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思
2017-10-31胡凤琴
胡凤琴
摘要: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本文基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内涵分析,力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观,并就其现实性上得出对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实践观;思想政治教育;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026-0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通过改造人的主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归根到底是要通过人的行为实践实现其功能,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性和有效性的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观
1.实践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了解总是从具体到抽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古希腊先哲们认为理性即是最大的“善”,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最深入客观的把握,而这种对于本质的把握来源于主体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不断全面、深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同时不断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达到理性认识的境界。探询“世界是什么”是“认识世界”的主要任务,“认识世界”是求世界之“是”,求世界之“真”,求世界之客观本质和规律——“客观规范”。“是”是世界的“真”,是人们对于世界之“真”的求索、追寻,这样求索与追寻的基础是主体实践。实践最基本的任务是求“是”与求“真”,认识世界是解释、改变和规范世界的前提。“实事求是”是依据实在之事、客观之事,求其“是”,获其“真”。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求“是”与求“真”,我们解决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求得了世界之“是”即“世界之真”,那么人们在不断地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如何知道所得认识是否合乎真理?人们对所获得的“真实”、“真相”即所见、所感、所知世界的说明、阐释、揭示,是否是对事物、对象之“理”的“真”的认识和揭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对象的正确反映和揭示。人们通常所说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认识与对象相一致,便是指的“真理”。由此可见,真理问题是关于事物、对象——真——的认识和揭示问题,而不是事物、对象本身。真理具有客观性,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唯有通过实践才能把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同指导实践的认识相比较,从而使真理获得现实依据。主体检验真理的过程,就是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确定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而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便是主体的社会实践。因此,唯有通过实践检验的人的认识才能与客观实在相符合,也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确定性,能够被反复检验。
3.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唯一方法。改造客观世界是实践主体建构理想世界的过程。理想世界是建立在“是”和“应该”,即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观念借助于实践主体的对象性活动的结果,是理想世界的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客观物质世界并加以改造的社会历史活动。这项活动具有以下三方面特征:第一,主体的能动性,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第二,过程的客观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物质世界运行的客观规律;第三,社会历史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并不是个体孤立的活动,而是结成社会组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活动,其内容、水平和规模是不相同的。
4.知行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从“知”到“行”的确立。知和行相分离是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领域中我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知行统一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要面对的主要任务。人的行为以认知为基础和先决条件,然而人的认知并不必然产生与认知相一致的行为,因为人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行转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因素、认知水平、情感因素、能力因素、意志因素等等,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明知而不行、明知而错行的现象就是很好的证明。实际上,教育和人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教育过程中只有遵循教育和人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达到促进社会和人共同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实践正是将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联系并结合起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实践对于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育要坚持与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行统一。
二、实践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实践育人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根本依据,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活动规律,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为基础,以开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成长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为途径,以引导大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和不断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武装大学生头脑,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和完善理论。在具体工作中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及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长期、充满变化的工作实践中,达到螺旋式上升的循环状态。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正确思想的形成、完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环、反复、渐进的过程。
3.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统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理论,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不断增强其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实践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既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又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实际,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同时,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5.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科学发展觀的内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这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显著标志。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从新的实际出发,把握新特点,揭示新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满足人的成长成才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宣传思想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应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导向、激励、凝聚和社会控制功能,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把人民群众的力量集中起来,同心同德,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生成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3):33-39.
[2]夏建国.真理的主体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功能[J].江汉论坛,2014,(6):37-42.
[3]叶明娟.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D].扬州大学,201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金一斌.实践育人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2,(6):7-8.
[6]陈中建.当前高校德育实践实效性提升的科学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14,(10):128-132.
[7]王忠.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0):66-70.
[8]黄蓉生.构建高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3):36-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