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阳传奇

2017-11-01李国英

乡村地理 2017年2期
关键词:平坝机械厂厂里

文/ 李国英

黎阳传奇

文/ 李国英

述说平坝往事,就不能绕过三线建设时期落户平坝的黎阳机械厂。

如果将时间拨回到1965年7月。那时候的人们浑然不觉,一个最高层的重大决定,即将对两拨人的命运产生影响。原本不可能交集的东北和西南,在一场名为大三线建设的热潮下会聚。中国的工业精英,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大迁徙。

来自沈阳的八位先驱,第一次踏上了贵州这片土地。1966年初,根据航空部工业部决定,这个以黎阳命名的工厂落户平坝,从此开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传奇。

之所以是黎阳这个名字,除了朝气蓬勃之意,应该还有些脉络可寻。先行者们都来自沈阳一个叫黎明的工厂,在词意上显然说明了血脉关系。我想选择平坝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当时严格的制度。

出于安全考虑,诸如黎阳机械厂这类国之重器(黎阳机械厂是国家在贵州建设的涡轮喷气发动机生产线)要远离大中城市50公里。平坝在贵阳和安顺之间,正好合乎这个规定。我想这也是区区999平方公里,承载了众多三线工厂的原因。此外,是不是也因为平坝就在驿道路口,建设者们可以随时踏上回家的路。

满怀火热激情的建设者们,在靠山分散隐蔽的指导思想下,来到平坝边建设边生产边设计。原住民们张大嘴巴,直击了这次前所未见的奇迹。几乎在很短的时间内,先前的不毛之地,迅速建起了一座高精尖的工厂,代表着中国顶尖的生产力。突然来的这么多的外省人,从此成了说普通话的邻居。黎阳机械厂在随后的岁月中逐渐扩充,几乎成为了一个小城。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两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演,虽难以相融,却也和睦共存。

1969年抓革命促生产,1970年调整生产布局。上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某型发动机的试制成功,黎阳机械厂的第二次创业如火如荼的展开。在工厂产品不断更新迭代的同时,三线人生活的“重要产品”——厂二代也开始批量产生了。70年代是厂子弟们出生最多的时期。

关于黎阳机械厂的往事并没有随着开拓者们的逐渐逝去,以及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忘记,反而分布在无数人的回忆里,在每个人家里的老照片中。背景不管是车间还是宿舍楼,无数个人命运拼凑起来,那就是一个完整的黎阳时代。

当时的黎阳对平坝而言,就像两个完全不兼容的系统,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同一片土地上各自运行。在我来看,当时的氛围几乎像是一种对峙,不管是饮食生活习惯,还是价值观,三线人在抵御着地方的侵袭。我想这种冲突的心理动因,那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想留在这里,只是把这里当做暂住地。可能他们还没真正意识到,他们将在这里生根发芽,那将是一辈子的光阴。厂地在相当长的时期几无交集,直至后来的招工进厂,这片封闭的土壤,才算是打开了一丝缝隙。这也可以看做是三线工厂的妥协。当意识到他们将在这里终其一生,接受与融合,也就成了现实必然的选择了。有一些平坝青年,就此成为了第二代三线人。厂地之间,交流了解也慢慢开始,同时,黎阳机械厂也是在那时进入了如日中天的发展阶段。

在平坝9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了众多三线工厂,其中黎阳厂就是其中之一。(雷国建/摄)

我还记得当年的平坝人,对于能够进入黎阳机械厂工作的人的艳羡。穿着厂服的地方青年,就算开启了成功人生。那时候的工厂几户什么都管,自从你成为黎阳的一员,意味着各种收入福利待遇远远超过地方,完全凌驾于同龄人之上。工资收入差距就不说了,上世纪的平坝冬天尤其寒冷,黎阳厂区却到处都有暖气。什么日用品吃的穿的,厂里大包大揽一切,这些现在看来不可思议的待遇,就真实发生在上世纪的黎阳。

还有在就业问题上,几乎每一个平坝土著身边都有这样的三线人,他们像是地方的卧底,却大多数投靠了三线。据我的观察来说,厂里很难接纳地方的理念,而地方青年们,却会被厂里的价值系统渐渐策反,被三线所同化。而留在地方的年轻人,则认为他们这是一种背叛,甚至于会在生活中给予排挤。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经常都发生在上世纪的小城,厂里人和地方人互相歧视,平坝与黎阳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难以描述的隔膜。

我现在想这种疏离的根源,并非主客之间的不睦,而是文化和体制的碰撞。或许可以这么说,这些或许都不存在,其实,他们只是一群想逃离的人而已,或许他们本来就不属于这片土地。却又回不去父辈的家乡,而当他们真正的离开,过着各自辉煌或者黯淡的生活经历之后,在生起有关故土的记忆中,他们却又只能想到这里,这也是三线记拥有庞大阅读量的原因。

平坝与黎阳之间,大概还有太多我不知道的故事。历经半个世纪之久,走在现在的厂里,看着闲坐的那些老人,不管工厂搬迁到哪里,他们才是黎阳的根系,都已经深深扎根在这里哪也不去。几十年的时光荏苒,也许是我们并未留意,厂地之间联系之深,文化的不相融,并不能阻止个体接触,像招工通婚个人情谊这些纽带,在漫长的时间里悄悄对接,直至撕裂时才感觉到疼痛。

2016年沪昆高铁平坝南站,就建在黎阳厂旁边,这像是一种无声的预言。天涯海角的三线人,会通过这条横贯中国的干线,有一天会回到这里,看一看他们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黎阳的故事,就像缩小版的千秋家国,裹挟无数人的命运在其间,随着时间流逝,慢慢演变成为如今的模样,这叹为观止的恢弘悲壮,就发生在小城身旁。

2000年好像是一条界线,黎阳厂作为国企的荣光渐渐褪去了颜色。人们不再对其趋之若鹜,厂里的风光黯淡下来。三线工厂普遍遭遇了困境,要不整体搬迁到省会谋求发展,要么厂里工人纷纷出走珠三角一带。黎阳机械厂也不例外。所幸,黎阳机械厂在时代大潮中坚持下来。这次大搬迁能否重塑新生,这就是后来要发生的事情了。我所讲述的黎阳,只能是发生在平坝往事里。搬走的只能是生产设备,而三线的灵魂还在这里,还在平坝的土地。就像以黎阳命名的高新区,今年升格国家级,我们还看到航空小镇正在成型,黎阳国际就是留下的火种,老工厂就要焕发生机,我知道新的故事即将开始了,而传奇,还将在这里持续。

(责任编辑/孙晋楠)

猜你喜欢

平坝机械厂厂里
无锡大隆电工机械厂
基因工程菌有什么本领?
安丘市宏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原安丘市华
——机械厂)
钢与火
倪进明
江汉石油第四石油机械厂
如何到达平坝
我的平坝窖酒记忆
平坝乡村
生意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