也可以推断出鱼形纹样嬗变潜在的文化与时代特点。其中仰韶半坡圜底彩陶盆变体鱼纹钵的鱼纹用简洁的三角形组合成头部与躯体,以平涂的侧面象和躯体的弯曲来表现鱼的游动状态。对口、眼、鳍和尾的夸张归纳更现出鱼的动态。和其它组合的还有“鱼蛙纹”、“人面鱼纹”和“鹳鱼石斧陶缸”组合纹饰。这种彩陶纹样并非简单的描绘,它的出现有深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商周青铜器鱼形纹饰——组合搭配装饰

商周的工艺美术主要以青铜器鱼纹为主,这与当时商周时期迷信、宗教色彩的大量涌现有关。这一时期的鱼纹远不及新石器时期的数量庞大,但鱼纹形态仍然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些鱼纹主要用于青铜盘装饰,它的数量占到了鱼纹青铜器的55%(景闻,2010年)。商周时期宴飨之用,宴前饭后要行沃盟之礼。《礼记·内则》中记载“进盟,少者奉梁,长者奉水,请沃盟,盟卒授巾。”沃盟时盘匝或孟、樊相互为用,用匝或益、樊浇水,以盘承接废水。

商周青铜器鱼纹主要有“蛙鱼纹斗”“鱼蛙妇好盆”“鱼兽面纹”“鱼龟龙”等组合形式。经常和鱼纹搭配的是龙、龟、蛙这些富有“水性”的生物。河南出土的商晚期旅盘上的鱼虫鸟类和猛禽嬉戏的搭配装饰较为多见。这一时期的鱼图像保留着鱼形态的自然印记,但是基本完全摆脱了新石器末“骨架式”几何图形。鱼图对次要部位进行夸张变化,使之澶变为形式美的主体,又不影响其真实感。商周青铜盘鱼图像以首尾相连圈字排列,呈侧面游动状态或对称的特殊构图技法。这一时期的玉器上也出现了鱼形纹饰挂件,多以游鱼和跳跃的鱼纹形态出现。(图1)

1.3 春秋战国鱼形纹饰——富有写实性的秩次感和密集感春秋战国的工艺美术走向礼化、生活化和秩序化。这个时代的鱼形纹饰以写实为主,着重描绘鱼鳞的秩次感和密集感。春秋末期至战国早期,鱼纹便日趋生活化、写意化。单独的鱼形纹饰以流畅的曲线表现出鱼的动势,显得优美新巧。组合纹饰除了有延续传统的鱼鸟、龟鱼、双鱼、鱼蛙和鱼龙图外,出现了大量以表现渔猎、攻占战国水陆的攻战纹和祭天的生活画面。画面作分层排布,每层表现内容迥异。鱼一般绘于每层的底部。其中以战国刻纹铜器铜匜上的鱼图像较为特殊,刻于铜匜的匜口,鱼鳍以悠远、深长的曲线向后延伸,前后两对,是整体鱼图像中最突出的局部。总体而言,这个时代的鱼图像表现得简洁凝练、优美流畅、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

图1 商周玉器鱼形纹挂件

图2 大地湾彩陶鱼纹饰磨蚀图

图3 大地湾葫芦瓶写实鱼纹

2.先秦鱼形纹饰形式和寓意嬗变

2.1 先秦鱼形纹饰形式的嬗变

2.1.1 写实化鱼纹的三类型

《山海经》中所记载的鱼都属于化生鱼类,集多种动物形象为一体。一部分是以写实风格为主的,如‘南山经’记载的异鱼能“冬死而夏生”,就是“冬眠”现象;人鱼类中也有描述娃娃鱼或河豚的写实性语言,如“鲵鱼似鲷,四脚,前似猕猴,後似狗。声如小儿啼……”,都蒙上了一层隐秘的神话和巫术色彩。

田野考古出土的附着于彩陶器表面的写实类游鱼纹饰,主要分布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和半坡类型早期遗址。考古写实鱼纹直观地描述为三类。大地湾发现的彩陶圜底盆“叠唇外腹鱼纹”以游动写实性为主。随着圜底盆腹变窄,变形的鱼纹相对地拉长变窄,三角形的鱼头,不对称的鱼鳍和直角三角形鱼身凸显出来。两尾鱼首尾相连以圆圈游动,随之鱼纹也渐次拉申变窄。还有以三角形状鱼头、不对称舒展状鱼鳍和阴阳相间的直角三角形构成的鱼身(图2)。秦安王家阴洼出土的葫芦瓶(图3),瓶身绘有四条游鱼,鱼身的比例结构和盆上出现的鱼图像极其相似。四条大小各异的鱼分布在瓶身,体现出早期彩陶器上写实鱼纹饰的自由、舒展和创造者极高的审美水平。虽然写实鱼纹在装饰设计中时有出现,如何将这些阴阳相间交错的鱼纹发展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图像还有待研究。

第二类是出土于西安半坡的“彩陶盆鱼纹饰”,也黏着在叠唇圜底盆上。这一时期的鱼纹饰在彩陶叠唇圜底盆的体积逐渐变宽变大。它们的特点是鱼的眼睛以小圆圈表示,嘴巴微张,鱼身更加简洁,直角三角形的形态更为流畅,块面感更加强烈。鱼鳍内填以黑色细线,刻画得更为细致,鱼纹饰更加显现出对称状态。第三类鱼纹饰是黏着在大口平底矮型盆的内侧,由外彩向内彩延展。彩绘盆内的鱼纹有作环状等距分布的,有大、小鱼和鱼群环游的,有姜寨的“平底盆鱼纹”和“蛙纹组合”做游动形态的,也有出现成双成对形态的鱼图像。

图4 仰韶文化鱼蛙纹彩盆

图5 仰韶人面鱼纹盆、道教阴阳八卦图

综上所述,写实类鱼图像经历了从造型复杂、形态描绘细致,到简化细节来描绘鱼类游动形态的转变。这种转型与新石器先民审美意识和生活水平有密切联系。现代装饰设计同样也面临如何将复杂的鱼图像转化为视觉识别较强、文化内涵丰富的图形化鱼纹饰,也是设计师应当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1.2 几何鱼纹的演进

仰韶半坡的鱼纹是写实性、图案化、几何形化的一个完美蜕变过程。更加形象的几何化的鱼纹,是在写实性鱼纹发展演变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几何鱼纹的蜕变经历了以下四类。第一类鱼纹饰保留了鱼头、鱼身和鱼尾的三角形或直线基本特征,可以辨认出鱼的形象。比如可以看到三角形、方形鱼头,以圆圈或圈内黑点表现的鱼眼,鱼身却延续了鱼图像阴阳对称或网格三角形的基本形态。半坡遗址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的口沿,呈现出等距式四方八位分割的露地线纹,双人面鱼纹绘在内壁、四正方位有两个对称网格纹,每边为10cm×10cm格,四角上有涂实的等腰三角形。这种有点杂乱无章网格纹是以象征、写意的技法勾勒出来的。《西安半坡》一书把这种网格记载为“画在陶器上的网状花纹,是古时用网捕鱼的又一证据”,(1955年)说明这种网格就是早期的鱼纹,也是对当时社会鱼猎经济发达的真实写照,(16.5cm×39.8cm)也被公认为原始美术、文字和艺术的结晶。第二类鱼纹饰的鱼身、鱼尾、鱼鳍完全由三角形构成,这时的鱼纹饰已经呈现出了几何样式。以陕西半坡挖掘的土陶器皿最具代表性。第三类鱼纹饰完全看不到任何鱼类形态的基本特征,仅能根据上述几类鱼纹的形态和分布规则,来推测陕西半坡土陶器鱼纹饰几何化、图案化之后的预期结果。所以,当时的鱼身、鱼尾和鱼鳍完全由三角形构成,鱼纹已经呈现出了几何样式。

2.1.3 抽象化鱼纹的表现方式

抽象化的彩陶鱼纹在仰韶大地湾、半坡类型等遗址中已经出现。第一类抽象化鱼纹饰又细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鱼头与鱼身分离,将鱼头单独作为装饰图案。这类彩陶早在大地湾早期遗址和半坡类型中,表现为细颈壶上装饰有以星月状鱼眼做二方阵连续纹样。也有以鱼眼和鱼鳃作二方连续矩阵纹样的。还有把鱼头展开作平铺状的单独纹样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鱼头做了图案化变形处理。由于此类鱼图像的载体仍然是叠唇圜底盆,鱼头和鱼身的比例还是沿袭了写实性风格。弧边三角构成的窄长三角形鱼头代替了星月状鱼眼。鱼头长方形趋向受制于逐渐变大的所含之物。同时,大地湾仰韶中期的不对称鱼神幻化为对称的弧形鱼鳍,于是对称的弧边三角几何化就代替了阴阳相错的直角三角形鱼纹。

第二类则是鱼身和鱼尾的合体。在半坡的尖底罐上半部,复合交尾的鱼身和鱼尾共用双鱼头图案,并以上下两组排列。还有一种鱼头和鱼身、鱼尾分离做错位状的鱼纹饰形态,在半坡的陶罐和葫芦形瓶上都有所发现。这些经过分解、重构和抽象化后的鱼纹仍然保留着鱼的基本特征,能够被清晰地分辨出来,证明了当时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这对于当今的装饰设计也具有一定积极的启示,即设计者不能在对具象内容抽象化的过程中忽略物本的含义,也不能一味追求装饰形式,造成空有形而无意的纹饰。因此,设计者应当深入了解纹饰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并捕捉其本质才能创造出抽象而富有深刻意义的绘画作品。

2.2 先秦鱼形纹饰的寓意蜕变

2.2.1 自然崇拜和图腾信仰

在原始社会时期,渔猎是原始社会主要的生活和生存方式。长期以来原始氏族的人们单纯的捕鱼活动中逐步产生了精神活动,并形成一种原始的宗教观念,把图腾信仰视为某种愿景的载体,鱼便成为原始社会主要的生活资源加以顶礼膜拜。动物纹样到几何图案的陶器纹饰演变,具有古代氏族图腾的意义,鱼纹就是半坡氏族图腾的具体化。(李泽厚,2014年)其中彩陶鱼纹盆作为氏族的图腾崇拜就是典型的代表。由于当时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劳动人民对繁衍后代的欲望更加强烈,鱼纹便作为生殖崇拜的符号。仰韶彩陶盆的内壁上的鱼蛙环绕纹饰,蛙和双鱼间隔循环往复,依次东南西北呈环状分布的现象,就是最有力的生殖膜拜的例证。(图4)

2.2.2 寄托男女匹偶合欢的鱼纹

汉乐府诗中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代爱情诗句生动地反映了鱼类的传统象征意义。于是鱼图像就被用来隐喻男女情偶,匹偶合欢,成为婚姻爱情的见证。闻一多在《诗经·陈风·横门》就提出反映爱情寓意的观点。他从民俗学角度,考释本诗兴象诠释为情诗更为贴切。闻氏认为“衡门之下”就是男女幽期密约的场所,与周代《邶风·静女》中的“俟(sì)我於城隅”如出一辄。男欢女爱之地被隐喻为“泌水之岸”。“泌”(m ì)与密同,“在山曰密”和“在水曰泌”都是男女“行秘密之事的地方”。“饥”是性欲饥渴,还有“鱼”在上古是“匹偶”、“情情”的隐语,男女的“合欢或结配”是用“食鱼”表达。(闻一多,1945年)所以,现代装饰也应考虑鱼纹在古诗词中的寓意,深入了解其纹饰的多元含义,从造物和文化等方面分析鱼纹,以便将传统鱼纹饰更好地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图 6 壁挂作品 望海

2.2.3 生命轮回糅合鱼纹

先秦的鱼纹饰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变化,还受到中华民族哲学和先民总结的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与内涵的结合。比如仰韶文化“人面鱼纹盆”,以圆周作为基本承载的形态,又以双人双鱼交替布局。这与中国道教的“八卦图”颇为相似,以此证明阴阳两对、灵魂不灭和转世等观念与原始生命观糅合的寄托。(图5)人面鱼纹形式与内涵反映了原始居民渴求与鱼类动物相互转化并融为一体的强烈意志,从而使人类能够顺利地超脱生死轮回的境界,也映射了他们想借助鱼类作为沟通天、地、生、死、人和神的美好愿景。

3.鱼形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及展望

3.1 鱼形纹饰在现代设计的应用

鱼形纹饰经历了上千年的变化,它流畅的形态和丰富的含义对现代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古至今,鱼形纹饰与先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并深深扎根于悠久的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中。在当时的民俗中最为突出的是鱼类表达丰稔、喜庆的象征,在民间年画、剪纸等载体中经久不衰。

现在的人们把古代彩陶器和青铜器的鱼纹装饰进行了再创造。虽然古人赋予鱼纹的图腾和生殖崇拜观念有所淡化,但鱼纹纹饰的造物观、生命观和吉祥寓意仍然适用于今天的装饰。鱼纹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还承载了历史和民族的积淀。设计者们对鱼纹的再设计已经传达出了多元化的特征。除了上述几种鱼形纹饰的再创作方案外,还有众多原创品牌也对鱼形纹饰进行了深入考察,从而涌现出一批原生态的设计作品。

首先是鱼形纹饰在品牌宣传中的应用。以阴阳鱼形招贴设计为例,其作品将太极中原本相互兼容的阴阳双鱼背对而置,阴鱼上的白字和阳鱼上的黑字也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白中有黑,黑中有白,黑白两种鱼形图案中又填充了与图案色彩相对立的文字描述。文字形成大小、粗细的层次递进关系,从形式上强调了对立的主题,但在特定的空间内却显得一致、融合。这种阴阳观的运用正是对鱼形纹饰生命轮回观的再现。《如鱼得水》就通过民间年画和剪纸等形式产生出视觉效应,用阴阳转合双鱼纹演变的图式构成和红色喜庆热烈的色彩,来表达财源广进的美好祝福。再如“靳棣强设计奖”银奖作品《木梳包装》(2004年),采用了剪纸艺术中象征的造型手段。他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秉承了一即二,二即一,三重提示互相缠绕,归结于一个木梳的设计主题。将两把形态各异、疏密错落有致的木梳嵌入鱼形的身躯之中,圆型内盒又置入方型红色外函,从而体现他无处不在地对东方文化符号的思考和构想。通过不同的量制,多层的对比融合,设计出意味着“年年有余”的木梳形象。

另外,还有许多壁挂装饰也体现对鱼形纹饰再设计的过程。作品《望海》是 “共用形”手法的创作,即在形象中嵌套形象勾勒出一种“形中形”的主观创造。它的创作理念不是为了再现对象,而是为了再创对象,借以表达主观认识和美感形式。《望海》借助鱼形寓意人类的生活,“鱼”成为了它的形式体现的载体,承载了人类生活的交融,也是以鱼暗喻其生活的自由、灵动、快乐和人与人之间的“鱼水之情”。即生活就像水,人们就像鱼一样,畅游其中,相濡与共。此外,整个壁挂变化显得丰富多彩,混然一体,展现了人与物、情与景,虚与实、动与静的完美结合,蕴含着深邃的哲理和艺术美的韵律,也折射出了中国哲学概括天地由混沌而分化阴阳,阴阳相合而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思想本源。(图6)

3.2 鱼形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展望

“中国图案之美,美在具象,但归根结蒂是抽象的表现手法。不把特殊的形象抽取它的共同点,使精神和宇宙万物引起共鸣,就谈不上图案之美。”(雷圭元)鱼纹所衍生的几何图案已成为一种传统的装饰风格,其视觉触点不在“鱼”的联想,而在视觉效应产生的延续、律动和生命不息、自由畅快之感。鱼纹因其归纳出现代人的思维中已摆脱时间的概念而具有一种永恒的象征意义。

鱼纹样的文化内涵和职能的象征意义逐渐走向了世俗化的生活。随着传统鱼纹象征意义的演变,装饰造型同时也在发生着裂变。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决定着鱼纹多变不定的形式。从原始社会象征图腾、巫术、生殖意义的鱼纹到鱼跃龙门蕴含的世俗意义,以及到民俗中的吉祥如意、年年有余的民众诉求心理,鱼纹样的象征意义,是伴随着不同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不断地增衍、扩充。它们之间不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取代的关系。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受众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的改变,使得鱼类的形象又成为人们生活的载体,与受众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观互相契合,并使得鱼类形象成为生命活力的一种代言符号。总之,我们不能摒弃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设计师有责任和义务将先民审美意识的艺术作品传承和发展。

4.结语

传统鱼纹样的发展演变,沉积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先秦时期的鱼形纹饰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形式及象征寓意上的嬗变,成就了当时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纹饰。虽然鱼纹中的神灵、图腾等抽象和象征意义已经逐渐消亡,但鱼纹样的文化象征性和社会生活百态的某种需求意识和审美驱动是紧密联系的。鱼纹样造型史的不断演化和再造有着极为宽泛的口径,新的形式纹样层出不穷。总之,鱼纹造型写意重于写形,写神重于写意。因此现代设计者应当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在从具象到抽象的鱼纹形态中挖掘其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鱼类的形象又会成为人类社会生活永恒的代名词。

1.徐跃之,王美艳.半坡和庙底沟文化中的鱼形纹样探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6,6(4):92-98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沈艳.先秦鱼图像及其寓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

4.杨永波.探析传统鱼形纹饰演变特征与设计思想[J].艺术教育,2011(11):164-165

5.景闻.商、西周青铜器写实动物纹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北大学,2010

6.朱志荣,许歆.论半坡陶器的审美特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9-33

7.邓文婧.随鱼所思, 缘鱼应变——试论鱼纹样的演变及在现代壁画中的应用[D]:[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8.廖明君.生殖崇拜的文化解读(插图本)[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9.姬莹.鱼形纹饰的传统象征性向现代装饰性流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10.何洵怡,陈月红.《说鱼》续篇[J].古籍研究,2002(3):8-9

11.居晴磊.鱼形纹饰与中国传统文化[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23(3):71-73

12.张朋川,郎树德.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1978至1982年发掘的主要收获[J].文物,1983(11):21-30

毛雅坤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胡玉康 博士,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鱼身鱼纹半坡
鱼 外一首
「彩陶的随想」
基于传统鱼纹的中老年女装图案创新应用方法
吉庆有“鱼”——鱼纹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鱼纹瓷
这样蒸鱼鲜香味美
白鹿原民俗村
滇西半坡杂岩体斜长岩特征及其U-Pb年代学
除却龙腾凤舞,还有神兽无数
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