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伴心自安
2017-11-01刘传福
文 / 刘传福
与书为伴心自安
文 / 刘传福
与其说看书是种乐趣,还不如说是生活中一种上好的怡情方式。从小,因书生爱,我不知不觉与书相伴了几十年,始终情深意重,不离不弃。
在我的记忆里,爱上看书是从五六岁开始的。那时,正值上幼儿园的年龄,然而农村的孩子却没有机会。记得有一年春节,远方教书的大姐回乡探亲,随便帮我找回了一本小学第一册的语文书,希望我在学前打下一定的基础,上学不落后于其他孩子。那是一本破旧的书,早已没了封面,有些页码也褶皱连连,然而里面的内容并不缺,仍旧精彩无限。看着书页里形状各异的字母、栩栩如生的图画以及一排排整整齐齐的文字,一种好奇感油然而生。
这本书,成为了我的启蒙读物。父亲不懂拼音,只识汉字,在他反反复复的示范下,没过几天我就会读了不少儿歌和短文,纵然不识其中的每个字,“望天书”也不乏读得像模像样,常常受到长辈夸奖。那本书,如一扇小小的门窗,引领我向往着通往知识的小路。
在小学和初中的岁月里,我认识了不少汉字,课外也读过一些书籍。不过,那个课外书很匮乏的时代,课外读物基本上都是与同学换来的小人书,诸如《哪吒闹海》《金刚葫芦娃》《西游记》等经典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时隔三十载,那些人物仍旧活灵活现地浮现在眼前。那时,只要手里有本书,就可以在一个地方坐上大半天,咀嚼着文字背后的精彩和无限的乐趣。
最难忘的是读师范的日子,那可算得上是个读书“充电”的时代。一下从农村进入县城,学校琳琅满目的书籍让我不再忍受匮乏的饥饿。课余时间,我会走进图书室,翻读一本本名家力作或世界名著,从先秦读到近代,从国内读到国外,从原始人读到现代人,从文言文读到白话文,游弋于书的海洋,尽情享受着书香里的慢时光。
县城不大,然而街头巷尾的大树下,书摊很多,上桥、下桥、扬武坊等人群密集之地,都是摆摊设点的好地方。周末,不少同学去看录像、溜冰、逛街,我却在书摊旁一待就是半晌。摆书摊的大多都是中年人,一看鼻梁上悬挂的眼镜就明显感觉有些书生气。他们大多搬一条小板凳坐在书中央,手里捧着一本“武侠”有时候看得喜笑颜开。书摊的书,可以租,也可以卖,令人兴奋的是,虽然不新,然而价格却非常低廉。冲着廉价,我因此成为了光顾的常客,也和他们成为了朋友。
其中一名三十出头,也是街头最为年轻的摆摊者叫阿宝,他和我一样来自农村的大山里,接触多了,因此我们有了更多的语言,到最后无话不谈。阿宝从小爱书,成绩一向很好,因为家庭贫寒,为了让哥哥上大学,自己高中便辍学在家。后来,他将自己收集的书籍摆起了书摊,一边赚钱一边学习。因为情趣相投,他不仅向我推荐一些书,而且还经常给我打折优惠。那时候,《三国演义》《青春之歌》等作品,我看了一遍又一遍,那些飘着油墨味道的文字,让我的每个周末都很充实。
我师范毕业的时候,阿宝依旧在摆书摊。临别时,他告诉我,他要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希望我毕业后经常来看他,并赠送我一本《路遥文集》,里面还放了一张老家详细地址的小纸条。如今,二十年过去了,我和阿宝再也没见过面,他摆书摊的地方如今已是高楼林业,只是多年前打听到他通过考试当上了一名教师。很多次在梦里,阿宝依旧在书摊中央虔诚地捧读书本,一动不动如一尊雕像。多么希望有一天,我能再见上阿宝一面,和他分享多年来读书的乐趣。
参加工作了,我仍然难以割舍与书结下的深厚情缘,经常忙里偷闲,总会带上家人去书店看书买书,为自己“充电”。偶尔,心血来潮,也会写上几段,隔三岔五整理成章。现在,我家的客厅、卧室加之阳台,都成了书的场所,空闲时候,随手翻开一些,重温我的作品,学习国内外名家的大作,此时此刻,总是心潮澎湃 ,恨不得一口气连续写上几章来。
有时候我会莫名地羡慕起现在的孩子们,在这个书籍丰富的年代,可以毫无忧虑地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如一群群自由自在的鱼。多年来,我以自己和阿宝的故事,教育着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愿他们与书为伴,不虚度此生。
与书为伴心自安。书,是一杯清茶,越喝味越长;是一杯老酒,越品味越香;是一碗食粮,吃了长力量。一书在手,会让你瞬间忘却都市的浮躁和烦恼,在阅读的世界里,总会心泛涟漪,遐想万千,想着它的好。
责任编辑/邹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