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2017-11-01闻捷
◎ 闻捷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 闻捷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目标、机制、方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乡镇、街道治理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意义尤其重大。
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就基层社会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新时期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注重基层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社会治理思想的突出风格。他多次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他指出,要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加强创新农村社会治理,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争取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基层组织坚强有力,基层干部奋发有为,基层工作务实有效,基层矛盾化解平息,才能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可靠保障。只有基层组织坚强有力,基层干部奋发有为,基层工作务实有效,基层矛盾化解平息,才能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突出了基层社会治理在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体现了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的战略思维,树立了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
基层社会治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书记强调,对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要建立社会稳定评估机制。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其核心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一切接受人民检验,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亲民爱民的深厚情怀,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根本遵循。
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的显著标志。“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一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二是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总书记强调,“要转变思维方式,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激发基层活力,提升社区能力,形成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三是创新社会治理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保证社会治理的常态化、长效化、社会化、智能化。
二、十八大以来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探索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和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创新,基本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格局,初步形成了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治理新局面。
(一)改革基层社会治理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地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将强镇扩权作为地方机构改革的重点,对促进地方政府治理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2012年江苏省昆山市通过权力下放,重构基层政府的功能,将原有34个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重组为8个职能机构,构建了“前台+后台”的服务运行机制。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浙江省在27个试点镇进行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9月,广东省组织制定了《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大力推进强镇战略。
与此同时,各地对社区治理体制进行了多方探索与创新,形成了以社区党委为核心、多元参与共治的多种社区治理新体制。这些改革探索理顺了街道与区政府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加强了街道内部机构之间的整合,提高了社会治理与服务基层的效率。从2012年开始,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通过“街道中心化”改革,形成职责清晰、制度规范、运转有序的街道“中心化”工作格局。山西省阳泉矿区在“区直管社区”体制改革中,实施“一委一居一中心”管理模式,实行区直管社区体制。2014年,上海市深化街道行政体制改革,通过服务分类,进行中心化改革,在原来社区“三中心”的基础上,新增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社区综治中心,强化直接为群众办事功能,实现机关服务窗口化、平台化。贵阳市开展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撤销了原有的49个街道办事处,设立了94个新型社区,实行“一委(社区党委)一会(社区居民议事会)一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治理模式,形成了“一核多元”治理体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提出“一核多元”的“1+3+N”社区治理结构,“1”即社区综合党委(联合党委、总支),“3”即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工作站、社区服务中心,“N”即各类社会组织和驻辖区企事业单位。浙江省温州市通过实行“三分三改”、政经分开、政社分开、村委会转并联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传统的村民自治转向居民自治,实现基层治理体系的重建,适应了当前开放流动的社会现状,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能。
与这些改革相适应,各地积极探索以购买公共服务为重点的社会组织治理体制改革创新。北京市通过制度化建设、组织化建设、规范化建设、社会化建设、财政保障机制构建,完善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机制,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治理结构的优化。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注重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积极对区域内社会组织进行指导、协调与服务,通过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积极培育和引进公益社会组织,如九洲残疾人文化艺术中心、万家帮家庭和谐促进中心、玄武“一家圆”心灵保姆服务中心等有影响力的公益社会组织,让社会组织更好地扮演协助政府服务社区居民的助手角色。
(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
各地积极探索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机制。多元主体参与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公安分局借鉴国外社会管理先进理念及经验,创建了“志愿警察”项目。通过安排志愿警察与民警开展巡逻、社区警务、防范宣传等工作,提高辖区巡逻防控能力和见警率,有效缓解警力不足,也让志愿者实现成为一名“警察”的人生梦想和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人生价值。广东省中山市以推进社会包容性发展、提升全民改革发展的获得感为主要目标,开展全民修身、全民创文、全民治安、全民创业、全民禁毒、全民公益等十多项全民参与社会治理行动,初步形成全民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真参与和常参与的治理模式。
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各地积极建立机制,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解决重大事项实施中出现的不稳定问题、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发挥了显著作用,有效提高了社会治理活动的预见性和实效性。四川省遂宁市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探索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开展行业专项评估,创新评估工作管理模式,对全市重大事项开展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经风险评估的重大事项未发生影响稳定的事件,连续9年荣获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一等奖,连续9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维稳、综治工作先进集体,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发挥市场机制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在社会治理领域,恰当引入市场机制,能够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社会治理效率,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在立体化打防管控体系建设过程中,按照群众自愿参加、市场运营的模式,采取众筹模式,在视频建设项目中政府与社会投入比例为1∶25,各单位及市民以每个点120元的价格按月租用,通过市场化运营的方式操作,通过市场化运营,低成本投入,破解了视频建设“推广难”的困局。
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中创建的有效管理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以不同的方式推行网格化管理机制,使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通过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以网格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法治化为保障,通过推进任务细分化、工作流程化、标准定量化、运行信息化,着力实现安全隐患在“格”中整治、社会治安在“格”中加强、矛盾纠纷在“格”中化解、社情民意在“格”中掌握、便民服务在“格”中开展,社会治理更加精细化。
(三)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重新整合机构与人员配置,调整与转变机构职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在不增加新机构、人员和经费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果。福建省邵武市建立了“民生110”平台,前台以“110”一个号码收集群众反馈和诉求,后台以“民生110中心”一个机构对群众反映的事项交予相关职能部门、基层管理组织、专业服务机构逐项落实。南京市浦口区探索建立区、街道、社区(村)三级联动工作平台和区街两级联勤指挥工作体系,以整合资源为抓手,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大联勤”社会治理机制。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在社会治理领域大力推进和倡导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天津市司法局加强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开发了社区服刑人员动态管理系统,实现“矫正人员网上管理、矫正执法网上审批、矫正过程网上监督”,打造“数字执法”基础平台,实现了社区服刑人员管理的无缝衔接,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办公效率,强化了社区服刑人员监管科技化。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推行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通过推进“一口受理、系统优化、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数据沉淀”的政务服务改革,提升行政效能和水平,促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更畅通了政府和群众联系的渠道,提高了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精准度。
创建更加柔性化的社会治理方式。不少地方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摒弃传统社会管理生硬刻板、缺乏人文关怀的治理方式,增强社会治理方式的人性化、柔性化,增进社会和谐。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福石社区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创造性地开展富有社区特色的“四门行动”,即敲门、串门、叩门、守门行动:常敲空巢老人门,嘘寒问暖送爱心;常串困难群众门,排忧解难送贴心;常叩“意见人士”心灵之门,沟通疏导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区门,安全防护送安心。这些活动使社区关怀零距离覆盖到每一位居民,激发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创建满足特殊群体的个性化社会服务方式。按照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要求,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与差异化需求,各地探索创建了多种适宜特殊群体的个性化社会服务方式。广东省珠海市将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平安创建重点项目,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引进专职社工的方式,将12355热线打造成青少年权益战线的指挥中枢,统筹47个实体化服务门店为青少年提供成长指导、教育引导、心理疏导以及法律援助、困难帮扶等服务。南京市鼓楼区组织党建联盟创新养老服务事业,通过“1+6+N”的运行模式(“1”是成立党建联盟,“6”是设立6个联盟分会,“N”是各个养老服务组织及志愿者服务组织)搭建了基层党建工作崭新平台,促进了全区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全面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常态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协商,成为促进我国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和任务,各地在全面推进基层协商民主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河南省邓州创立的“四议两公开”发展迅速,并在全国普遍得到推广。浙江省温岭市在民主恳谈会基础上,相继建立了由职工代表、企业主代表和政府三方参与的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协商范围不断扩展,协商机制不断完善。江苏省太仓市逐渐探索出基层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城乡居民的互动规则体系,制定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两份清单,明晰了政府权力与社会自治权力的边界,并通过签订协议、双向评估的办法实现“政社互动”。此外,民主议事会、参与式预算、网络论坛、“民主协商日”等基层协商民主实践形式也蓬勃发展,形成了村(居)民自治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自治的新格局。
三、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和当前主要任务
当前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基层社会治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体系建设、能力建设和机制建设为重点,推动乡镇和城乡社区组织联动、协商联动、服务联动、信息联动和党建联动,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要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党组织联动机制建设,切实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和机制引领。要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能力。引导基层党组织聚焦主责主业,着力做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公共环境;要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广泛开展以党员为骨干的各类志愿者服务,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格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加强对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支持其他各类组织依法依规行使职权;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教育引导,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凝聚基层改革发展稳定的正能量。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基层社会治理涉及乡镇、街道党政部门,城乡社区组织、经济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和多个治理主体。必须健全组织体系、理顺权责关系、完善运行机制,逐步构建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要转变行政职能,扩大乡镇政府服务管理权限,把直接面向人民群众、量大而广、由乡镇服务管理更方便有效的各类事项依法下方乡镇政府。统筹推进乡镇行政执法改革和乡镇站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确保责权利和人财物对称下沉;要强化政府主导,制定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在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加强对城乡社区治理的政策支持、财力物力保障和能力建设指导;制定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要继续推进社区减负,编制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建立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
促进基层协商制度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要求,围绕人民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大力开展多层次制度化的协商活动。要健全乡镇党委领导的民主协商机制。推行人民建议征集制度、重大事项听证制度,完善科学有效的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健全需求表达和反馈机制,强化群众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创新城乡社区协商内容形式,将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和群众利益的问题矛盾纠纷均纳入协商范围,完善例会型、议事型、对话型协商模式,切实提升城乡社区协商能力和效果;要扩大基层协商有序参与,增强城乡社区党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城乡社区协商的本领,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需求表达和监督评价方面的作用,支持和帮助居民群众养成协商意识、掌握协商方法、提高协商能力。
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基层公共服务能力直接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着力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优化服务资源、扩大服务供给,逐步构建政府公共服务、社会公益服务和居民自我服务互联互通的基础服务体系。要推进服务规划一体化,按照区域覆盖、制度统筹、标准统一的要求,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要推进服务功能规范化,编制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改善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指导目录,推行首问责任、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服务承诺等制度,着力增加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城乡社区服务项目、标准有效衔接;要推进服务方式社会化,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强乡镇政府购买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制定乡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购买城乡社区服务指导性目录,鼓励和引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经济社会组织和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加快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联动机制建设。
增强科技信息技术支撑能力。要依托“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制度、机制和方法创新,逐步构建线上治理和线下治理相互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技术支撑体系。要提高乡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县乡之间、县级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借助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推动公共服务信息化向城乡社区延伸;要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积极开发智慧社区信息系统和智慧社区移动客户端,逐步实现服务项目、资源、信息的多平台交互和多终端同步。结合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充实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功能;要促进互联网技术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探索互动式、网络化、开放性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