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平面设计中的汉字图形之美
2017-10-30王迪
王迪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汉字无论是作为一种读写工具,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而文字的创造可以说又是艺术的发端。这里从汉字的图形知觉着手,基于平面设计构成基础,探讨汉字图形美的表现形式及其价值。
关键词:汉字 图形美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2-0054-02
引言
汉字是人类通过各种社会化实践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符号,人们运用这种符号来记述事项、相互交流,文化就在这种交流与融合之下产生了。而文化来源于艺术。可以说人类在造字之初,并没有“艺术”的概念,但是人类在开始创造文字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艺术的创造。而在众多种类的文字当中,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艺术性更是值得探讨的。
一、数理美
汉字演变至今,去繁从简,由图画向图形的形式演变。很多人说汉字的简化削弱了汉字“象形”的美感。但是同时,也强化了汉字符号性的特点,变得更加简洁、利落、便于书写和识别。也可以说多了一分理智与严谨。但无论简化与否,汉字的间架结构中都存在着一定的数理逻辑,这是汉字图形之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素。
(一)比例美
美的东西一定是符合审美比例的,汉字当然也不会例外。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最早提出把黄金分割比应用于书法创作当中,大致把字的结构控制在5:8比例,但由于书法是一种比较随性的艺术,所以在此不能严格地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但是宋体字是经过比较严格设计的一种印刷字体,那么以标准宋体字为例(如图1):“食”字为上下结构,也同样可以用黄金分割比来解释在这里我们姑且先不把“人”和“良”二字拆分开来,而是把整个字当成一个图形来看,上面的“人”和点为字的上半部分,下面的“艮”为字的下半部分,从此处拆分开来,两部分的比例也刚好符合0.382:0.618。另,从纵向看,以“人”字的一撇一捺为中轴线将其分割,左半部分与右半部分的比例刚好符合黄金分割比,并且中间一点的起笔处也刚好在黄金分割点上。
由黄金分割衍生出来的另一种比值为斐波那契数列。数列的内容是:0,1,1,2,3,5,8,13,21,34,55,89……即:前两数之和等于后一个数,依此类推。那么在汉字当中也存在着斐波那契数列。例如:“中”字(如图2)。若将其整体结构分为上中下三部分,那么此三部分比值为13:13:21(比值以笔画胸线为基准)。最左边一竖起笔斜角至收笔处三部分比值为3:13:5。而中间的“□”横竖比值为34:13。均符合斐波那契数列。
(二)几何美
从汉字诞生之初,汉字以甲骨文和金文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这是汉字图形化的最早体现。“规”为圆,“矩”为方,汉字的构成离不开这方圆之间,亦离不开几何之间。
在平面设计基本元素中,点是作为构成图形的最小单位,而汉字的每一个笔画都由无数个点将线进行有序连接,形成图形,也就是“面”,点和线是撑起整个文字的“骨骼”,而面是文字呈现出的图形状态。特征最明显的如“□”字,四个点相互连接构成一个正方形。汉字中“面”的几何呈现形式也是非常丰富的,例如“日”字,为矩形,“金”字为等腰三角形,“戈”字为平行四边形,更丰富一些的复合结构例如:“哈”字,是由左半部分的矩形和右半部分的三角形组成。
这些汉字用不同的几何形式展现出“面”的特点,而这些“面”的拆分与重组,形成了灵活多变的汉字,使得其重心沉稳又兼顾了美观与和谐。
二、仿生美
汉字的形态来源于人类生活的点滴积累,在最原始的社会生活中,人与自然相处十分紧密,毫无疑问,汉字最初的原型也都是仿生化的,也正因其仿生化的特点,这种象形符号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加心意相通,甚至不用太多的刻意习得,便能领会这种符号所要表达的意思。在生活中,不仅仅是汉字,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身边很多设计也都是加入了仿生化的设计理念,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仿生学”这门学科。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爆发的“新艺术运动”就开始倡导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在设计中大量运用曲线和有机形态,这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仿生美”的艺术追求。
(一)对自然界生物形态的模仿——象形
人类用于记述与传递信息的符号是汉字诞生的最初形态,“象形”是其主要特點。这是一种最为直观和形象的表达方式。“‘象形是一种对具体物象描绘、临摹的方式。”最简单的象形文字例如:“人”、“日”、“月”、“水”、“山”,这几个字是最初的甲骨文形式,直观易懂,充分表达了古人的智慧。这便是象形文字的精髓——“立象以尽意”。
从审美角度看,虽然最初的汉字形态在造型上缺乏考究,但其散发出的“拙气”却表现出了一种质朴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人类诞生之初最早的“艺术品”。
(二)对事物的简化陈述——指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过“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的意思,就是当你看到它就可以识别,细心观察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就像“上”和“下”一样。当象形不足以表达意思的时候,智慧的祖先们就用图形指明用意。简单说来,其形式有些类似于我们今天所常用到的示意图。只不过是把示意图的图画形式精简成更加具有符号性的图形。除典型的‘上”字和“下”字以外,常见的还有“一”、“二”、“三”、“爻”等,因其构成的结构简单直白,所以通常称为“独体指事”。除此以外还有“合体指事”和“变体指事”就是当已有的汉字符号不能准确表达抽象的概念时,把两个或多个符号或偏旁进行拼合、重置,就可巧妙地使人领悟到另—层含义,如“中”字,用中间的一竖贯穿于“□”字正中,表达一个位置的概念,可以说非常巧妙直观。
如果说“象形”是古老的艺术表达形式,那么“指事”就是在艺术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和再创造的过程,正如今天的艺术与设计同根同源一样,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推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endprint
(三)对肢体语言的模仿——会意
汉字中亦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对肢体动作的模仿达到表意目的的。(主要指人)最典型的例如“大”字、就像一个人正在向别人表达“大”的意思时,把四肢都伸展开的样子。另外还有“小”、“从”、“休”等。当然,对肢体语言的模仿只是构成会意字中很小的一部分。其有着更为复杂和抽象的构成形式,可以说,“会意”是在之前“象形”和“指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字义表达的一种方法。同样多见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字体符号组合而形成新的字体符号进行表达,与前面“指事”不同的是,前者表“意”,而后者表“义”。
(四)对声音的模仿一形声
顾名思义,形声字是由“形”旁与“声”旁相结合表达字意的。其中对自然界声音的模仿是其用意之一。同样,形声字是以前三者为基础构成的更为复杂的汉字形式。表达声音的形声字例如“叮”、“咣”、“咚”等,这都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中各种声音的模仿。当然,除对声音的模仿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形声字是通过声旁的读音,结合形旁的表意来合成新的汉字符号的。直观一点的例如同声形声字:“懂”、“菲”、“茅”等,非同声的形声字例如:“把”、“讲”、“讽”等。
中国人崇尚自然美学,“所谓‘自然有二層含义:一指‘大自然或‘自然界,指天地万物皆循其固有的规律以运行之意‘天地万物均属自然二指人的‘本然,直指心性、不加造作、本来如此、自然而然,即人的‘自然天性。”汉字的仿生学原理,正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汉字可以表达万物,万物统一于道,而“道法自然”。
三、意境美
东方人对于美的阐释最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感受”。是需要去感知的一种存在。而西方对美的诠释就相对理性一些。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美的东西,就是最适合于其用途及目的的东西。”
(一)中古传说中的象征性崇拜
人们通常称汉字为“方块字”。其实汉字的构成是“方中有圆,圆中带方”的,因而,“方”和“圆”是构成汉字的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前面提到过,汉字的构成,就是设计基础元素中的“点”、“线”、“面”有规律的排列组合。汉字的“方”和“圆”,亦是受华夏民族对“天圆地方”这种说法的崇尚而衍生出来的。“方”和“圆”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宇宙观,也代表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二)中国传统艺术韵味
从艺术角度来看,汉字最早的艺术呈现形式就是书法。毛笔的广泛使用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开始诞生。由于毛笔质地柔软兼顾韧性,用其进行的书写亦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起笔和收尾处装饰性的顿笔和收放自如的线把书法的力道表现得淋漓尽致。书法之于汉字,正如色彩之于绘画。缺少了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必然显得单调无味。中国古代的绘画中,多采用柔和的曲线来传达意境,而汉字的柔中带刚的特性,又表现了中国古人的方圆相融的观念和信仰。
四、汉字图形美的研究价值
“美”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而这个骄傲地站在金字塔尖的字,一直在述说着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优雅与辉煌。对于美的探讨,也正是基于这几千年辉煌的一种形而上的必然发展。就连“美”的概念,都嗅得出一股浓郁的东方味道。而这股东方味道若结合西方严谨的逻辑性思维,想必会碰撞出更加绚丽的火花。
汉字的书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构成汉字之美的主要因素有点线面的应用、结构的把握和比例的考究以及精神意味的追求。而对于汉字图形美的研究,有利于平面设计中字体元素更灵活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对民族文化的内在修养与外在继承;更有利于对历史事实的更深度还原和对未来的更进一步探索。
结语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兴衰一路走到了今天,是承接和串联起整个中华文化和历史的关键纽带。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汉字也开始以更加灵活丰富的形式融入了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人们不再单一地把汉字当成读写的工具,而是以各种艺术形式把这一深邃古老的形象拉进了现代化的都市生活。这都归功于设计师们的创造力。
而在当代的中国,汉字之于设计师,就像是大自然之于艺术家。汉字给了设计师源源不断的灵感,而设计师必将还以汉字生生不息的艺术延续。endprint