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和谐共生之道

2017-11-01陈祖海蒋晨光

中华环境 2017年10期
关键词:星斗姊妹自然保护区

文 陈祖海 蒋晨光

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和谐共生之道

文 陈祖海 蒋晨光

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地诠释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自然保护区建设是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有效措施,而和谐发展是自然保护区的永恒主题。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居民的关系,一个规划合理、管理有序、健康发展的自然保护区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普遍存在于自然保护区与社区居民之间,一方面自然资源要得到保护,另一方面当地经济要发展。社区居民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与自然保护区生态资源的保护息息相关,由于空间的依赖性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资源的依赖,往往在土地、森林、矿产资源的利用上与自然保护区条例产生冲突,这不仅影响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功能,也导致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保护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保护是发展的前提,为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态资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是保护的基础,可以为保护提供各种类型的支持,如人力、资金及基础设施等。自然保护区和社区之间只有和谐相处,才能达到保护和发展的双赢。

如何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星斗山和七姊妹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恩施州利川市、恩施市和咸丰境内,分为东部星斗山片和西部小河片,属“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水杉原生种群及其生境、稀有的野生动物以及莼菜野生湖沼植物等。辖区内有9个乡镇87个村,居住2万余户6万多人。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境内,地处我国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区总面积3455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珙桐等重点保护植物和金钱豹、云豹等珍稀野生动物。辖区内有3个乡镇25个行政村,居住2739户9890人。

在划定自然保护区之前,星斗山及七姊妹山保护区内就已生活着许多居民,过去当地的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高,保护区建立之初传统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限制,而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又没形成,导致许多违法使用生态资源的情况发生,这些便是保护区与社区所面临的主要矛盾。经过多年的探索,星斗山及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探索出了一条保护区与社区和谐发展之路,结合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实践,对保护区与社区共生共赢提出如下建议。

重视提高社区居民生态保护意识

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在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初,保护区管理局编印材料在保护区内各村落进行巡回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干部职工队伍深入保护区周边社区向群众宣传自然保护区的意义以及必要性,让社区居民了解到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当地发展的好处。《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保护区管理局专题讲解宣传条例具体内容。通过多年的持续宣传教育,保护区内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得到明显提高,认识到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当地发展的好处,并开始理解、支持、配合保护区工作。

依托生态产业解决社区居民生活来源

发展生态产业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保护区建立以来,星斗山及七姊妹山周边社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社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改变了过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解决了社区居民生活来源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在利川市毛坝镇芭蕉村及茶塘村,当地社区将以前的水田改造为茶园,发展茶叶种植,开办制茶工厂,茶叶种植已经成为星斗山保护区当地居民的主要产业。在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当地居民主要开展养蜂、种植树苗,其中养蜂成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通过发展生态产业,解决了保护区居民的生活来源问题,从而减少了由于生活所迫带来的生态资源的破坏行为。

适度生态旅游带动社区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是依托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生态系统,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适度开展生态教育、健康养生的一种生态友好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既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又可以增加社区居民经济收入,更好地推动生态保护工作。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良好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拥有810公顷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气候条件优越,生态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的两溪河村居民依托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带动了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目前主要以卢家院子为代表的民宿旅游项目,现已有14家农家乐,“卢家院子”已经成为当地居民开展民宿旅游的品牌项目。

以生态补偿体现生态资源价值

生态资源是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实施生态补偿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旨在修复生态功能,增加环境资源“存量”,实现生态资源价值的还原。自保护区建立以来,星斗山及七姊妹山保护区积极落实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将补偿资金按照规定程序足额兑现给农户。以星斗山毛坝镇芭蕉村为例,48亩生态公益林每年获得生态补偿资金612元,48亩是村民中拥有数相对较少的。在七姊妹山两溪河村,拥有生态公益林760余亩的村民每年可获得生态公益林补偿9700余元。实施生态补偿制度使社区居民深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社区居民由“被动”保护变为“主动”保护。生态补偿改善了民生,凝聚了人心,提高了社区居民保护生态的积极性。

星斗山毛坝镇芭蕉村茶园产业。蒋晨光 摄

合作交流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

在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保护区管理局对外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努力提高保护区科学管理水平。星斗山管理局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签订了科研合作协议,双方主要在资源保护、资源利用、社区共管、社区培训及政策机制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与高校签订研究生教育与创新基地合作建设协议,通过研究生培养与创新基地建设,不断推进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

以生态移民还原自然生态

自然保护区目前面临的最大现实压力是社区人口过多。即使生产活动对保护区没有风险,但修路、建房等改善基础设施的“民生工程”却对保护区带来威胁。因此,进行适度的生态移民很有必要,特别是核心区居民的移民搬迁是履行保护区条例的客观要求。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围绕“统筹规划、阶段实施、精准管理、精准脱贫”的工作思路,争取扶贫政策,通过生态移民、专项扶贫搬迁等政策支持,整体推进自然保护区精准扶贫工作,将核心区农户全部迁出,缓冲区及实验区有搬迁意愿的农户同步实施搬迁。宣恩县政府在《关于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中已明确将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列入搬迁对象,将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宣传。通过合理有效的生态移民,将最大程度实现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的还原,并保护当地珍惜的生态资源。

(陈祖海系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蒋晨光系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星斗姊妹自然保护区
姊妹题比比看——三类临界问题的变式
只不过是人
秋夜辞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分析
《Radio World》公布IBC 2019“最佳展品奖”名单
《上海诗叶》征稿启事(大型诗集《黄浦江诗潮》姊妹集)
在高高的山岗眺望
青草赋
钱塘江源头新建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