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位专家谈习近平经济思想摘录

2017-10-31

人民论坛 2017年27期
关键词:常态供给区域

【编者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经济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和部署了一系列立足实践、着眼长远的经济战略和发展构想。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经济发展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的一系列重要判断,高瞻远瞩、寓意深刻。习近平经济思想凝聚中华民族奋进力量,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近日,人民论坛编辑部就习近平经济思想征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百位专家学者的观点,现将部分专家精彩观点摘录如下,以飨广大读者。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和意义

习近平经济战略内涵丰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刘瑞:习近平经济战略的指导思想继续坚持邓小平时代提出的那些原则;战略目标是分别在“两个一百年”的时候,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重点是新型城镇化,以及早已提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布局是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战略步骤依然为10年一个台阶向前推进;战略措施和手段是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自贸实验区、建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经济战略态势的判断是经济新常态。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习近平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许多重要经济思想和理论成果。习近平既高度重视推动全党全国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更高度重视推动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要求全党在这一科学理论基础上,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主动性、自觉性。习近平经济思想源于中国发展实践,又指导着中国发展实践,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大创新。

习近平经济思想建立在对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洞悉之上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教授章政: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的一个突出亮点,在于对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洞悉。经济发展关键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本质是经济循环,要实现良好的经济循环,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是信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知信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干部和群众要增强信心。他在多个场合强调: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些重要论断为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关于改革方法论

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搞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只有紧紧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来部署各方面改革,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改革提供强大牵引,才能更好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基于对改革和发展内在规律的正确把握来发展经济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白雪秋: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改革的重点。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也符合我国改革发展所面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基于对改革和发展内在规律的正确把握,顺应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祈盼,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总目标、重点领域、核心问题。其改革部署,不仅有理论高度,而且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既继承了以往改革积累的成功经验,又根据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有所突破。是新时期党带领全国人民破除顽瘴痼疾、坚定走中国道路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全方位和配套性结合的“整体性改革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施雪华:2012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后,果斷地开始了“整体性改革模式”。与“局部性改革模式”相比,“整体性改革模式”突出全方位改革和配套性改革两个方面。例如,之所以提出“自由贸易区政策和制度”并迅速推进,不再只是推进某个地方发展的局部需要,也不再只是涉及解决改革开放某个方面问题的需要,而是从整体上快速提升中国改革开放水平快速提升中国综合国力的需要,即是因为考虑到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内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外部重建世界新秩序需要快速发挥中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在世界力量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经济改革必将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并带动世界经济增长

南非金山大学教授谢尔顿: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取得成效,包括制造业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增加创新,同时中国还将推进国家体制改革和投资金融系统改革。诸多综合性的改革措施必将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同时带动世界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将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中国和其他国家在贸易和金融领域的联系将更为紧密。在西方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非洲国家在未来也会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

关于经济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思想新范式

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陈林:当今中国经济的规模体量、内外环境的纷繁复杂,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经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各种矛盾问题亦不断积累交错。习近平同志审时度势,作出了“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面对新形势,习近平同志要求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在2014年11月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概括了“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随后在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下趋势性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endprint

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阶段性新特征,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决定经济新常态的主要因素,包括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的深刻调整,我国城镇化的矛盾等,为中国经济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随着世界经济逐步恢复增长,随着我国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相关矛盾都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因此,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法宝”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茂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法宝”,目标是解决长期以来中国经济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推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两方面积极效应:一方面,通过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改善供求关系,助力工业部门走出通缩阴影,带动企业经营状况好转、效益回升,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另一方面,将“供给侧改革”释放出的资源配置到创新型生产活动中去,推动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掌握战略主动权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研究员王小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大逻辑。改革开放使中国获得巨大成功,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断打破供给侧的制度藩篱,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激发大众的创造力。从农村改革,到国企改革、價格改革,再到全方位的开放,以及近几年的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都大大激发了社会和市场的活力。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经验。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这条经验,才能掌握战略主动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注重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结合,主要是瞄准重大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重点突破。

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把供给和需求对立或剥离开来,也不能简单认为供给侧改革是要扩大有效供给或者淘汰过剩产能。它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三大任务,那就是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改革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创新,要依靠市场主体、创新主体和改革主体这三大主体发挥人的积极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有三个引擎:一是中国制造2025,它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二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一带一路”,它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大抓手。

关于区域协调发展

全方位寻找区域发展新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基于对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稳定大势的全面深入思考和系统谋划,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和推动了许多全新的战略构想和战略举措,如“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为传统区域经济发展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理论和实践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打造中国区域经济的“升级版”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孙久文: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而是要通过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打造中国区域经济的“升级版”。他提出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要完善、创新,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政策。缩小政策单元,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是习近平总书记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的一贯延续,也是新一代领导人务实作风的重要体现。缩小政策单元是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的前提条件,可以更加有效地依据当时当地的资源条件和发展环境提出有效的发展路径,把已有的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落到实处。

习近平的区域发展思想从广大农民、广大贫困地区出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魏后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重视中西部落后地区,重视贫困地区。只有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起来了,贫困地区发展起来了,各个区域才能实现协调发展,我们才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1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2014年中央需要解决的六项重要任务之一,我觉得这是把重大战略落到了实处。经济工作那么多内容,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六个重要任务之一,说明他比较重视区域的协调发展。而且这种区域协调发展,他是从公平的角度,从平等的角度,从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角度切入,这也体现出总书记的区域发展思想是从广大农民、广大贫困地区的角度出发的新发展观。

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民本情怀

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韩庆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从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体现了其经济学思想的民本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理念,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摆在发展的指导原则之首,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民本情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民本情怀,集中体现为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获得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所在。endprint

猜你喜欢

常态供给区域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智珠二则
“供给侧”何以流行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区域发展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