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引数学知识走进语文课堂教学
2017-10-31翁映丹
翁映丹
语文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科,却经常以“独立”的高姿态存在。如果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进数学知识进行教学,会是怎样的效果呢?进行了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用数学知识,有助于思想教育的渗透、教学难点的突破、课堂板书简明易记、创新和激活课堂教学等。通过实践表明,巧引数学知识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能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
语文课堂数学知识换算逻辑符号思想教育语文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科,一方面,语文与其他学科在教学目标上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不但如此,语文科因其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学内容涉及各科知识。因此,语文既可为艺术文化打下文字基础,又可推动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开阔思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学生只有先学好语文科,才能学好数学科及其他科目。经常我们都能看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数学课时,无论在听、读、说、写、练的过程中,总会自觉不觉地运用上语文(包括语文文字知识、思维逻辑等)加以分析本学科。而语文科则不同,它却经常以“独立”的高姿态存在,如,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该课文的内容、写法及挖掘其蕴藏的思想内涵等。
反之,如果能像数学课一样,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引进数学知识进行教学,那一定也会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
一、巧用数学换算,有助于思想教育的渗透
在语文课文中往往会碰到一些隐藏其中的数学问题,透过这些若隐若现的数据,我们能更深层次地去探讨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而往往许多语文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读过,而对这些数学文字不作利用,或单纯地只作肤浅的讲解,或只是简单地认为这些数字对文中整体的表达无关紧要而跳跃过去。殊不知,很多时候,这些文字也往往“暗藏玄机”,如果用得好,它还有深化文本内容之妙用呢。
如六年级课文《詹天佑》这一课,全文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展开描写,举了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过程的几个典型的片段。作者为了说明“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计划提早了两年”,其中讲到开凿居庸关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时,单从文字上讲解是无法让学生领略到詹天佑“双头协攻”这种方法的妙处的。于是,我先让学生采用数学画示意图方法把它画出来,同时还画一幅正常情况下会采用的普通方法。接着再引导大家观察着示意图,然后算一算,比一比,评一评,从数学的角度看,他采用的这种方法有什么优点?大家通过自己的画画,再动笔算一算,不难找出其中原因,原来他兵分两路,把路程折成两半,再同时开工。“如果原来要两个月才能完成,这么一来就只要一个月就够了。开凿居庸关的工期就可以缩短了一半!这真是好办法啊!”很多学生在计算之后看着得出的结论,他们很惊讶于詹天佑的聪明才智。然后,我又可引导学生用这种方法学习詹天佑在开凿八达岭隧道的时候,采用的方法在时间上与比原来计划相比,有什么优势?大家又一计算,“哇塞,比原来足足少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如果原来要四个月才能完成,这么一来就只要一个月就够了!”学生们再一次惊叹于詹天佑的卓越才华!对詹天佑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于是,詹天佑这个人物的高大的形象跃然于纸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又如,课文《蒙娜丽莎之约》中写到“那幅画不大,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虽然这地方的描写在文中不算重点、难点,但解决了这个问题,能为下文大家欣赏到艺术的无限魅力作铺垫,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由于学生对长度单位英尺不了解,所以首先,教师要给大家提供了单位英尺换算成厘米的方法,即一英尺等于30.48厘米。单位算法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通过大家动手算了一算,可一下子得出结果:
这幅画长≈91厘米,宽≈61厘米。
接下来,教师可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出形状差不多大的东西,这时,大家会很快地发现,这幅画其实比一张课桌面大一点,比讲台面小一点。“能在这么小的地方画出如此丰富、复杂又细腻的画,达?芬奇也太了不起了。难怪每天有那么多的人排着队伍来参观!”大家赞叹画家达?芬奇的高超的画技与智慧之情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的思想认识源于对人物的情感认识,让学生带着对文中人物情感去学习课文,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和对文本主题的升华,从而提高觉悟,增进知识。
二、巧用数学逻辑,有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合理运用数学知识,可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学生也易于操作,乐意参与,使语文学习更轻松、愉快、活泼。
课文《鹿和狼的故事》是一篇推理性较强的文章,为了说明鹿和狼之间互相制约的关系,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进行说明,如“经过25年的猎捕,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很快,森林中的鹿增多了,总数超过了十万只”,“两年之后,鹿群的总量由十万只锐减到四万只。到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根据本课是略读课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本文时,老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关键数字,仔细研究其中的数字有哪些变化,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列出的数据:
狼群:“25年→6000多只”。↑
鹿群:“10万只→4万多只→0.8万只 ”↓
通过这样的展示,数据关系非常明晰:一方面,数字的不断递增;另一方面,数字的不断递减。那么,狼和鹿之间彼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关系也就不言而喻了,同时这一组数据又拉出了故事的梗概。教学难点也在数学比较中不知不觉地化解了,为下文得出的推理结论埋下了伏笔,掌握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就轻而易举的了。再者,这个环节的设计在本课教学中也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真是一举三得。
可见,在语文课中巧引数学知识,令学生能一下子从一组明晰的数据对比中,一目了然,茅塞顿开,思路畅通,使得教学难点不攻自破,这与普通语文课有着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甚至更胜一筹之妙。
三、巧用数学符号,有利于课堂板书简明易记
语文课堂的板书、讲解中巧妙運用数学知识,将使其更加简明易记,生动传神又不失趣味性。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板书,可采用阶梯几何图形方式:
板书中,通过几何梯形的逐级上升的展示,学生也能显而易见地从中感受到故事发展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的,此时文章的脉络也已完全暴露在学生眼前了,一览无遗。尤其是在学习五壮士“壮烈跳崖”部分,图形的形似,既能让学生想象到此时陡峭的山崖上,五壮士正准备纵身一跳,以死报国的壮烈场面……这样结合数学图像的板书形式,有助于学生从直观形象地去体会五壮士跳崖的英勇与壮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四、巧用数学知识,有利于创新和激活课堂教学
语文课中引进数学知识,一改以往的课堂学习固定模式,产生变化,从学生的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来说,是符合学生好奇和迎新的心理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大凡语文课,教师三句不离本“文”,用不离“文”,板书不离“文”;学生满耳的“文”,满眼的“文”,写的又是“文”,而且由于汉字结构复杂,写多了较吃力……因此,满堂“文”,反而让学生提不起精神来。在这种单调又显得有点乏味的情况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新颖奇特的内容才能构成有效的刺激信号,也只有有效的刺激信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记忆效率成倍提高。倘能在语文课上引进数学知识,它能使学生感知强烈,容易激发兴趣,形象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有了数学知识的引进,无异于给学生一把能打开学习大门兴奋点的钥匙;给昏昏欲睡的学生打了一针兴奋剂,从而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新奇,并为之一振,精神便高度集中了。可见,在语文课中巧妙引进数学知识相结合进行教学,可使语文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焕发熠熠的光彩,更使学生课堂学习自始至终保持高涨、亢奋的学习情绪,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勇.在语文教学中引进数学思维.中学课程辅导,2012,(05).
[2]陈美丽.融入语文教学方法,提升数学课堂效益.中国校外教育,201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