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增强民心认同的路径分析
2017-10-31李美娴
李美娴
【摘要】民心认同作为反映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考量,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动力源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要增强民心认同触及的根本问题是话语主体的权威性、话语内容的实际性、话语客体的公共理性、话语载体的创新性、话语环境的安全性和对外话语的主动性。抓住这六个根本问题,展开由内到外三个层次的深入构建,有效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境遇,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机制,整合话语资源,强化话语规范,创新话语传播,才能营造出平等有序、安全稳定的话语空间,增强民心认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关键词】意识形态 话语权 民心认同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2.028
引言
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话语体系中,经常会提到“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民之所向”,想获得或守住政治合法性地位的阶级必然要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当下中国政治和精神文明领域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及其话语权的建设,习近平主席更是一再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①。在利益分化和多元文化激荡的社会转型期,民心认同是直接关乎和反映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工作好坏成败的“晴雨表”。
民心认同并非天然形成的,需要运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去建构,民心认同的对象不仅仅是社会政治生活,其对象涵盖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家外交等方面,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民心认同的表现也不仅仅是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应是认知、情感、信任、评价、期待、行为六位一体的综合表现,民心认同不但是意识范畴,而且是一种实践过程,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
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增强民心认同必须合理地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话语结构,即内、中、外层的稳定体系,亦即话语主体和内容核心、话语客体和载体、话语环境和国际话语生态这三个层次。确保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内部要素之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人民群众之间、民众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多向和谐互动,从而实现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意识形态话语权内层构建:从话语主体和话语内容上保证民心认同
“谁能说”——话语主体构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的践行主体主要指的是政府群体,领导干部自身行为失范,如何能保障话语主体的权威性?又如何能让民众自发地认同?对此,话语主体构建的重中之重应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不仅要从其集体内源的思想心态着手,而且要从制度生态外源的考核激励和问责机制入手。第一,重视思想教育。领导干部自身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品行做表率,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发展下,加强理论学习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第二,变“管治”为“服务”。领导干部的权力从人民中来,要回归到人民中去,变用权管理人民群众的“家长”心态为用权服务的“公仆”心态。第三,完善考核体系。对传统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进行优化,将社会民生、公众需求等因素纳入考量范围,与政绩考量并重。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和制度,明确考量标准,引入第三方(高校智库等权威机构或直接服务对象)评估,提升考核的信度与效度。第四,以法治保问责。自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将领导干部的作为纳入法律规制之下,将法治精神一以贯之。对领导干部的问责通过党的问责、行政问责、社会问责这三个层次多方位的问责系统,时刻给领导干部敲响警钟,督促其用权为民,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公信力和领导力。
“说什么”——话语内容构建。能否解决“说什么”的问题,要实现话语内容“接地气”“涵生气”“蕴底气”的“三步走”构建。“接地气”要求话语内容必须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境遇。通过舆情了解、田野调查获取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用大数据统计和分析采集的信息内容,科学地洞察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客观及时地分析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相关方针政策,及时回应民众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生活化和现实性。“涵生气”要求话语内容本身具备吸引力。社会伴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时代语言呈现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话语内容也从枯燥转向娱乐。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可以借鉴新鲜的话语元素、话语符号,满足民众对话语内容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要,实现意识形态话语内容从宏观到微观,抽象到具象的转化。“蕴底气”要求话语内容本身的真实性不容置喙。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阳光、公开、透明,经得起来自社会各方的调查和时间考验。
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层构建:从话语客体和话语载体上稳固民心认同
“对谁说”——话语客体构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有过论断,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行为是社会事实的常态。古斯塔夫·勒庞也指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的判断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③通常,从众心理是个体受外界信息影响而产生趋同行为的现象,而非理性的从众心理则会导致盲从,甚至有极少数危害社会分子会利用这种心理诱导群体非理智行为,造成群体盲思、群体性事件等危害社会稳定。有鉴于此,话语客体(话语受众)构建的目的在于培育人民群众科学理性地看待事物,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拥有正确的判断力和辨别力,难以受到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的误导。话语客体构建手段在于:第一,深化意识形态价值观教育,培育公共理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公民个人层面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准则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民众树立了面对不实言词进行甄别和判断的准绳,有助于提升民众对危害性思潮的免疫力。第二,树立典型教育,既要对使用话语表达做出正确示范,也要及时掌控和妥善引导“意见领袖”的言行,对诸如“秦火火”此类危言耸听的造谣传谣之人严惩不贷,加强对话语受众的监控和全景管理。
“如何说”——话语载体构建。话语载体是意识形态话语权传播的场域,也是连接意识形态和民心认同的重要中介和桥梁。传统的传媒生态在技术革新下已经日新月异,在Web2.0时代,网络产品内容的生产与运营已经由专业网站扩展到用户个人,网络话语内容从专业制度化、组织把关式地生产延伸到互联网用户随机的、自我调节地生产。不同个体拥有平等探讨话语主体内容的机会、权利。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也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的宣传和教育平台,向着更开阔、更开放、更交互、更平等的话语平台发展。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载体构建既要保持传统平台作用——学校的思想教育课程、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官方网站等,在现有的基础上打造精品,例如《朗读者》等有口皆碑的文化品牌栏目,丰富了意识形态话语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同讲求宣传的艺术结合起来。又要积极融入自媒体参与式平台的搭建,开设移动客户端APP、公共交通动态传媒、微博、微信、直播等,扩大意识形态话语的覆盖面和服务面。通过发起微博话题讨论等方式,创新“与民互动”的话语载体,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广大人民群众话语的互动交流,提升意识形态话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在思想交流中达成价值共识、民心认同。
意识形态话语权外层构建:从话语环境和对外话语上增进民心认同
“在哪说”——话语环境构建。话语环境的构建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了解真相和话语反馈的权利,也是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中的“安全阀”④。话语环境构建的着手点首先是基层的信息渠道建立,完善基层的信息网络。定期进行阶段性网上民意调查或者各地方走访式民意抽查,做好民声听取工作,保证及时知晓民众心态和想法,及时发现不实消息和网络谣言,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回应民众的误解,揭露虚假、传谣的反动思潮本质,用积极应对的态度在对虚假反动本质的批判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⑤其次,强化话语监控和规范话语制度。完善话语环境中的实名制认证,明确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提升意识形态话语环境管理的效能。⑥再次,建立健全舆论预警机制和民意爆发性表达的应急反应机制,统筹线上、线下多方力量,提高意识形态舆情的应对能力。在话语自由表达与规范表达相结合、依法治理和机制预防相结合之下,营造和谐的话语环境。⑦
“出去说”——对外话语构建。在世界舞台上拥有有力的“中国话语”能极大地提升民众民族自豪感,增进民心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构建既不能走过去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缺位失语”的老路,也不能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话语垄断”的洋办法,应采用国际合作、文化交流双轨并重的“中国方案”。在国际合作方面,从地域话语辐射到国际话语,分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从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和平发展之路。用“中国建设”的成功经验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友好地诠释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在文化交流方面,一方面,积极促成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同国际学术话语体系对接。⑧在积极参与同国际学术话语系统的对话中,要坚持“中国学说”自信和运用本土丰富的学术资源,就国际问题、全球协议等共同话题表达中国立场。鼓励和欢迎国外的汉学家访华留学,设立专项基金资助积极投入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外籍友好学者。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建设。⑨努力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充分运用艺术和信息技术,借鉴西方成功的视觉传播案例,诸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动漫,让带有“中国元素”的文化作品在全球推广,创作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达成中国意识形态话语的价值共享和共鸣,促进大众认同。⑩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葛兰西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内涵解读”及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现代社区共同体精神养成的‘微治理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AE15002_11、20162DIXM007)
注释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8月21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3/0821/c64094-22636876.html。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0页。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广大人民群众心理研究》,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3页。
[英]休谟:《人性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509页。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科瑟尔提出的概念,意指“为防止意外社会事件发生而有意建立的某种可以确保社会安全的装置或有意实施的安全措施”。
[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63~64页。
刘友女:《结构视域下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6~138页。
黄明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自信与信仰研究》,《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36~40页。
侯惠勤:《意識形态话语权建设方法论研究》,《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2期,第5~11页。
张骥、刘中民:《文化与当代国际政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5页。
责 编/马冰莹
Abstract: People's approval is the key factor determining whether the work of increasing the voice of ideology is successful or not and is the source of power ensuring the long-term peace and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The fundamental issues behind the importance of people's approval in the said work include the authority of the ideological promoter, the practicality of the content of the ideology, the public rationality of the recipients of ideology, innovation of the communicative mediums, security of th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 initiative in external publicity. If the government can focus on these six fundamental issues, vigorously push forward the work from three levels while starting it over internally first, stay close to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grasp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of the general public, integrate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norms of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e the communication methods, it will create an equal and orderly, and safe and stable communication space, enhance public approval, and consolidate the Marxist ideology.
Keywords: Ideology, increase the voice, people's appro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