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研训练培养农学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017-10-31张美俊王宏富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

张美俊+王宏富

摘要: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科研兴趣,多种形式开展科研训练,以及科研训练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增强农学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关键词:农学类学生;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200-03

多年实践证明(国内近20年了),本科生科研训练对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应以本科生科研训练为主线[2]。在国外,麻省理工学院是美国最早开展本科生科学研究项目的大学之一,该校从1969年开始实施“本科生科学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Opportunity Program,UROP),鼓励和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大学四年中,大约80%的学生至少从事过一项本科生研究计划UROP[3,4]。在国内,清华大学首先借鉴UROP计划,从1996年开始创建并实施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经过20多年的实践,UROP已经形成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运作机制[5]。近年来,本科生科研训练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有效推动了本科生科研工作的开展。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2011年,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不但提出了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明确要求,而且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如高校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项目资助体系[6]。

一、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科研兴趣

科研训练是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特殊的作用。为引导和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学术理念,我校农学院历来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科生在一年级、二年级开设科研专题课,培养新生科研兴趣,激发其参与科研的好奇心和潜在的科研意识。定期组织学院各研究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向学生介绍团队的科学研究方向及进展,为学生开始科研训练做好启蒙。

二、多种形式开展科研训练

1.参与教师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活动。我国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可以分为不同类型,根据参与主体地位,分为教师主导型和学生主导型。我校农学类专业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活动主要为教师主导型。科研训练项目一般在每年3月份开展申请工作。主要针对大学三年级学生,此阶段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愿望直接接触科学研究工作,以便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农学类专业有意向培养科研训练的指导教师提供自己团队发展、研究方向和主持科研项目情况,向学生介绍、宣传,根据项目需求选择学生成员,每个指导教师可选择4—6名本科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指导教师。经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后,指导教师跟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有些本科生学习能力较强,平时查阅资料多,有自己的明确想法,根据指导教师研究方向,通过和指导教师交流,能自己确定具体研究计划和研究目标。跟指导教师协商确定试验方案后,学生独立完成试验布置实施、调查取样、实验室数据分析、数据整理整个过程。学生在这种独立自主科研活动中培养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如本人在2014年科研训练过程中指导的1名农学专业学生,在本人的指导下,学生独立顺利完成试验实施、实验室指标测定,后期进行了数据分析,整理形成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工作,达到科研训练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此学生毕业后考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相信本科阶段科研训练为她研究生阶段学习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平时学习中没有太多想法的学生,他们希望通过科研训练项目锻炼自己,学到新的知识和一些科学研究方法。这样的学生,指导教师通过跟他们交流,介绍自己科研项目的方向和动态,指导他们查阅资料,了解项目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过多次交流,根据他们的兴趣确定具体研究计划和研究目标。项目组成员可由多个同学组成,每个同学均需要承担一部分工作,他们还要进行交流,共同试验。这样便于他们互相探讨和协作,同时指导教师指派所带研究生参与项目的具体实施,督促协助学生按时完成科研任务。为了强化科研训练,学院会在农学类专业大二年级本科生中选拔综合素质较好且对农业行业、产业发展具有兴趣,并有志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与指导教师双向选择,为学生创建一个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激励学生自己寻找或发现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问题,发現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查证、筛选和分析整理后,确定最终的研究课题,提前进入科研训练。学生可申请的项目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项目、省市和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等,以这些项目为本科生开展创新研究搭建平台。但是此类项目数量有限,且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积极申报,每年由学生申报立项的URP(Student Research Program)项目屈指可数,导致许多学生毕业之前没有参加过科学研究活动。中国农业大学调查也表明通过参加科研训练及创新试验项目的学生有45.5%对科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87.9%的学生基本懂得了科学研究的过程,66.7%的学生学会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91.2%的学生认为,参加科研训练及创新试验项目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科研和专业学习能力,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语言及组织能力,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同时,有94%的学生认为参加科研训练及创新试验项目对其选择继续深造有着较大的影响。endprint

2.进入大学生种植创新创业基地开展科研活动。2009年我校农学院创建了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大学生种植创新创业基地”,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创新创业技术指导小组、创新创业基地管委会。组建了由6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创新创业专家团队,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培训服务、运营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新型的创新创业科研训练实践形式,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积极响应,每年均有大一、大二学生踊跃参与,此类科研训练学生,学院鼓励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没有申请到国家级、省级项目的,学院相关领导以及创新创业专家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后,学校给予一定经费资助。创建大学生种植创新创业基地这一载体,进一步加强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培养了大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了创业思维的萌发。2009年第一批进入大学生种植创新创业基地的科研训练农学专业学生汪鑫说,在项目选择和实施过程中,他们特别慎重,因为项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创业的成败。既要离所学专业不远,还要有市场前景。于是,学生们泡到图书馆、跑到机房努力查找资料,最后在老師的指点下选定玉米板蓝根黄白菊立体高效种植项目。他们从选题到实施,从种植到收获,切实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地里,生产实践充实进书本”,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积累了宝贵的创业经验。

三、科研训练体系保障

高怡祯总结了上海交通大学PRP(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Program)项目的经验,指出制度保障、教师激励、经费多元化和高效的管理服务是大学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有效途径。科研训练体系中的各个平台能否健康、持续、高效有序地运行,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是关键性因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科研训练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有利于创建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持续开展科研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我校科研训练指导教师激励措施较单一,目前只是统计工作量,从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研训练奖励机制,不能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投入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目的。

2.经费保障。我校参与教师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活动,学生科研训练经费主要依赖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申报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训练项目经费为主,但每年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资助数量有限,校级项目资助经费额度有限。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应不断完善管理制度,采用多样化科研训练形式,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俊龙,侯怡,宋菲,张天保,吉东风.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激励策略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4):77-80.

[2]韩照祥,朱惠娟,李强.探索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培育创新创业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82-84.

[3]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组织与管理.江苏高教,2004,(6):119.

[4]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5]徐晓红,张红,刘斌.探索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235-237.

[6]俞林伟,施露静,周恩红.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发展历程、困境与未来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2015,(2):89-93.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
试论高校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会计仿真实践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