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品课堂“无效提问”原因分析

2017-10-31王健

王健

摘要: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然而课堂提问是否有效,一直是困扰我们教师的一个永久性话题。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也一直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常见的提问误区入手,分析了“无效提问”在思品课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思品课堂;无效提问;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20-079-1

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度,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和牵动作用。但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个别教师存在只求形式不求内涵的无效提问,课堂看似热闹但是效率低下。一堂课热热闹闹之后,再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此,教师随意的提问成为干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障碍。笔者现对下面几种无效提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提问难度过大

教师备课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掌握水平,给出的问题难度过大,只有极少数学生才能勉强回答出来,那么大部分学生将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部分学生都无从下手这必然会影响到学习的速度和效率,还会破坏课堂氛围。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于人生的“初级阶段”,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教师给出的课堂提问难度过大,不仅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导致训练“卡壳”,而且会挫伤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长期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的表述不明确

很多情况下,教师课堂上的提问之所以让学生张口结舌,并不是问题本身过于深、过于难,而是因为教师对问题的表述不恰当。而学生又对表述中模棱两可的语言或专业性术语难以准确理解,所以回答问题时也就无所适从了。

例如,在一次听课中,有位老师教授八年级思品人教版第八课《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他在说到法律赋予消费者合法权利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权利保护什么?可能会出现哪些考点?”这两个问题毫无关系,硬拉到一起。权利保护什么,设问不明确,应改问“保护消费者的哪些权利?”这样一问,表达相对明确许多。提问指向明确,问题就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能在思考问题时抓住要点,思维呈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而且容易引导学生回归书本知识,不至于让学生云里雾里,一头雾水。

三、问题过于简单

常见过简提问的表现形式有:一是填空式的提问,书上将答案写得很清楚,学生答问只需现摘就可以了。二是选择式的提问,教师提出的是“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学生答问只需择其一即能回答。有时即使听不懂问题,根据学生的固有经验以及老师的语气,学生也会“很配合”地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在这种单一的提问形式下,学生齐答出的就是结果,没有人争议,课堂教学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却没有丝毫彰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也就不利于高效课堂的生成。

四、隨意提问题

教师课前对于课堂上的提问事先没有做好准备。临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不利于对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整体把握。如果老师在课上与学生思想碰撞出火花,突然间想到了与本课内容贴切的问题,然后抛给学生去讨论,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从而顺利突破重难点,这种瞬间闪出的智慧是应当抓住的。但是我说的“漫谈式”提问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随意性大,想到什么问什么,学生所学知识是零散的而非有联系的,成体系的。一堂课上下来,迷迷糊糊,不知所云,做作业时就会遇到一堆问题,学生自然对老师今后的课堂教学没有兴趣。

五、问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没有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不能激起共鸣,学生只能讲一些假话、套话、空话来应付老师的提问。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我们思想品德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应该是更为密切。本学科教育完全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就成为了枯燥的理论说教,学生成为被说教的对象,被动地接受老师传输给他们的道理,很难对书本上的人生哲理、法律道德知识产生认同感。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和能力目标上产生零效,而且知识目标上也是收效甚微。

六、问题只针对个别人

曾经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老师在课堂上很多设问都恰到好处。可惜的是那位老师对一些学生似乎视而不见,提问的对象始终是那几个成绩好的,即使是简单的问题也不例外。我留意了一下,那节课中,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八名,最多的一位学生回答了三次。后来我了解到那位老师是怕别的同学回答不出来而影响教学效果。其实将心理学知识和我们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就不难发现各种基础的学生都有答题的愿望,特别是后进生,认为提问是教师信任的表现,要求一视同仁。偏爱会使提问失去魅力。有的老师,甚至将提问当作对一些后进生的“惩罚”,这将会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导向,增加学生对课堂提问的负面情绪。

总之,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信息反馈,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作为思品教师,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无效提问,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切实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程与教学论,2010(03).

[2]吴根清.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课堂提问的问题及对策.中学时代,2014(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