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2017-11-01徐彩云
●徐彩云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探讨
●徐彩云
目的:本文就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及探讨。方法:选择我院近一年收治的96例糖尿病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8例。参照组予以传统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予以全程健康教育。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值低于参照组,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应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效果理想,对控制血糖、提高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糖尿病;护理管理;餐后2h血糖
糖尿病是我国多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该类患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大多数患者需终身治疗,并与饮食控制、体育锻炼等相结合,将其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但有些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度不高,导致自我管理意识及治疗依从性较差,严重影响其血糖控制效果[1]。本文对我院近一年的部分患者和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效果较令人满意,现将研究成果汇总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分析
此次研究对象均为2015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共计96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46例;年龄在47--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4.3)岁;1型糖尿病22例,2型糖尿病74例;病程在2--14年之间。按照抽签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的资料数据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健康教育,随机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讲解及注意事项告知;实验组患者予以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具体如下∶
入院宣教∶患者初入院时,护理人员要对其病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进行疾病知识讲解,使患者对糖尿的防治知识更加了解。同时予以患者相应的心理疏导,以减少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2]。为患者发放健康知识手册,供其及家属阅读。
饮食教育∶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尤为重要,日常饮食中要少食用糖份高、盐分高的食物,鼓励患者要积极控制饮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蔬菜及水果,尽量做到戒烟戒酒。
运动教育∶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患者坚持体育锻炼,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控制血糖水平值具有积极作用[3]。同时还可增强体质,有效预防各类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在出门运动时,要随身携带糖果或饼干,以免发生低血糖。
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要坚持合理饮食、坚持体育锻炼,积极控制血糖。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定期来院检查。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值;比较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将我院糖尿病患者专用的健康调查问卷为患者发放,填写后回收,总分为100分,得分在85分以上者为完全知晓;得分在60--85分之间者则为部分知晓;得分低于60分者,则为不知晓;健康知识知晓率=完全知晓+部分知晓/总例数。
1.4 数据整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的比较结果行t值检验;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比较结果行卡方值检验;当P<0.05时说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2 研究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糖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6.1±0.7)mmol/L,餐后2h血糖为(7.7±1.0)mmol/L;参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为(7.6±0.9)mmol/L,餐后2h血糖为(9.2±1.3)mmol/L,实验组显著低于参照组,t检验结果均为P<0.05。
实验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3.75%,显著高于参照组的66.67%,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n,%)
3 讨论
糖尿病治疗期间,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用药依从性等对血糖控制效果均有一定影响。但多数患者,对于糖尿病的认知度不高,不利于其血糖水平的控制。我院目前主张对其实施全程健康教育,自入院至出院,从心理、饮食、运动等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健康教育,使其对糖尿病知识更加了解。此次研究中,参照组患者予以传统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予以全程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值低于参照组,健康知识知晓率高于参照组,均P<0.05;这足以体现实施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应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及血糖控制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内分管病医院泌四科)
[1]蔡文珺.护理管理在糖尿病专科护理中的作用和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120-120.
[2]李婉.浅谈全程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有效性分析[J].饮食保健,2015(7):14-15.
[3]丘婷燕,丘廷芳.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2):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