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下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17-10-31刘才刚张栩华
刘才刚+张栩华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就业能力是学生能否找到满意工作的关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珠三角地区英语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需求的新一轮增加,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紧缺,人才间的竞争加剧;另一方面,部分英语类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能力和学校培养方式等原因,无法满足“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人才需求,导致就业竞争力不强。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提升学生自身能力、改革学校课程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带一路英语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日渐大众化、社会化,高校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大学生也从上世纪不愁就业的“香饽饽”,变成今天为找工作的“满街跑”。英语类专业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一支,其就业难的问题也因此被政府、社会、高校所关注。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排头兵的珠三角地区,其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英语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也迎来新的机遇。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珠三角高校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新变化
“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发展,也是周边国家搭上中国这趟经济发展列车的一大契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随之也将创造出一大批新的就业岗位,这对于珠三角地区的英语类专业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值得注意的是,该战略的实施也引发了珠三角地区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新变化。
1.英语类专业新一轮就业需求增加
“一带一路”建设横跨欧亚非,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44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63% ),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大格局、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下,珠三角地区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沿线囊括东盟、中亚、非洲、欧洲等地区的国家,这将极大地促进沿线国家和中国的经济贸易,为了方便沟通,保证对外贸易的顺利进行,珠三角地区英语类人才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增加。从经济方面来看,“一带一路”战略下,国企、民营企业、外资和合资企业对外投资将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由投资产生的新的就业岗位就会出现,对外贸易业务人员、物流管理、信息服务等就业缺口增大;从文化传播方面来看,“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战略,更是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国文化的契机,而外派人员则是沿线国家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随着对外投资的增大,我国出境人数也将进一步增加,旅游、留学等人数也将进一步增加;外派的新闻记者,外语导游,孔子学院的教师等的需求也将扩大,而这些对英语类专业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极佳的机遇,就业前景相对乐观。
2.人才需求结构发生变化
“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和社会对英语类大学生的质量要求更高,而珠三角地區部分英语类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这些变化,呈现高层次人才不足,一般人才扎堆的现象。随着高校人才产出速度的加快,人才间的竞争加大,出现了社会精挑细选毕业生的现象。“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之间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又表现为人才的竞争,主要是复合型人才的竞争,这与上世纪末“学好英语,就业不愁”,“一招鲜吃遍天”的情况大不相同。企业往往愿意投资人,因为企业今天投资的人不久后将变成企业的利润增长点,为此,企业纷纷通过高薪水、高福利等方式吸引人才。企业需要的英语类人才既要懂英语又需要掌握基础的谈判、磋商能力,更加注重实操能力。而英语类专业毕业生往往仅掌握了专业课,平时学习中很少涉及相关的法律、管理、金融、贸易等领域的知识,这种知识较为单一的人才,无法满足当今企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英语类毕业生往往因此而错过很多好的就业岗位,丧失就业机会。
3.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增多导致就业竞争加大
“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内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人才需求量加大,这就吸引了众多海外留学人员,从而导致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是走出去,也注重引进来,民企和外企对国内投资的加大,渐渐形成了人才的虹吸效应。大量的留学归国优秀人才加入到珠三角的就业大军中,他们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对于英语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冲击较大,海外留学的背景给他们镀了一层金,珠三角地区的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在与他们竞争的过程中优势并不明显,无法与熟练掌握外语且有多学科背景的留学归国人员竞争。据统计,到2015年底,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达到404.21万人,年均增长率19.06%。同时,回国人数也不断增加,从1978年的248人,增加到2015年40.91万人,累计回国人数达到221.86万人,年均增长率22.46%。这些人在知识储备、工作能力和国际经历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留学回国人员也已成为珠三角人才市场备受关注的群体。
4.入职门槛提高,研究生学历优势凸显
在英语类大学生竞争加剧的情况下,珠三角地区拥有研究生学历的英语类专业大学生相对较有优势。如前所述,企业之间竞争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面对企业需求的提高和海外留学人员的竞争,高学历作为英语类大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依然奏效。一些知名企业的招聘起点也从本科生改为研究生,一些本科同学的简历在简历筛选的第一关就被“搁置”。研究生学历炙手可热,这也是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除此之外,中央和地方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中一些好的岗位也要求研究生学历。此外,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会跟着导师做课题,接受大量的读写训练,研究更为深入,学到的东西也更加专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的综合素质更受企业青睐。另外,研究生学历本来也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证明,这种持续的学习能力往往为企业所看重。
这些新变化对于英语类专业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带一路”战略下,珠三角地区确实创造出了众多新的就业岗位,但是,一些大学生往往由于自身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位。endprint
二、近年来珠三角地区英语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
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减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学生作为就业主体,存在自身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另一方面,也与学校办学层次差异大,课堂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政府的政策性扩招密切相关。
1.学生自身就业能力薄弱
长久以来,“象牙塔”式的生活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不曾涉足社会的一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往往忽视了就业能力的培养,导致自身初次就业能力薄弱。首先表现为学习能力的退化。如今,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期,每天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与十年前不同的是一些学生迷失了自己,大学时光没有好好把握,与游戏和电视剧为伍,玩手机耗费了大量时间。还有的学生在学校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不参与课外活动,不积极培养沟通能力,不能全面发展。此外,一些英语类专业学生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才报考的,或是调剂到该专业的,入校学习一段时间后,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是由于目标不明确,很少做出改变,没有去辅修喜欢的专业,没有去积极考一些等级证书,没有多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等到毕业的时候,找工作困难重重。还有同学就业观念落后,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刚毕业就想做部门主管,想拿高薪,又不愿从基层做起,在这种观念下,学生往往是犹豫不决,对于工作挑肥拣瘦,最终导致就业不理想,这些都是学生就业能力薄弱的表现。
2.学校办学层次参差不齐影响学生就业
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对于学校的认可是影响英语类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高校是以为社会培养输送人才为目标的,而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又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就业好,高校的社会评价就相对较高,因而众多优秀的学生就愿意报考这些学校,这样一来就会形成“马太效应”,好学校的学生就业会越来越好。因此,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打上了该校的“标签”。当前,珠三角地区高校众多,但是各个高校间的英语类专业的办学差异也很大,一般来说知名高校的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相对容易,这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有关,经历了高考的一次残酷选拔,只有少数同学才能进入到重点院校继续学习,他们受到的教育也相对较好,因此,用人单位比较青睐知名高校的学生。另一方面,与学校的培养有关,一般而言,重点类高校掌握着更多的资源,能够为学生做的更多,提供的舞台更大,而学生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也更多,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的更快。每年的秋招和春招,知名高校会收到大量用人单位发布的就业信息,而其中一些就业信息在一般院校却很难看到,这就造成了相当部分的学生连面试资格都没有。
3.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学校所学非企业所需
当前,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明显落后于企业需求,不仅是在专业课方面,也体现在就业指导课上。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学生相当部分的知识和信息是通过课堂获得的。然而,目前一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课堂所教授的内容较为陈旧,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往往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较为死板。一些英语类专业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往往重视英语文学类的训练,而听说类的训练、办公软件的操作等课程相对较少,导致英语类专业的学生公文写作、归纳总结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强,虽然一些同学通过了英语类的专业等级考试,但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沟通、应变能力不足。企业需要的是上手快,学习力强,抗压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的学生,而很多学生往往无法达到企业的期望值。
4.政策性扩招导致供大于需
自1999年以来,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高校连年扩招,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76%,1998年全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8.18%,其中发达国家为40.12%,发展中国家为14.11%。两相对比不难发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远低于当时世界的平均水平。鉴于此,1999年6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在这种政策的大背景下,广东省的高等教育招生人数也自1998年后迎来了迅速增加。据统计,广东省高等学校人数(即普通本、专科人数)从1999年的22.08万,增加到2015年的185.64万。高校扩招后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财政支持跟不上,教育质量随之下降,而英语类专业大学生作为其中的重要一支,毕业生就业也是一年比一年难,相继出现了“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更难就业季”。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珠三角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路径
英语类专业大学生面对上述变化和挑战,突出重围,提升就业能力是解決就业问题的关键。如今学生、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解决高校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需要几者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1.打铁还需自身硬,夯实专业基础
提升英语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在学生自身,学生必须抓住机会练就本领,夯实专业基础。英语类专业大学生之所以在找工作时容易碰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知识结构单一,学习范围多限于英语文学等领域,而如今在各大高校普遍重视英语的情况下,非英语类专业的学生似乎竞争优势更明显,因为他们除了掌握了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外,相当一部分学生都通过了英语四、六级,本身能力并不是很差,这种“专业基础+英语能力”的组合就成了他们就业时的加分项。而英语类专业大学生作为文科生,最重要的两种能力当是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应该是今后英语类专业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关键。
学生应自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认识到“身无本领,毕业等于失业”,因此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清晰的规划,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要创业、读研还是就业,就业是在政府等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对这些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其次,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相应的能力,如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学生会等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通过到图书馆读书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拓展视野;利用在校课余时间,努力考取专业英语四、八级证书,心理咨询证书,文秘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全国教师资格证书等,一方面,用证书武装自己,让企业看到自己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尽可能多的接触更广泛的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培养自己未来可能需要的各项技能。“一带一路”战略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走出去”,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应该有大格局,在就业问题上不要局限于珠三角地区,而是要放眼全世界,抓住历史机遇。endprint
2.充分挖掘学校资源,推进校企合作
提升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离不开学校挖掘自身资源,培养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学校也应该发挥好这一作用,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学校下一年度的招生指标,关乎学校的声誉。因此,学校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就是重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因为学生的就业情况已成为衡量学校办学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际上,学校所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部门和校友处,学校应该重视这两个部门的工作。
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是校企合作的一个桥梁,在掌握毕业生信息的同时,也掌握着企业最新的招聘信息。通过推动珠三角地区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做好高校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顺利对接,适时建立实训基地。这样既避免了英语类专业学生搜集不到就业信息,又缓解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在具体工作中,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一方面,要加强队伍建设,对于部门人员定期培训,积极联系企业,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经济优势,同外资、合资、民营企业建立外语类毕业生实习训练基地,“推销”本校的毕业生,博得用人单位的信任;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于英语类毕业生就业去向等信息的采集。已经毕业的英语类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对于之后的毕业生有重要的影响,而之前的毕业生在单位一定年限后会掌握一定的资源,包括就业信息资源,人脉资源等等,都能够对于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而学院则应该牵头,号召学生建立通讯录,搭建毕业生和在校生联系的桥梁,充分发挥参加工作的英语类专业学生这一资源。珠三角地区的高校也要充分利用广交会等国际性商业社会的交流机会,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一带一路”战略下,珠三角地区将会有更多的国际性交易盛会,而这些将是英语类专业大学生锻炼的好机会,学校要积极搭桥牵线,促成学生的实习。
3.顺应时代需求变化,创新课程体系
“一带一路”战略下,为提升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高校需要创新就业课程体系。课堂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内容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与传統的英语类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不同,“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需要改变原有的培养模式,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重点从教师队伍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两方面进行努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面向国际,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重点从涉外教师抓起,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具体的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学习,不断更新已有知识,提升英语类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依托学校和广东省提供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教师到国外访学,参与一些培训与合作项目,开拓视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此外,要在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一方面,在专业课上要开设面向“一带一路”的专项课程培养学生,让他们了解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的基本情况,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强化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和是实践操作能力,在课堂上多安排一些听说环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表达看法,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进行英语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化教学”就是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每一节课都设计成工作过程。基于“项目化教学”课程改革培养的英语类专业学生,目的是使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短时间内胜任工作岗位。针对英语类专业大学生的具体做法有加强实践课程教育,如可以让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设计模拟国际商务谈判的场景,从方案策划到组织实施,到效果反馈总结,全程学习。
4.发挥政策引导功能,拓宽就业渠道
政策对于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的引导功能,政府应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其可以通过政策影响毕业生就业,主要体现在创业政策支持和国家对外交往部门的人才需求方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