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亲水胜地 隐身大山深处的温柔水乡
2017-10-31赵浩宇
赵浩宇
纵观火炉全境,既有千年间香火不断,令^惊叹称奇的“三潮圣水”,又有平滑如镜、兼有美丽神话的“梦冲塘”。寻着“龙溪古渡”贩夫走卒和大商巨贾们曾经的足迹,还可追溯曾经繁华无匹的小镇生活。
如果说大山给予了火炉镇更多的雄壮,那么,这—处处亲水之地则让火炉镇充满了柔美,它们的存在,使得火炉镇犹如一个隐身于西南大山之中的水乡,静待知己来访。
守信灵泉,三湖圣水
在火炉镇老盘沟上游东岸,周家山西侧老岩有一处石穴,穴内有一眼定时定量潮涌的石泉,旧时乡民见一日三涌的潮水现象,以为神迹,便将其称作“三潮圣水”。
“三潮圣水”自古闻名,古籍曾将其与邻近的龙桥山并列为涪州两大名胜,合称为“龙桥三洞,信水三潮”。《四川通志》载:“信水在武隆,其泉如沸,日有三潮,每至高尺余”。“三潮圣水”所在石穴穴口平齐,泉眼之上山岩壁立,灌木丛生,藤萝倒悬。泉眼形如龙吻,故称“龙口”。龙口高约7米,呈半园形,上凸下凹向内倾斜。洞底为一小草坪,面积约7平方米。里壁石钟乳垂挂,形态各异。泉口在山石半腰处,直径3至4寸。每天上午8至9时,中午12至1时,下午5至6时喷涌三次,时辰一到,泉水准时喷涌而出。无论盛夏酷暑,抑或数九寒冬,泉水喷涌的时间相差最多不过一小时,因守时守信如此,故又名信水。
“圣水”喷涌前后均有征兆:泉潮初始时,泉眼内有呼呼之声出,声音渐强渐急,有如钟磬共击,声停水出,水流如碗口大小,其势如千军冲阵,万马奔壑。泉水夺穴而出,顺着水道,穿越石穴直奔岩下35米远的老盘沟,待泉水潜入老盘沟后,泉口水势甫止,水道也干涸如旧,水迹全无。此时从泉内传来玉鸣,如闻瑶琴。
古往今来,上至朝臣,下至湘鄂川黔边区村民,无不闻之则至,怀兴往观。在旧时,更因“圣水”之名,每逢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个日子,彭水、丰都、及附近核桃、万乡、白果等地的乡民便会来到“三潮圣水”朝拜,排队等候,各自用器皿带回“神水”,以祈一年和顺。
如今“三潮圣水”的秘密已经被科学所解答,该现象的学名为“间歇泉”。普通的泉水只要拥有适宜的地质构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便可形成,而间歇泉的出现则需要更加苛刻的条件。
首先,间歇泉需要在地壳较活跃的地区,以炙热的岩浆活动作为能源。其次,间歇泉需要有一套复杂的供水系统,有人将其比作“天然锅炉”。在这个天然锅炉里,有一条深深的泉水通道。地下水在通道最下部被炽热的岩浆烤热,却又受到通道上部高压水柱的压力,不能自由翻滚沸腾。狭窄的通道也限制了泉水上下的对流。这样,通道下面的水就不断地被加热,不断地积蓄力量,一直到水柱底部的蒸气压力超过水柱上部的压力的时候,地下高温、高压的热水和热气就把通道中的水全部顶出地表,造成强大的喷发。喷发后,随着水温下降,压力减低,喷发就会暂时停止,又积蓄力量准备下一次新的喷发。
1942年,刘琨(当时火炉区的区长)在“三潮圣水”侧石壁上题刻“三潮圣水”四个盈尺见方的行体方字,道劲飘逸,雄浑有力。惟“潮”字倒书,概寓此泉水是从很深的地下倒涌流出之意,颇耐人寻味。
关于“三潮圣水”,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一对外地母子逃荒至徐家塘,母亲姓张,年纪不过二十出头,其幼子也不过五岁,两人饥寒交迫,走到村头“观音庙”时已再无力气行路,只得龟缩在庙门石梯上喘息。
此时徐家塘一位陈姓商人来到观音庙,为抱病卧床多年的母亲烧香,偶遇张氏母子,见他们已饿得皮包骨頭,着实可怜,便先行带回家中,还亲自开灶做饭。张氏母子饱餐后感恩陈姓商人的款待,便磕头作拜,可商人无论如何也不从,还说若张氏不嫌弃,可暂留自己家中,将门前田土的庄稼种好,待度过灾荒再回家。张氏听后感动落泪,说此恩此情毕生不敢忘。
此后,张氏几乎将商人的母亲视作自己的生母,关怀备至,丝毫不敢怠慢,几亩田土的庄稼也办得青叶苗壮,引来邻里的称赞。
某夜,张氏得观音入梦,菩萨说,若想治好老人的顽疾,需去求助东海龙宫的三公主。醒来后,张氏便带上儿子去老寨崖半山腰一处石崖朝拜,之后每日三次,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整整三年过去,张氏心急如焚,却从未想过放弃。
这日,张氏冒雨朝拜,一身泥泞的她向石崖阡处祈求,声声动情,一道明亮的闪电过后,空中惊传霹雳之声,崖阡内壁便撕开了一条裂缝,汩汩泉水从中流出。张氏激动地向石崖拜了拜,便接起“神水”冒雨回家。
老人饮下“神水”后,病情果然得到缓解,张氏欣喜不已,可再回老寨崖取水,泉水却已断流,直到天黑才又涌出,此后的三个月里,张氏每日三次去取水,卧床十年的老人也终于恢复了健康。陈姓商人与张氏二人以德报恩,最终走到了一起,成为一段乡间佳话。
龙溪古渡,月下桥头的行酒令
传说老武隆县衙附近有座庙宇,其中柱头上雕有五条龙。这五龙几百年来受人供奉,不知不觉间竞觉醒了过来。更有人说,自己看到过这五条龙下乌江头泅水,还吃了些县民们种的麦子。后来武隆旱灾,收成一年不如一年,这五条龙再次出现,庄稼竟也慢慢长好。猫鼻梁上有五重岩,据说当初龙起身过路,留有印记,现在坐船往乌江走,仍可看得到一重岩上一条龙。
随着五条龙的传说流传开去,小县改为了五龙县。其后,人们取“威武兴隆”之意,就有了今天的武隆。
乌江流域的龙溪古渡,生于乌江中游的穷山恶水之间,潜埋在幽深蜿蜒的千仞峡壁之中,在漫长的亘古时光里,慢慢成为逝去的记忆。传说在龙溪,便盘踞着五龙之中的水龙木莽子,龙溪为龙头,火炉镇为龙身,万峰村则是龙尾。当地盛传,若想让此地世代昌盛,需将龙头压住,不可使其逃遁,于是,便有了之后修建的龙溪桥。
龙溪桥始建与明清,早年间龙溪桥左侧栏杆下有一石刻龙头,其上悬挂一柄青铜剑,据说重达数百斤,为的便是不让那条龙逃走,以永远庇佑当地的百姓。可之后,龙头上的铜剑消失不见,石拱桥一端的桥头也已损毁。当地至今还流传着一种说法:镇龙的铜剑在龙的暴怒之下被震飞,而龙在破坏了栖身多年的拱桥后独自逃走,多年后,一位在河边拾荒的村民捡到了一把锈迹斑斑的铜剑,错以为是废铜,将其卖掉了。endprint
月色笼夜时,负立桥头,仿佛能看到旧时人们在桐油灯下行酒令。
过龙溪桥,沿小道前行,再拐一道弯,便可总览整个龙溪镇。小镇建立于乌江绝壁之上,是为这一带的制高点,稍向外倾便可看到百丈悬崖和乌江的滔滔江水。乌江两岸千仞绝壁,自古就被视为蛮荒之地,兵荒马乱的年月,人们为躲避战乱逃到龙溪绝壁的后山生活,过着靠山吃山的悠闲日子。唯一连接外界的就是后人所说的纤路,在绝壁上每隔三寸左右就开凿出的只容一只脚板的洞,稍不留神就会一脚踩空,坠入江中。
再向里走,便可看到建于悬崖之上的吊脚楼,由山壁上黄桷树夸张庞大的根枝将其托起,看上去极易堕入江中,但村民说,这些房子的根基在石壁之上,非常牢固。房屋皆由木板搭建,房顶用瓦,屋内有颇具古韵的木窗。推开木窗,乌江龙溪段全景一览无余,俨然成了一座瞭望台。
龙溪镇依山而建,傍水而生,曾是古时大塘路和“一楼九铺”最为繁华的商贾聚集地,亦是往返于涪陵等地的交通要道。由于早先没有车辆,人们以步行为主,于是在乌江绝壁上就开辟出了一个通往龙溪镇的古栈道和石板路。当时,一批批的挑夫、背夫、商人常年往返于这条路上,将本地生产的桐油、生漆、药材等特产以竹筏运出,再从沿线运回盐糖等生活用品,龙溪码头也顺应镇上的繁华,一时热闹无匹。
龙溪码头上接彭水,下连黄草,地处险恶乌江里一个较平缓的“U”形水域。早年间,龙溪码头是乌江流域的一个大码头,独特的地理位置使龙溪成为桐梓、火炉一片的关卡门户,便捷的水路交通成为大山连接外面世界的商旅要途,在中桐路没开通之前红火了相当长时间。在密集的山石板砌成的街上,贩卖桐油、山药、酒、卖铁器和剪纸的商户,都隐与两侧的木板房中,热闹非凡。此外,满山满林的树木也带给了当地福利,村民们将木材“扎筏子”运到涪陵交易,然后由涪陵返回,经山窝、牛皮坝、白果、火炉最后回到龙溪。
世代轮回,沧海桑田,历经风霜雨雪的龙溪古渡已不复当年的繁华盛景。手摇过河已是记忆中的残影,遥远模糊的纤路,也在亮丽的山色间淡去。唯有石壁上的奇绝古镇和乌江的滔滔江水,静待游人的拜访。
梦冲塘,龙女移塘的传奇
火炉镇下行6公里,便可到达梦冲塘,此塘面积只有200平方米,在塘的东西两面分别有一个出水口,每个出水口的出水流量有20m3/s。梦冲塘是一口山坪塘,水面面积5亩,和周边景观合计10亩,看似平静无虞,实则暗流涌动。在梦冲塘的中心处,有一股约3立方米的泉水从地下往匕喷涌,形成龙溪河的源头,在龙溪古渡汇入乌江。由于梦冲塘的水中含丰富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非常适合鱼类的生存繁殖,此处还特意建立了渔业园区,故而梦冲塘是—处绝佳的垂钓场所。
2005年1月,由于大坝维修,将梦冲塘的水放干时,从涌泉中人们甚至发现了一些美丽的不明鱼类。它们没有眼睛,全身肉红色,没有鳞片,胸鳍上方还长着一对奇异的白色“囊泡”,经实验室进行研究、鉴定发现,原来这是至今尚未发现的一个新物种。在分类上,这种鱼属于鲤科条鳅亚科的一个新种,专家根据其产地特征将新种命名为武隆丽条鳅,根据形态又取名“白泡盲鱼”,梦冲塘水质之优,可见一斑。
河塘中心的涌泉是整个渔业园的活水源头,来自一条暗河,因为暴雨导致了暗河改道而形成了突然出现的涌泉,但暗河通达何处至今不得而知。后来筑一大坝,抬高水位便于引水灌溉农田,使龙坝成了早涝保收的产粮区。
在如今的梦冲塘入口处,我们见到了一块石碑,碑上的文字记录下关于梦冲塘的成因和名字的由来,有着颇富传奇色彩的说法。龙坝(现梦冲塘村)地段分为前龙坝、下龙坝(朱家坝一带)、上龙坝(塘坝一带)。民间传说,早年上龙坝无自然河塘溪流,仅在象狗洞边有一故称龙塘的自然水塘,涌流成溪,水流向北方。因水流低,引灌不能,三年两旱屡见不鲜,上龙坝人常常为缺水源而发愁。直到公元1802年9月28日,突然天降大雨,雨勢头整整持续了两天,到了9月30日一大早,村民们在一座陡峭的山崖下面,突然涌出了三眼涌泉,泉水不断涌出,迅速形成了一汪水塘,这水塘便是今日的梦冲塘。
原来,在公元1801年,因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们饥荒难耐。当时年仅二十岁的罗偏耷,武艺高强,因向大户强行借粮救助灾民,被扣以“组织谋反”罪名而蒙冤受刑涪州。此间,罗偏耷颈系铁链,手抱千斤石狮,到龙王坨洗澡,正巧被涪陵龙王沱主宰蔡龙王的三女儿蔡梦冲发现。蔡梦冲一见之下对罗偏耷心生爱慕,不仅帮助其沉冤昭雪,更是向龙坝恩赐甘泉,提供水源,于是才出现了上述那一幕。
一夜过去,当人们次日清晨从睡梦中醒来,“老龙塘”早已消失无迹,取而代之的是碧绿如翠的葫芦形大塘展现在塘湾。起初,水塘取名为茂盛塘,意指有此塘后,水源充足,滋润禾苗草木,生长茂盛,故称茂盛塘。随后,又以蔡梦冲之名更名为“梦冲塘”。其意一在不忘龙女移塘改河赐水之恩,二则此塘在人们睡梦之中诞生,正如梦中甘霖冲刷而成。
梦冲塘每年会断流5至7天,据说是因为塘中的龙神每年要清洗一次“龙庭”。此间泉水停止上涌,塘中水位跌落2至3米。清洗时,塘里的水浑黄泛黑,成天翻滚不止,如煮沸状。冲洗结束后,清澈的泉水复向上涌冒,冲走泥浆杂质,塘水又呈碧绿色,干涸几天的河道再见清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