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提上日程
2017-11-01文钟质
文钟质
“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提上日程
文钟质
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李克强要求政府部门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事中事后监管上来
继此前“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出炉之后,我国又将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提上日程。7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具体部署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此次会议提出,将目前已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实施的简政放权、财税金融、土地供应、人才培养等有关政策扩展到示范区,并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方面,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加快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准入制度改革,支持示范区出台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经批准可将省级相关投资审批、外资管理、经贸合作等权限下放至示范区。全面实行企业“多证合一”。
据了解,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国制造2025”提出已逾两年。这两年来,我国制造业向好的局面持续增强。对于“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作用定位,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要聚焦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开放合作、破解制造业发展瓶颈,与“互联网+”、“双创”结合,打造先进制造工业云平台,在创新体系建设、智能和绿色制造等方面先行先试。
李克强在会议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但新旧动能转换还需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因此要审时度势,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实施“中国制造2025”不仅要在技术方面实现突破,更要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了,会更好带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我们在工业制造领域设置的准入条件太多了,加之市场监管又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一些制造业企业进入市场要花费很大成本,而一旦跨越‘门槛’后又可能会偷工减料,弥补前期投入的成本。”李克强明确要求,各地方和有关部门要从根本上转变思路,推广一些地方好的经验,加快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准入制度改革,把更多精力放在事中事后监管上来。“通过我们这几年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等‘放管服’改革,现在要注册一个企业已经比从前容易多了,但注册完成后还需要办不少‘证’,包括与工业相关的几十个‘证’。这必须要加快‘并联’整合。”李克强说,“打开这个‘结’,社会资本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对制造业的投资热情才能持续释放。”
李克强提示参会人员要注意当前制造业行业出现的新变化: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已成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寻求大中小融通发展,一些地方也在探索鼓励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但要看到,我们的一些相关政策还无法适应企业这种转型变革的需求。因此必须下决心,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打通阻碍制造业发展的种种壁垒。”李克强指出,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集群发展搭建平台。“如果在这些示范区探索出很多好的经验,再把这些区域连通起来,那就会有力带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就大有希望!”
李克强在会议中表示,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政府工作思路不能再沿用“老套路”,要不断探索“新经验”。如果政府还像以前那样直接“抓”产业,在今天不仅收效甚微,还可能造成盲目竞争、产能过剩。“政府工作的着眼点,应该瞄准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加强引导,对那些竞争性领域,要遵循市场化规律,促进相关行业公平竞争、健康发展。”
李克强最后特别强调,对内资和外资企业的政策一视同仁,会与更多外国企业合作,学习技术、购买装备。新创建的国家示范区不能搞封闭,必须是开放的。不仅要对国内开放,还要对国际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