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兼任班长的共和国副部长—中国工匠李国才 (上)
2017-11-01于万夫
○ 文/于万夫
一位兼任班长的共和国副部长—中国工匠李国才 (上)
○ 文/于万夫
作为吉化精神、吉化文化精髓的李国才故事,已升华为激励后人的正能量。
●2016年,84岁的李国才在家中接受本文作者采访。
如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1970年6月组建的燃料化学工业部拆分为石油化学工业部、煤炭工业部。
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由康世恩担任,副部长为宋振明、孙敬文等十人,其中位列第八位的,是一个共和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在企业最基层兼任班长的“超八级”大工匠——李国才。
技术革新处女秀
小平同志握着他的手说:工人阶级了不起!
李国才,1932年生于河北昌黎。旧社会,家里穷的叮当响,10岁才有了自己的名字。1951年在锦西化工厂参加工作。1954年调到吉林,参加“三大化”建设。号称“新中国化工长子”的吉林“三大化”,作为“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联援建156项重点工程中的3项。
来到吉林,干的活儿多了,难度也大了。厂与厂、人与人、队与队之间的劳动竞赛,你追我赶,热火朝天。一大批劳动模范,像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让李国才顿生一种快马加鞭、力争排头的紧迫感。
在东北搞建设,是个房子都得装暖气,装完暖气必须试压。可是,那个试压泵的进水量太小,打一次压,没有两三天时间下不来。这要是“三大化”全打一遍,那得打到什么时候呀?太慢了。
李国才决心要改进那个泵,提高打压的工作效率。
工地上,找些边角余料不难,找个零部件也不是问题。他找到一个直径89毫米的钢桶,做了个橡胶活塞,挺理想。没几天,茶几大小、30公斤重,小巧玲珑的装置弄成了。
过去,给暖气打水试压,一桶一桶地挑,累人不说,关键是又慢又脏,这回好了,工作效率提高好几倍。紧接着,又给这个打压泵做了一个喷火头,能当焊枪用,烘烘烤烤也都行。
两年以后,当这台被称作“万能泵”的设备,出现在吉林市技术革新展览会上的时候,它已经具备了抽水、打压、喷火、喷浆的多种功能。
这是李国才技术革新的处女秀。
民用建筑的下水管线使用的陶瓷管小山似的堆在施工现场。瓦工师傅用扁铲,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敲打切割,切断一根陶瓷管要一两个小时,费时费力不说,破碎率70%。
根据夜校物理课上学到的“热胀冷缩”原理,李国才开始琢磨瓷管切割的难题。他制作了一个胎具,对切割部位电加热,然后急冷,切瓷管如同切豆腐,不费吹灰之力。民建工地8800米陶瓷管道的切割难题,就用这么个土办法,解决了。
化肥厂的耐酸塔,本来是用进口的不锈钢建造,但工程干了一半,不锈钢没了指望,改用瓷砖贴面。于是,成火车的瓷砖运进了耐酸塔的建筑工地。
有一天,从这里经过,李国才看见打碎的瓷砖白花花的一片。他想:陶瓷管能切了,为啥瓷砖不能切?根据同样的原理,他制造了两台瓷砖切割机,一共花了3.7元,切一块瓷砖只需3分钟。
瓷板是用沥青粘到设备上的。李国才发现瓦工组融化沥青的喷灯火焰小、力量弱,影响工程进度,于是他又把喷灯改造成“喷火油泵”,这两项革新成果不仅消灭了瓷砖破损,而且提高施工进度14倍。
1957年10月,吉林“三大化”建成投产。吉林省召开第二届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25岁的李国才被评为吉林省劳动模范。
1958年9月,带着他的“三大成果”,参加了“吉林省技术革新突出成就展”。正在吉林省视察工作的邓小平、李富春、杨尚昆、蔡畅等中央领导观看了他的技术表演,小平同志握着李国才的手夸奖说:工人阶级了不起!
1960年,李国才当上吉化建设公司管道工地管道加工班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加工班不仅实现了煨管机械化,而且发明制造了电动套丝机、无齿切管机、弹簧锤以及弧型泡沫混凝土切割机等2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
疏冰解冻化险情
东北大地的冬天,虽说“冰天雪地”是常态,但要真有寒流来袭,对化工生产还真是个防不胜防的威胁。
●李国才(左)和他的老伙计研究解决弯头压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1962年12月14日,气温骤降,吉化化肥厂通往电石厂、染料厂刚投产启用4个月的氮气管线,由于设计缺欠,加之安装时管内积水没有排净,发生冻结,堵塞近千米,染料厂有11个车间就像断了血脉一样,被迫停产。
每隔几米掘个坑,然后燃起一堆堆烈火烘烤。但大火烧了一天一夜,无济于事,冻结的管线毫无融化的迹象。
有人建议注入蒸汽融冰,有人提出电加热,都不可行。李国才想,焦炭的火硬,再用氧气叠加能量,然后用鼓风机把劲头儿足的“疏冰锅炉”,冻情立刻出现了转机,全线疏通,恢复生产。
1963年3月,李国才被命名为省特等劳动模范。他的管道加工班被命名为先进集体。中共吉化公司党委、吉林市委、吉林省委分别做出“向李国才学习”的决定。干热送进冻结了的管线,准行。于是,一台名叫火焰喷射炉的新型吹风加热装置弄出来了。
●李国才研制的压制弯头的“争气号”油压机。
●时任石油化工部副部长兼管道加工班班长的李国才(右三),在研制高压锅炉现场。
设备运到现场,炉膛喷出的烈焰像一条长长的火龙,钻进了冻结的管线,不大一会儿,管线烧红了。两小时后,100米开外,盖在管子上的草袋子冒烟了。
冻结了几天的氮气管道终于畅通,停产的装置陆续运转起来。
不料,两个月以后,又有一条氮气管线冻了,两个月前用过的那台火焰喷射炉不但不管用了,反倒把炉子烧得通红。面对新矛盾,适应新特点,根据火车头“废气拔烟”的原理,李国才又制造了一台发气快、压力大、
防爆车间敢放炮
企业亏损,事故频发,“文化大革命”使吉林市包括吉化公司的生产与建设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1968年夏天,吉化电石厂的一条排污排渣的大沟被化学污泥淤平了。这条3000多米长、5米多宽、2米多深的大沟,不及时疏通,化工生产就有憋停的危险。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要是人工挖,有毒有害不说,少说也得干上一至两年。
有人提出用泵抽。但是把水泵弄过来一抽,不行,嗓子眼太细,泥水进去,一会儿就把泵憋停了。
李国才寻思着,世上的事物总是千差万别的,但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山丁子的果实又苦又涩,通过嫁接,可以长出又甜又脆的苹果。搞工业为什么不能借助“嫁接”的原理实现心中的梦想?
松花江上的小火轮,靠螺旋桨搅动,产生反作用力前进。但是小火轮排到身后的水“自由散慢”, 没有高度“集中”。什么东西具备这个能力呢?飞机,喷气式飞机。他把“喷气式”的透平叶轮,改成对付水的螺旋叶轮,再将螺旋桨搅动起来的泥水集中起来,定向喷发出去。
边摸索,边实践,经过39次改进,用“工业嫁接”法,终于造出了一艘“船头、车身、飞机尾”的“三结合”排泥船,150个马力。
用了不到半年时间,那条被淤满的北大沟疏通完毕。
这条排泥船,虽然没有水泵,但它既能排水,也能排泥,既能前边吸,后边排,也能后边吸,前边排,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在完成了疏通排渣沟的任务以后,被吉林热电厂借去,抽排粉煤灰;舒兰县法特公社也借用过,播种插秧时遇上天旱,用它抽水灌溉了上万亩水田。
1968年11月,吉化化肥厂水洗车间发生爆炸事故,全厂停产。
奉命从外地赶回来参加抢修的李国才,到现场一看也傻眼了:十几根钢筋混凝土柱子顶天立地杵在那里,一根两搂粗,十几米高,不拔掉这些障碍,新装置无法就位,生产难以恢复。
操起12磅大锤砸下去,弹脑瓜崩儿似的,水泥桩子只留下一个白点。不远处,负责外运建筑垃圾的大吊车、拖拉机全都熄火闲在那里,没事儿干。
李国才提出用炸药,炸!
他的想法,马上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这是个防爆车间,方圆几十米范围内,又是设备,又是管线,又是仪表,严格禁止烟火,还敢爆破?”
李国才信心满满地说:“炸药就像一匹野马,别看他性子烈、尥蹶子,但摸透了脾气,照样可以驾驭,可以很听话地为主人服务。”
他亲自号眼,装炸药,安雷管,然后用湿草帘子,把钢筋混凝土柱子左一层右一层地围起来。只听“轰”的一声,闷雷似的,钢筋混凝土七裂八瓣地坍塌在地上,而附近的设备、管线、仪表,毫发无损,仅用15个昼夜,完成了一般情况下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的抢修任务,化肥厂迅速恢复生产。
祸不单行,没过多久,三台锅炉、三套机组的吉林热电厂2号炉的排灰系统冻了,所属发电供热系统被迫停止运行。
数九寒天,与“三大化”配套的吉林热电厂,不仅关系企业生产,更与上万户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专家与领导决定,先把这根冻结的管线拆除,然后原地原址架设新管道,尽快恢复生产。
没别的办法,李国才提出,还是老办法:爆破!
三条管道并列并行,之间也就一尺距离,要是再把1号炉、3号炉弄停了,那就不可收拾了。现场的领导和专家一致反对。
李国才亲自号眼,亲自作业,干了整整一个通宵,上千米冻结的管线全都解决,现场也清理干净了。
天亮,开始铺设新管线,吉林热电厂的2号炉迅速恢复生产。
进口弯头的“终结者”
石油化工企业与其它企业的最大差异是塔罐林立,管道纵横。在那遮天蔽日的钢铁林莽中,管道好像生物机体的血管、神经,把塔罐连接起来,把机泵连接起来,把装置连接起来,把厂房连接起来,企业这才有了生命,形成生产力。
凡是管道,不管长短粗细,都得拐弯,90度、60度、100度、120度……面对各种工程需要,制作弯头成了管道工人绕不过去、必须面对的责任。
吉林“三大化”建设期间,弯头多数是焊制的“虾米腰”,工艺要求高一些的地方则是采用煨制。到了七十年代,装置的工艺要求严了,制作工艺进步了,弯头开始压制。
从低压,到高压;从热压,到冷压;从直径22毫米,到890毫米;从壁厚3毫米,到90毫米,一次次提升,一次次发展,一次次创新,从低级到高级,弯头制作一直在不断革命。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管道工人,李国才始终站在潮头,引领了中国弯头制造的一次次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
根据我国石油产量迅速增长的情况,为把化纤、化肥工业搞上去,适应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的需要,1970年,国务院决定从国外引进一批大型化肥、化纤等成套设备,并要求“在与国外合同签订后”2至3年内全部建成投产。
从高质量弯头需求量的大幅度增长,李国才感觉到了这种发展与提升的脉动,感觉到了中国工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不锈钢弯头的冷压技术已经刻不容缓地提上了日程。
为此,他们首先制造了一台400吨油压机和压制不锈钢弯头的特殊胎具,然后根据现有条件和生产手段,制定了一套压制不锈钢弯头的新工艺。
过去,干一个21 9毫米直径的弯头,需要20多人忙乎一天,累得直不起腰来。现在用冷压技术,3个人,一天,可以生产200个。
李国才给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康世恩写了一封信。他恳切地说:“过去,石油化工配管的不锈钢弯头都是焊接的。焊接一个弯头,需要4天时间,需要7斤焊条,这些焊条中国没有,必须从日本、瑞典进口,价钱非常的昂贵。现在我们研究压制出了这种弯头,仅用2分钟就成型……质量超过了外国。……请领导批准把全国石油化工系统的弯头都包给我们加工班,以便为国家减轻负担。”
石油化工部领导开始给力,给到让李国才和他的加工班能把浑身上下的劲儿全使出来的程度。100吨,两火车皮,各种规格的不锈钢管,作为“流动材料”运到吉林,专门供研究压制弯头使用。紧接着,一个又一个,来自全国各地的不锈钢弯头的“高难度”课题蜂拥而至。
首先是北京燕山石化东方红炼油厂,一下子定制了3万只各种型号的不锈钢弯头。紧接着,以生产乙烯、涤纶、维纶、塑料为主的上海石化一期工程;大庆引进的30万吨大化肥装置;上海吴泾第一套国产化30万吨合成氨装置……
只有2 7人的加工班,出满勤,干满点,破纪录地迎来了精品弯头制造的新局面。
为了压制各种材质、不同型号的弯头,李国才先后设计制造200吨、300吨、500吨、1000吨、1500吨油压机10组;各种高压泵11组;80吨、270吨液压风动吊车9组,以及油、电、风三结合液压车床,生产能力不断成长。
据不完全统计,李国才带领他的加工班,总计压制出6种材质,25种规格,276个品种,30多万个定型弯头。其中,大部分为中压、高压弯头。
1978年3月18日至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大会。这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在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李国才作为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他的大口径合金钢高压弯头及大口径冷压不锈钢弯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
本文图片均由闫若谷提供
点 评
迎难而上 勇于实践
1949年,新中国化学工业的总产值只有1.77亿元。但到了“一五”计划结束的1957年,化学工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48.2亿元。硫酸产量从4万吨,增加到15.1万吨;化肥产量更是从0.6万吨,增加到63.2万吨。
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中国化学工业靠什么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这种从无到有的跨越?当然靠的是党的领导、党的政策,靠的是诞生于“一五”期间,以“新中国化工长子”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靠的是千千万万李国才式的创业者、建设者。他们面对矛盾,不气馁,不退缩,迎难而上,勇于实践,他们是大工业造就的时代传奇,
李国才的事迹,李国才的故事,李国才的奉献,已经作为吉化精神、吉化文化的精髄,被总结、提炼、升华为激励后人的正能量。
时代前进了,科技发展了,历史进入21世纪,李国才们留下的这笔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正以强大的生命力、号召力,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
责任编辑:陈尔东znchenerdo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