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朝阳:为了289个红手印

2017-10-31

中国扶贫 2017年20期
关键词:请愿书河口朝阳

李朝阳是安徽省民委一名机关干部,已经在贫困村当了两任驻村第一书记,马上就要开始第三个任期了。有人说他傻:“在村里干了6年,也已经提拔了副处长,金也镀过了,该回来了,不能老在村里啊,而且现在扶贫工作考核也越来越严了。”面对这些好心的劝说,李朝阳一直不做回答,因为,他的心已经牢牢和乡亲们拴在了一起。

扎根到农村去

2012年初,单位动员李朝阳到淮南一个贫困村——杨镇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这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工作,他犹豫了。

长期在机关从事文字工作,在单位也算是业务骨干,但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现在一下子就要扎到村里,他心里没底。他还听说这个村很穷很偏,生活很不方便,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得了。当时的李朝阳还有一个顾虑,他听别人说如果长期离开单位,与领导和同事们的接触少了,关系会变淡,推荐干部的时候就不占优势了。

那天,李朝阳心神不宁,下班后,坐上公交车的他便陷入了沉思,等他醒过神来,车早已经停在了终点站。回到家里,父亲看他不对劲,就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朝阳把这件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父亲。

父亲沉吟不语,过了许久父亲对他说了一席话,就是这一席话让他打消了顾虑,下定决心接受这项任务。也正是这一席话,让他在贫困村一待就是六年。父亲对他说:“朝阳,你爸就是一个农民,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现在大部分亲戚也还都在农村,农村是你的根呀,再说了,机关干部下去锻炼锻炼,多好的机会啊……”第二天一大早,李朝阳就找到领导,表示服从组织安排。

初到村里的两个星期,李朝阳主要是走街串巷,熟悉村中的基本情况。没想到,这时候村里的村党支部书记因违纪被开除党籍,组织决定让他主持村党支部的全面工作。任务来得这么快、这么突然,工作咋干呢?一时间李朝阳感觉一块大石压在了自己的胸口。

那段时间,村两委的事情都要他来“拍板”,村民大事小情都来找他,有时睡到半夜接到反映情况的电话,他便要起身去解决,邻里之间有纠纷也要求他来处理。

从省直机关一名普通的年轻干部,一下子成了乡亲们的“主心骨”,李朝阳感覺压力山大,晚上躺在自己简易的宿舍中,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他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组织交给的任务。但天生有股子不服输精神的李朝阳觉得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提升党支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从那以后,李朝阳与村干部逐一谈心,走访群众沟通感情成了工作的常态,他还会主动向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请教。一下子沉在村里,两个多月没回合肥,脸晒黑了,人也瘦了一圈,但李朝阳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心,因为村中的工作局面终于打开了。

原支书被处理带来的消极影响基本消除了,怎样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成了当务之急。李朝阳和村里的同志一起想点子,找出路。先是以村里的精米厂为龙头成立了水稻种植合作社,后来又利用村里的水资源优势,动员本村一名在上海务工的青年回乡创业,成立了水产养殖合作社。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取得了成功,带动一大批贫困户脱了贫。到2014年,在他的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杨镇村终于脱贫了,也摘掉了戴了11年的“后进村”帽子。

干上瘾了的村支书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李朝阳要离开杨镇村回合肥上班了,乡亲们全都对他依依不舍,临走的时候一些群众送了十几公里,一直把他送到高速路口。

回到单位上了几天班,坐在办公室里,他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晚上做梦总是梦到村里的事。这时他才发现,他分明是在农村还没干够,真的不该离开乡亲们。

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伟大号召后,安徽省民委的帮扶点也从淮南的杨镇村,调整到了池州的一个贫困山村——河口村。机会就在眼前,李朝阳坐不住了。在和家人商量后,他第一时间向组织上递交了到河口村去工作的“请战书”。担任河口村第一书记后,有朋友问他是不是在村里干上瘾了?他笑着回答道:“现在还真是干上瘾了!”

河口村位于皖南深山区,山多地少,交通闭塞,贫困发生率高,条件比杨镇村还差。到村报到的第二天下着小雨,村干部带他到村里最偏僻的村民组——石马塘自然村走访,走了两个多小时的羊肠小道,终于来到了石马塘。在路口的时候,遇到几位正在聊天的村民,村干部作了介绍,李朝阳和大家谈得也很愉快,临走时他对村民们说:“我就在咱们河口工作了,以后还会经常来看大家的。”这时,一名村民大姐突然对他说:“刚才和你说的修路的事要是没有眉目,就不用再来了。”一时间,气氛很尴尬,可是他在尴尬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群众改变自身状况的强烈愿望。

大家也是苦怕了,比如石马塘,因为交通不便,茶叶贩子都不愿意到这里来收购鲜茶草,价格也比其他地方压低了近三分之一。这次走访让李朝阳感到压力巨大,因为他看到了帮扶任务的沉重,也看到了群众的迫切期望。他想自己唯一的选择,就是变压力为动力,和乡亲们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为了尽快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三年来,李朝阳无数次奔走在省城和村庄之间,皮鞋磨破了十几双,筹集到一千多万元资金,修建了道路、桥梁、拦河坝、防汛堤,安上了自来水。

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但如何通过发展产业,使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的问题更为重要。那段时间,李朝阳白天在村里转,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想办法、找出路。河口村山地多耕地少,像在杨镇村那样大面积发展种植业不现实;没有水资源,大规模发展水产养殖也不可能。李朝阳便多次带着村干部外出学习考察,还请到了安徽农业大学的专家,来村里帮他们把脉。最后,决定在村里搞秸秆食用菌立体种植,成立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首批种植大棚平菇大获成功,部分贫困户当年就脱了贫,这一下子提振了大家的发展信心。紧接着,立足于河口村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又先后成立了生态黄牛养殖、富硒茶种植与加工、农机服务、植保服务等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里绝大多数贫困户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分别加入了各类合作社。现在,河口村已经形成了食用菌种植、黄牛养殖、富硒茶种植与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全村贫困发生率也从2014年的25.87%下降到了2016年的1.74%,141户贫困户当中,有131户脱了贫。

盖满红手印的请愿书

转眼间,李朝阳在河口村工作也快3年了。今年3月的一天,村支书老章突然很严肃地对他说:“朝阳啊,听说你马上就要调回省里了,大家挺舍不得的。”听到老支书的话,李朝阳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老章接着又说:“我们确实需要你,但也知道你在村里都干了6年了,不好开口,可是乡亲们的想法我也拦不住。”

那天晚上,李朝阳失眠了,6年时间,已经不短了,从皖北平原到皖南山区,他没有虚度光阴,充实了基层工作经验,也得到了组织的提拔。但真的到了要离开的这一刻,他心中却是千万个舍不得。舍不得离开河口这个刚刚看到希望的小山村,舍不得离开这里淳朴的乡亲们,舍不得离开并肩奋战的战友们,更放不下的是尚未脱贫的10户贫困户。

想到这里,李朝阳决定说服家人,再一次向组织上请战,申请继续留在村里工作。可更让他没想到的是,没等他向领导开口,单位就向他转交了乡亲们挽留他的请愿书,请愿书上清晰地印着289个红手印!

捧着满载乡亲们期望的请愿书,面对289个红通通的红手印,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热泪夺眶而出。此时此刻,他恨不得马上飞回他那魂牵梦绕的河口!在他的眼前浮现出一个个场景,他仿佛看到全国20万名第一书记听从党的召唤,牢记组织嘱托,投身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战场;他仿佛看到全国70多万名驻村干部告别妻儿老小、背着行囊,奔走在贫困地区的山山水水;他仿佛看到全国4000万亟待脱贫的乡亲们那期盼的眼神;还有那面鲜红的党旗……

(本刊记者编辑整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请愿书河口朝阳
美是童年朝阳
迎朝阳
阮春黎 迎着朝阳,一直跑
泰示威者拟向泰王递交请愿书
不许耍赖
德国人提交上万“请愿书”
一封蹊跷的请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