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趟“时代号”列车上的九十年代

2017-10-31宋彬

农家书屋 2017年9期
关键词:T恤衫定格车厢

宋彬

有人说,“火车是流动空间,是遥远乡愁,是众生相的舞台,是双轨的爱与愁”。九十年代是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那个人口开始大量流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年代,背井离乡,混合了对美好生活的盲目想象与新鲜悸动,以及对家乡故土的无奈叹息与留恋不舍。在那个即时通讯工具还没有大面积普及的时候,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在一节节定员车厢里迅速熟络起来,生活临时交织在一起。

王福春乘坐火车上千次,行程十多万公里,拍摄万余张底片。《火车上的中国人》用丰富的黑白纪实影像,呈现了一种我们已经久违的浓烈的人际关系,定格了一个流动的中国。这一帧一帧的摄影,都在敲击着这趟时代号列车的钢铁心脏,敲打我们比车窗还密不透风的眼睛。

1970年,王福春退伍后被分配到哈尔滨铁路局三棵树车辆段做车电钳工,后来调到工会成为一名宣传干事。1977年文革结束后开始技术大练兵,他用工会的一台海鸥相机给劳模拍照,从此爱上了摄影。他曾说自己利用了职业之便,跑遍了全国铁路各线,“如果不在铁路工作,连想都不敢去想”。

《火车上的中国人》里一个个被镜头定格的时刻,就是王福春让时代一帧一帧地显影。他在为时代赋形。

列车是临时大家庭,是流动的社会,它浓缩了人生百态:身著各种流行时装的青年男女;小猫小狗堂而皇之地在卧铺上占有一席之地;风靡全国,充斥东南西北中的麻将牌打个不停;92岁的老方丈戴着象征圣洁的白手套为小姐号脉;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刚刚出生的婴儿;对对情侣旁若无人地嬉戏调情……王福春这么说道:“令我难忘的镜头太多了,有的令我欲拍不忍,总是在矛盾和困惑中按下快门。在留下美好瞬间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列车上拍片,既要克服光照低列车晃动的不利因素,又要排除列车工作人员的误解;既要忍受个别旅客的刁难,又要耐渴抗高温不怕疲劳。1995年盛夏,列车通过“火炉”武汉时,车厢里温度高达40多度,车内严重超员,人挨人、人挤人、寸步难行。王福春热得浑身淌汗,头发跟水洗过一样,T恤衫全部湿透了,红色T恤衫干后结了一层白花花的盐碱。那次,王福春因流汗过多,加上一路过度疲劳而虚脱晕倒在车厢里。

老人总说,过了这个车就不是那个站了,哪有什么过不去的事儿。我们在这趟有去无回的“时代号”火车上出生,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旅客,挥之不去的是根深蒂固的“乡愁”。

但包一扔,袖一挽。牌面摩擦桌面,车轮撞击铁轨。一个从容不迫运筹帷幄,一个日夜兼程行色匆匆。不一致的不止是节奏,还有象征。当火车拉着你呼啸着阔步追赶下一个时代的时候,我们终于开始想念列车员那未必亲切却一定熟悉的声音——“来,脚收一下!”endprint

猜你喜欢

T恤衫定格车厢
棕熊的T恤衫
“咔嚓”,定格的街景
拉响夏日警报定格无痕迹美肌
一朵
衬衣男vsT恤衫
The Tales My Tees Tell About Me
定格
定格
第9车厢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