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缘为基础的综合合作社能够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2017-11-01本刊评论员马彦丽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 文/本刊评论员 马彦丽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合作新声
以地缘为基础的综合合作社能够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 文/本刊评论员 马彦丽
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
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中普遍的异化问题受到广泛质疑,鉴于中国的人地资源和占有情况更类似于韩国、日本等地,中国似乎更应该借鉴其综合农协模式,自上而下地建设以地缘为基础的合作社,由农协为兼业小农提供综合性服务。
杨团(2015)认为,中国人多地少,农业过密化问题无法解决,形成了一个牢固的半工半农的经济体,短时期内这种情况难以改变,甚至将长期存在。欧美以资本扩张为基础,以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企业化的方式直接进入现代化,但是中国受人地关系的制约,单纯生产性的社会制度安排不能解决农业过密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可能造成进一步的贫富分化以及农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于兼业小农,单纯以业缘为基础的“专业合作社”,不是规模过小不能发挥作用,就是被大股东控制成为获取政府优惠政策的手段。李东、温铁军(2015)认为,中国小农经济的特征是“剩余少、兼业、高度分散、缺乏组织化”,除非用同一套组织一次性承担所有组织成本和交易费用,否则农户无力参与多个不同的合作组织,这也是专业合作组织难以有效组织农户的原因。金融业务通常是综合农协的核心业务,可以利用农协的地缘优势解决农村的金融供给和需求不足问题;通过赋予综合农协相关涉农领域排他性经营权,可以以合作社粮食生产的不经济,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综合农协有利于解决县乡村治理中潜在的利益集团冲突和条块分割问题,由综合农协来承接支农财政,还有利于解决涉农财政资金投入的公平性问题。
在上述思路下,中国不少地方开展了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试验,但迄今为止,这些综合农协无论是地区分布、数量规模还是社会影响力都还很小。
反过来看,即使在日韩等国,综合农协也面临不少问题。阮蔚(2006)、苑鹏(2015)认为,日本综合农协的大发展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天时、地利、人和,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垄断性和政治依附。中国农村处在城镇化步伐加快、国内外市场放开、工商资本涌入农村的历史大背景下,日本综合农协当初发展壮大所依赖的农民均质性、农村社会的相对封闭性以及农产品流通、农村金融的制度性垄断,这些中国目前都不具备。时过境迁,中国已不太可能出现综合农协。而且,日本政府将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基本政策目标长期锁定在提升兼业农户收入水平的社会性导向上,它明显不符合中国政府目前立足于培养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产业性导向的合作社政策。半个世纪以来,日本的综合农协不断蜕变,去农化、去合作化、体制官僚化使农协深陷危机,综合农协已经异化为由决策层、职业经理层构成的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成为政府农业改革的最大阻力。
为破除垄断、促进市场竞争以及提升日本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安倍政府开始对农协进行一系列旨在破除垄断、增强农协竞争力的改革。但也有反对意见,认为安培提出的改革的总体方向虽然不错,但是对企业的局限与家庭农业的优势认识不足,要正视高龄者和兼业者在地区农业中的地位,同时,不应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抱有幻想。
由上可见,即使以业缘为基础的农民合作社存在普遍的异化问题,也很难说中国就可以转而发展以地缘为基础的综合性合作社。应当重视这类合作社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可能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要重视垄断和竞争、新发展的综合合作组织与原有经济和行政事业组织之间的关系,在该领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3BJY104)的中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